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山
摘要:校本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具體特色化,具有導向、規范、篩選、激勵、凝聚和塑造等作用。中職校本文化包含物本文化、人本文化和制度文化,其中人本文化內含生本文化、師本文化和領導文化;生本文化又細分為技能文化、班級文化、社團文化等。中職校本文化只有以生為本、以師為基、以技為主、以能為重,創新文化育人模式,突出職教特色,才能形成知名品牌。
關鍵詞:中職;校本文化;品牌;創建;特色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7)02-0021-04
一、中職學校需要特色校本文化
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指出:“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精神、學校活動、學校秩序和學校環境的集中體現,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對于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優化育人環境,促進中職學生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中職學校共同面臨的嚴峻問題是招生難,而招生難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與學校辦學專業特色不夠明顯,專業技能的打造無核心競爭力,師生團隊合作理念與當前就業環境不夠接軌,自身吸引力不夠等有很大關系。而這些恰是中職校本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特點。優秀的文化傳統需要通過教育來進行,教育具有文化傳遞、文明傳承的功能,而學校教育占據著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學校的文化教育對一個人乃至一國國民的文化素養起著重要作用。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和創造出來的,并為師生所認識和遵循的價值觀念體系、行為規范準則和物化環境風貌的精神和物質共同體。校本文化則是學校文化的具體化和特色化。縱觀國內外品牌名校,其彰顯的就是校本文化的傳承和世代影響。校本文化建設成為影響學校教育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成為衡量一所學校發展程度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對中職學校來說,校本文化建設更成為鑄就學生健康人格的保證。
二、校本文化的新內涵與特征
校本文化是在學校自身資源和空間范圍內及學校辦學實踐中所形成的具有獨特性與互融性、相對穩定性與動態發展性的學校教職員工和學生所形成的精神理念和價值觀念[1]。它蘊藏在學校教育系統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師生在學校教育活動、學校生活中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教育行為方式、人際關系及其學校生活樣式。它具有獨特性與互融性的雙重特性,又具有相對穩定性和動態發展性。校本文化亦不同于校園文化,“校園”更多地是指空間維度內的地域性概念,它僅僅是學校的組成部分之一,“校園文化”只是校本文化的子文化系統。而“校本文化”突出強調了“自身的辦學實踐”,其不但有空間上的確定,更突出強調文化的獨特性、歷史的延續性。校本文化具有導向、規范、篩選、激勵、凝聚和塑造等諸多作用。優秀的校本文化不僅能促使師生在深層心理結構中,把優良校本文化轉化為自己的價值體系,還能確立學校的特色內涵,從而形成別具一格的學校品牌。
根據文化的特質,結合近年來國內外有關本課題研究者的經驗,筆者提出了校本文化的新內涵,即包含物本文化、人本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方面。其中,人本文化從生本文化、師本文化和領導文化三個方面進行細化研究;生本文化又從技能文化、班級文化和社團文化等方面進行研究。物本文化包括學校整體環境規劃、校園建筑特征設計、教學設施裝備布局、教師和學生的服飾儀表要求以及教育教學活動場所的美化等。生本文化是“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實在教育教學行為過程中逐漸構建起來的一種學校文化,其核心就是學生發展的自主性與教育的培養性。師本文化是“尊師重道”的教育理念在學校教育管理中得以充分體現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學校文化,其核心是重視教師的尊嚴,遵循教師成長的規律,開發教師的發展潛能,發現教師的勞動價值,體現教師的職業幸福。領導文化,是指領導者群體或個體在領導實踐中形成并通過后天學習和社會傳遞得到發展的關于領導活動的過程、本質、規律、規范、價值以及方式方法等各方面內容的綜合反映形式,是客觀領導過程在領導者心理反映上的積累或積淀,是領導者開展領導活動和從事領導行為的內驅動力和精神導向。具體到學校就是指能體現出以校長為代表的學校領導集體,在學校的辦學理念、思想、宗旨以及師生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形成的一種學校文化。
三、中職特色校本文化品牌創建
(一)規劃設計獨特新穎的物本文化
校園建筑以及教育教學設施設備等各類客觀實體,是學校物本文化的基礎和載體。中職學校的物本文化建設要在物質層面上處處突出“職業”特點,要強調職業性特征,要與職業素質教育緊密結合,融進更多職業特征、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人文素質等內容,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一種準職業環境,以便培養學生多方面才能和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使學生具有較快適應職業社會的能力,為實現學校人才的培養與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創造條件。近年來,雖然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各級各地政府在職業教育上投入巨資,整合和新建了不少中職學校,但在校園規劃、建筑設計、設施布局等方面不夠重視,陷入格局同質化一般化的窠臼,如果不是看到實習車間設備,那么中職學校與一般普通中小學格局沒什么差別。可喜的是,現在在一些優質中職學校,建筑設計特色化、教學車間實訓化、車間設施企業化等就是中職物本文化建設很好的創新。
