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珠光
摘 要 水稻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實現水稻超高產對保證中國糧食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闡述水稻超高產研究的由來、超高產概念及超高產研究的必要性,討論了水稻超高產的幾個栽培學問題,介紹了水稻超高產栽培的途徑與技術,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水稻超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 水稻種植;超高產栽培;技術與途徑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7.014
超高產水稻是指該類品種的水稻種植產量要遠遠高于一般的高產水稻。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對于超高產水稻的解釋主要有3種。第一種解釋就是指水稻的產量要高于當前高產水稻產量的15%,才能被稱為超高產水稻。而第二種解釋認為,超高產水稻的產量相比較當前高產水稻的平均產量而言,應該要增加1.5~3 t/hm2。而第三種超高產水稻的定義就是,即便是在單季稻地區,超高產水稻的產量依然能夠超過10.5 t/hm2,這樣才能稱之為超高產。而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專業袁隆平院士對于超高產水稻的標準作出了界定。袁隆平院士認為,界定超高產水稻的標準應該要看水稻單位面積中的日產量,而不應當使用絕對產量來作為評判的標準。
袁隆平院士之所以會提出這一觀念,是因為從單位面積中的日產量來看,能夠對水稻的統一產量潛力進行判斷。在水稻的生長過程當中,其產量的高低與生長發育期的長短也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因此,如果不同水稻品種之間生長發育期的差別,就會對水稻的產量產生影響。所以,采用絕對產量來評判水稻的品種是否屬于超高產水稻是十分不科學的[1]。按照袁隆平院士對超高產水稻的評判,日產量達到100 kg/hm2的水稻則為超高產水稻。而從栽培角度來看的話,那就是滿足能夠進行大面積種植條件的水稻品種,其產量高于當前栽種水稻品種的15%就可以稱其為超高產水稻。而所謂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也就是能夠使水稻實現產量增幅標準的技術,都可以稱之為超高產栽培技術。而對于當前巴馬地區的農業發展情況來看,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能夠促進當地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的發展,同時為巴馬地區的經濟增長提供巨大幫助。不過,從目前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的發展來看,如何將水稻品種的生長特征與特性結合起來,從而改良水稻品種栽培技術的,讓水稻更好地生長,提高水稻的產量,實現超高產水稻的栽培任務還是一個需要不斷進行研究和探索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當前水稻超高產栽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 當前水稻超高產栽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個體與群體的矛盾
在水稻的生長過程當中,個體與群體既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也相互制約。因為在水稻生長時,進行大規模的種植不僅能夠更好地保障土壤的營養供給,還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及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也有著巨大的幫助。然而,群體的增長并不意味著個體能夠從中獲得利益,反而會加劇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競爭,從而影響到水稻個體的質量。同時,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水稻穗的大小與水稻穗的多寡也會產生矛盾。如果水稻穗量降低,那么成穗率就會提高[2]。相反,如果水稻穗量提高,那么成穗率就會降低。因此,要想提高水稻的產量,使水稻產量能夠達到最高,就必須平衡水稻穗大小與水稻穗數量之間的關系。
1.2 水稻的弱苗與弱秧問題
要想提高水稻的產量,那么就必須要解決水稻的弱粒、弱花、弱穗、弱苗及弱秧問題。但從巴馬地區的水稻種植情況來看,這一問題較為嚴重。之所以會導致這一問題的發生,是由于水稻栽插及水稻田長久的開發利用,使水稻栽插與當地的水資源及其他春作物之間產生了巨大矛盾,導致了長齡及超長齡水稻遲栽情況的發生。而秧苗長期的都留在秧田之中,不僅會加大秧田中育秧的密度,也會對秧苗的發育造成影響,從而使弱苗與弱秧的問題出現。這樣一來,就會極大程度地限制水稻產量的提高。
1.3 雜交水稻潛力的發揮
