夏云
古鎮旅游是近幾年來深受旅游者喜愛的旅游項目。古鎮旅游融合了自然風光、人文歷史、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度假休閑等多種功能。在古鎮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如何做好古鎮的文物保護利用,增加古鎮的歷史韻味和人文色彩,以利于更好地吸引游客,提升古鎮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是大家都不斷地在實踐中摸索的問題。本文擬通過分析重慶市石柱縣西沱古鎮的現狀,就西沱古鎮的旅游開發及文物的保護利用,提供幾點思考意見。
一、西沱古鎮的歷史淵源和文物留存
西沱鎮位于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峽庫區中心位置,原名西界沱,古為“巴州之西界”,因地臨長江南岸回水沱而得名。西沱鎮屬巫山大婁山中山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屬亞熱帶欠濕潤季風環流氣候。西沱鎮歷史文化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土家族的先祖巴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從古至今,西沱就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深水良港。秦漢時期,川東鹽業興起,西沱成為當時川東南地區繁榮的通商口岸。發生在太平天國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的兩次“川鹽濟楚”運動,使西沱鎮成為鹽運大道的起點和貨物集散地。自古以來,便利的水陸交通,使這里煙火繁盛,生意興隆,史稱“儼然一都邑也”。
“川鹽銷楚”使西沱鎮成為巴鹽古道的起點,一條古鹽道從江邊碼頭沿山脊直上山頂獨門嘴。商賈貨販們在從江邊到山頂的古道兩旁修筑房屋、客棧、店鋪、會館,營造了一條垂直于長江、青石階梯街道沿山脊而上的云梯街。在近代,隨著川江航運的發展,西沱鎮逐漸成為渝東地區商賈云集、貨物集散的商業重鎮。
據考古發現,西沱鎮區域分布著觀音寺遺址、沙灣遺址、公龍背遺址等眾多文物遺址。這些文物遺址文化堆積時間跨度久遠,最早可見新石器時代,印證了西沱鎮是古代巴國及巴民族的重要活動地區。三峽水利工程開工后,文物部門對這些文物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工作,出土了大量從新石器時代到漢、唐、宋、清時期的石器、陶器、瓷器、鐵器、陶俑、陶罐、錢幣、土石斧、漢磚等珍貴文物。同時,因為歷史上的幾次大移民,使西沱鎮成為移民匯集的繁榮之地。西沱鎮會館林立,寺院眾多, 主要的有禹王宮(湖廣會館)、萬天宮(江西會館)、張爺廟(四川會館)、紫云宮、南城寺、八角廟等會館和寺廟。
西沱古鎮在建筑布局上依山而建,房屋由明清和民國時期的木質建筑為主,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建筑風格上充分融合了江南徽派“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的文人氣息,也體現了土家建筑“穿逗梁架牛角挑,吊腳絲檐轉角樓”的質樸風格。云梯街的建筑大都是以“前店后堂加花園”形式布局。這種形式布局往往將商鋪作為建筑的主要功能,而將客堂、居住、花園等都建筑在店堂的后部。熊家藥房、熊家宅院、綢緞莊、永成商號、187號民居、鹽鋪、熊福田故居、永茂祥等建筑就是西沱鎮“前店后堂”式建筑的代表,它們記錄著云梯街曾經的商貿繁華,是云梯街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西沱古鎮的保護開發及現狀
1984年和1986年,石柱縣人民政府相繼公布云梯街等寺廟、民居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西沱鎮為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2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西沱鎮為重慶市級三峽庫區遷建保護傳統風貌鎮。2003年11月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公布為西沱鎮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號稱“中國十大名鎮”。2008年7月,西沱古鎮評為重慶市巴渝新十二景——西沱天街。2009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西沱云梯街民居建筑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評為重慶市最具活力小城鎮。