中職學校應該更大規模地推進專業教學的實訓化,通過與對口企業合作,積極建設各類專業理實一體實訓室,以實訓室(基地)為物質載體,為學生提供真實或仿真實的實訓場景,為企業文化進校園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搭建了校企文化融通的平臺。學生的課堂如同設在企業的生產車間,學生的生活休閑如同漫步在企業的廠房周圍,每天耳聞目睹的都是真實的生產實景,各類專業學習環境的企業化建設,使得師生如同“身臨其境”企業一線,其職業影響必定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二)打造符合中職特色的制度文化
學校制度管理是指根據國家教育方針和法規,依據學校工作任務和內部管理要求,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而形成的管理機制,使學校各項工作納入科學規范的軌道,實現學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環,從而提高辦學效益,促進師生的全面發展。學校的規章制度是學校制定的組織勞動過程和進行教育教學管理的規則和制度的總和,是學校內部的“法律”,是學校辦學經驗的結晶和反映,它對規范教育教學秩序,達成辦學目標起著保障作用。優質的學校規章制度其結構主要有評價性制度、規范性制度、程序性制度和獎懲性制度等。學校規范和標準的建設應該站在“法治”高度上來審視,用以人為本的理念來建章立制,具體包含“依法治校、依章辦事、依紀踐行、依規育人”等。學校制度的推行,追求的目標應該是自覺與自律,而應該減少的是強制。只有通過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鼓舞人、激勵人、教育人的潛移默化的效應,才能使廣大師生自覺遵守各種規章制度成為自覺行為和理念。
學校的規章制度必須閃耀著人文的光輝,體現出育人文化的內涵。沒有文化價值的制度是不存在的,制度文化是校本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是維持學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機制。中職學校是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地方,與普通中小學有著顯著差別,因此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也要求具有鮮明的中職特色,尤其是必須從中職生自身素質和專業技能教學的實際出發,堅持制度創新,在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專業學習研究、實習實訓指導、職業道德與素養提升等方面,形成頗具特色的中職學校制度體系。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學生、教師的權利和自由,同時也必須包含對領導權利行為的約束,維護好制度的嚴肅性、客觀性、規范性、公正性、連續性,而且要突出制度的實效性,這樣才能實現高水平的管理和管理水平的最高境界。此外,還要加強學校組織機構建設,加大職能監督,強化職能管理,做到職責分明,事事有章可循,逐步形成系統完整的崗位職責、工作流程和管理體系,有章必依,違規必究,保證各類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努力形成頗具特色的制度文化環境,從而生成一所好學校,即高效、有道德和有未來的學校。
(三)創設與眾不同的人本文化
1.領導文化建設是特色立校之本
如果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那么,一個好的領導集體就能成就一所名校。校長作為學校的領導者,是學校之魂,這種“靈魂”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學校的領導首先必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學校的黨政領導是教育的組織者和決策者。領導者的教育觀念和價值取向常常決定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風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校物質文化的創造、教育制度的形成以及學校精神的培育。中等職業學校在辦學思想理念、課程教材建設、人才技能培養、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明顯區別于普通教育,因此中職學校領導文化建設必須轉變領導集權范式,構建專業引領、多元分權、民主評價與人格影響相結合的領導文化模式。主要體現在辦學思想與目標(如校訓、校歌、校徽、校旗、校刊和校網等)、發展理念與策略(如人本主義、可持續發展等)、管理模式與體系(如“精、細、實、專”體系)等。一個學校領導文化一旦建立,就要保證其穩定性、延續性,學校的品牌特色建設以及發展規劃作為學校強盛的根本,猶如“定海神針”,需要在領導者持續堅定的支持下,帶領全體師生堅決徹底地貫徹執行。領導文化建設應是校本文化建設之首,是“航向標”,也是“穩定盤”,更是“助推器”。
2.師本文化建設是特色強校的關鍵
一所好學校,不在于有多少漂亮的建筑,而在于有多少名師。“名師出高徒”,提示我們一所特色學校離不開獨領風騷的名師,而名師的成長來自于學校“以師為本”的“土壤”。對教師的精心培養,學校一方面必須積極搭建各種平臺,鼓勵所有教師深度參與學校的各項管理事務。學校管理民主化是保證全體教工行使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力,是調動教職工積極性、激發其主人公意識、持久辦好學校的關鍵。另一方面學校還要給教師提供充足的機會來滿足其個人專業發展的需要。當前,對于缺少“應試教育”和“升學壓力”的中職學校,尤其需要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因此,中職學校師本文化建設必須遵循人本主義理論,堅持以師為本,尊重教師的價值,關注教師發展的潛能,為教師提供學習交流與展示的平臺,堅持實行公平公正的獎懲激勵機制,激勵教師的成就感,努力營造適合教師發展和成長的良好氛圍,促進教師自主化、個性化、專業化的成長。學校應將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提升作為辦學成效的一個重要指標,讓教師真正感到學校是實現生命價值的搖籃[2]。
目前,中職學校師本文化建設已成為打造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和保證,內容涵蓋教師技能培訓、專業成長、獎懲激勵、情感交流、人格塑造、職業追求等方面。
3.生本文化建設是特色興校的根本