目前,從我國水稻品種的研究改良狀況來看,我國的水稻品種越來越多。其中雜交水稻組合的更替速度也在不斷地加快。雜交水稻相比起矮稈水稻品種來說,無論是產量還是抗病害能力都有顯著的提高。因此,加快雜交水稻項目的研究與栽培對于實現水稻超高產栽培有著重要意義。但從當前雜交水稻的實際研究和改良狀況來看,相關研究人員并沒有意識到大穗型雜交組合對于水稻超高產栽培的意義,導致在進行水稻超高產研究工作當中,很難有明顯的進步和提高[3]。此外,在實現水稻超高產目標的同時,還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如何減少勞動力與資源的投入,同時實現水稻的超高產。這樣一來,才能真正的做到水稻的超高產,并且保障水稻的種植效率。而之所以要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如果水稻超高產栽培意味著更多勞動力與資源的投入,那么農戶在進行種植的過程中就無法提高經濟收益,這就會降低農戶進行水稻超高產栽培的積極性,從而使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工作受到極大的阻礙。
2 水稻超高產栽培的途徑與技術
2.1 挑選合適的品種
要想實現水稻超高產栽培,首先要挑選合適的水稻品種,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水稻產量。而在進行水稻品種的挑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就是水稻的分蘗能力。要想進行水稻超高產栽培,就必須保障水稻具備較強的分蘗能力,這樣才能確保水稻在生長過程中能夠長出較為發達的根系。發達的根系可能夠幫助水稻植株吸收更多的養分,平衡水稻穗大小與水稻穗數量之間的關系,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長。從這一點來看,超高產水稻的品種,強大的根系也是明顯的特征之一。當然,根系發達并不是指的根系的多少,還包括扎根深層的根系較多,根系的生物量也較大。與此同時,超高產水稻品種應該還具有耐早衰能力,強大吸肥、吸水及抗旱能力。這樣才能確保水稻在不同的環境中正常的生長,使水稻的生長發育更快,增加高效葉面積率。對于減緩葉片的衰老速度、增加水稻群體的光和積累量有巨大幫助。而這些都是提高水稻產量的必要途徑[4]。
2.2 完善田間工程
在進行水稻超高產栽培的過程當中,完善田間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這是因為,只有確保田間工程能夠達到相關的標準,才能更好地進行栽培管理工作,在促進水稻生長發育的同時,也能夠實現保持土壤肥力及保護周邊自然生態環境的目的。此外,對于前文筆者所提到過的熟制稻區,因為長期的栽培導致土壤的理性狀態發生改變,田間工程的完善也能夠有效改善這一現狀。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效果,是因為通過田間工程的改善,能夠提高水稻田的灌排能力,不僅可以解決當地水資源與水稻種植的矛盾,還能夠增加土壤的排堿能力。同時,調整種植地的地下水狀況,使水鹽動態保持在較為穩定的狀態,確保水稻的正常生長,實現水稻的超高產栽培。
2.3 加強超高產株型的培育工作
對于水稻的超高產栽培工作來說,加強超高產株型的培育工作是重中之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水稻的超高產,促進巴馬地區農業的發展及農產業結構的調整,為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幫助。而超高產株型的培育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在超高產水稻的栽培工作中,主要依靠超高產株型來調控。而在超高產株型的設計工作當中,有兩點受到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即植株穗型與分蘗能力。而在前文就有提到過,較強的分蘗能力是超高產水稻的特性之一[5]。只有具備較強的分蘗能力,才能讓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同時提高水稻對于外界環境的適應性,確保水稻能夠進行正常的生長。而雜交水稻的產量之所以能高于矮稈水稻,其原因就在于雜交水稻的穗大粒多。但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巴馬地區乃至于全國對于雜交水稻的高成穗率研究還較少。因此,要想加強高成穗率,增加水稻的產量,實現水稻的超高產栽培,還需要不斷進行研究和試驗[6]。
3 結語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在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之下,我國農業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無論是新型設備的應用,還是新型栽培技術的宣傳與推廣,乃至品類的研究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水稻的超高產栽培,不僅能促進巴馬地區農業的發展及農業結構的調整,也會提高農戶的經濟收入,促進當地的社會經濟的增長,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尹玉梅.論水稻超高產栽培的途徑與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7):70.
[2]王昌和.水稻超高產栽培的途徑與技術研究[J].鄉村科技,2016(11):1.
[3]李玉欣,喻蘭新,戚克明.水稻超高產栽培的技術實踐分析[J].中國農資,2014(16):64.
[4]林業機,農永健.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探討和分析[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3):66-67.
[5]李萬光.淺談水稻超高產栽培途徑[J].吉林農業,2009(14):60-61.
[6]張耗,杜永,楊建昌.水稻超高產栽培的途徑與技術[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8):136-14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