隨著三峽工程的開工建設,分布于長江三峽兩側的大昌鎮、云安鎮、西沱鎮等很多具有傳統風貌的場鎮、碼頭都將被淹沒。為了保護體現古代水上驛站特征的西沱鎮,為了保護“云梯街”原有歷史風貌和古建筑群,重慶市委、市政府、市文物局制定了西沱鎮歷史建筑和文物遷建保護的措施。投入大量的資金,將淹沒區以下的“下鹽店”、“永成商號”、“南北龍眼橋”等歷史文物保護建筑搬遷復建至175米淹沒線以上。云梯街的青石板路部分得以保護,路兩邊的居民樓也得到了修繕,基本恢復了云梯街的歷史風貌。但是衙門路和月臺路兩條車行道將云梯老街分為幾段,街邊新建了許多現代房物建筑,云梯街原有的整體感和有特色的古建筑群不復存在。
現在西沱鎮的古碼頭已經被江水淹沒,西沱鎮傳統街區最熱鬧的部分已不復存在,能體現西沱鎮傳統風貌的只有云梯老街。近幾年由于附近修建高速公路,原有的國道損壞嚴重,不利的交通條件,使得來西沱古鎮旅游觀光的游客稀少。特別是云梯街下段兩邊的商鋪、客棧、茶館都難以經營,現基本處于停業的狀態。淹沒區以下的居民被安置到了云梯街背街的新區,剩下的居民也因傳統場鎮的消失,生活的不便而逐漸減少,云梯街出現了蕭條的景象。雖然古鎮局部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但古鎮周圍建設的新區將古鎮團團圍住,古鎮的整體景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現在的西沱鎮,雖然在熊家大藥房舊址里面設立了“西沱歷史文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化展館”,但整個展覽脈絡不清晰,且介紹西沱鎮歷史文化的展覽選在熊家藥房位置不是很恰當,使西沱鎮豐富的文物特色難以展示,從而弱化了西沱鎮應有的、吸引游人的古鎮風貌。
三、西沱古鎮旅游開發及文物保護利用的幾點思考
1.西沱鎮作為巴鹽古道上的商業重鎮,深厚的歷史積淀蘊含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忠萬高速的通車,使得重慶主城到達西沱鎮的時間將會大大縮短,便利的交通將會給西沱鎮的旅游帶來新的生機。西沱古鎮與江對面的三峽著名景區忠縣石寶寨一江之隔,完全可以設想,努力將西沱古鎮與石寶寨打造成一個由渡船游輪相連接的聯合旅游景區。這樣一來,借力發力,共同做大,互利雙贏,就會收到豐富古鎮旅游內容,增加古鎮吸引力的良好效益。
2.在云梯街上段設置西沱鎮歷史文化綜合陳列館。綜合陳列館可選擇某一原建筑或新建。全面展示西沱鎮的歷史溯源、巴鹽古道、湖廣填四川、三峽移民搬遷、土家文化、民俗風情、地方特產等內容。將原熊家大藥房里的“西沱歷史文化展館”中,除與熊家大藥房相關的內容以外的其他內容,全部移至綜合陳列館展出。
3.在云梯街由上至下設置幾個專題館,如熊家大藥房、同濟鹽店、永成商號等。這幾個專題館之間相互呼應,將西沱鎮打造成一個文化特色鮮明,歷史脈絡清晰,能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品旅游文化古鎮。這些專題館,將成為西沱古鎮旅游的亮點。
4.在云梯街上段古鎮入口處和江邊碼頭設置游客接待中心和觀光車。游客可從云梯街上段開始從上至下的游覽,游覽結束后可在江邊碼頭坐船到江對岸參觀石寶寨景區。從石寶寨乘船過來的游客,也可乘觀光車到云梯街上段,或是順老街青石梯拾級而上參觀。
5.云梯街古建筑群是西沱鎮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為了讓觀眾更方便的了解云梯街各古建筑的歷史風貌,應在這些點設置二維碼,介紹相對應的景點。
6.云梯街上段及中段,出現了許多現代樣式的建筑,對云梯老街的整體風格,有一定程度的破壞,這就是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之間矛盾之處。對于文物工作來說,古建筑的保護就是要盡量保持建筑原貌,但旅游開發又會或多或少的破壞這些建筑的外觀和內部結構。建議在古鎮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對不和諧的臨街現代建筑外觀進行改造。按照文物“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古鎮原有的歷史風貌。但在這些房屋的改造中,不要簡單地模仿其他古鎮的形式,而是要突出西沱鎮特有的徽派建筑與土家吊腳樓相互融合的建筑風格。
7.由于西沱鎮移民搬遷工程和附近高速公路的修建,古鎮周邊的自然環境受到了破壞。在古鎮旅游開發的同時,應加大對周邊自然環境的修復,恢復綠色植物的覆蓋率,改造西沱鎮的整體景觀效果,為古鎮打造一個青山綠水的自然生態環境,這樣能更好的吸引游客前來旅游觀光。
8.作為巴鹽古道的起點,荊楚文化和巴渝文化的交匯地,西沱鎮應深度挖掘西沱古鎮的傳統文化價值。在春節、中秋節、提燈節等傳統節日里,應舉辦一些民族文化濃郁的民俗活動,將西沱鎮的民間藝術“玩牛”、“板凳舞”、“鹽道號子”、“土家擺手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成西沱古鎮吸引游客的名片,將西沱古鎮打造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十大名鎮”。
(作者單位:重慶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