《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但需要高級科技專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萬受過良好職業技術教育的中初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術工人及其他受過良好職業技術培訓的城鄉勞動者沒,有這樣一支勞動大軍,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設備就不能成為現實的生產能力。”中職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這些中初級人才。以生為本就是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中職學校必須根據中職生自身素養特點,把握其成長規律,一切從其實際能力出發,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合市場經濟發展需求,采取行之有效的特色管理,從而培養出頗有專業特長和個性能力的合格人才。生本文化建設可從技能文化、班級文化、社團文化等方面進行研究。
技能是人才在社會的立足之本。技能文化是指求技者通過對專業技術的專心探究,不斷獲得技術進步或突破,為社會發展奉獻智慧和力量,從而實現自身價值,獲得社會認可和尊重的一種精神追求和實踐行為。廣義的技能文化還應包括社會民眾對技能人才的熱切關注和支持[3]。近年來,我國技能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但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相比,技能人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還遠不能滿足需要。2011年7月,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專門發布了《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這是中國第一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可以看出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的緊迫性和艱巨性。當今世界,技能文化正在受到人們前所未有的青睞,許多發達國家,從事技能工作的藍領的收入要比白領高得多。國內各地不時有企業拿出三四十萬年薪去招一名高級技工的報道。技能文化是實踐的文化,是創新的文化,當前“中國制造”和“工匠精神”正越來越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其實質就是技能文化的范疇,各地各類技能文化節異彩紛層,正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因此中職學校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時,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對專業技能的熱愛,對科技創新的堅持,和對職業愿景的向往。
班級作為一個團體,也是學校的基本組織單元,理當有自己的特質文化,班級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重點,優秀的班級文化建設可以將人所需要的眾多優秀品質植根于學生的心靈深處,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在班級文化的熏陶下得以內化和提升,因此中職學校更應該有意識地、全面地、系統地打造內涵豐富且有個性的班級文化,通過不同的專業文化塑造不同特色的班級文化,培育出各具特色的專業人才。
社團文化建設是中職校本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職社團因其專業的交叉性、活動的實踐性、組織的社會性而具有實踐和教育功能,在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專業技能的培養、實踐能力的增強和道德水平的提升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中職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了有效平臺和舞臺。有些中職學校每年五月初配合職業教育活動周和國家省市的技能大賽舉辦中職生技能風采賽,十月初配合國家省市的“文明風采”賽事舉辦素質文化節,以及設立專業創業園,實施現代學徒制等頗具特色的舉措,就是很好的嘗試踐行。
總之,當前的經濟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本質上是教育的競爭。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學校的競爭其核心是校本文化的競爭,只有優秀的校本文化才能孕育出特色的學校,只有優秀的人本文化才能孕育出優秀的人才。中職學校只有走創建特色校本文化之路,通過打造出有本校“烙印”的特色技術人才,才能立足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唐鋒,于斌.校本文化內涵探析[J].新財經(理論版),2011(7):287.
[2]教師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EB/OL].(2011-04-14).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7466c0100r582.html.
[3]王資,羅婕,蘇海莎.高職院校技能文化的培育[J].職教論壇,2016(8):36-39.
(責任編輯:付安莉)
Abstract: Only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school-based cultural brand with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oad of developing school with characteristics c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society. School-based culture stresses being student-oriented and the teacher-based in the aspects of the student culture, teacher culture, leadership culture, material culture and system culture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differences", requiring schools to form a unique famous brand.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chool-based culture; brand; character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