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麗閣

摘要:職業教育是我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作為高層次職業教育,其發展關系著國家就業市場、經濟快速發展,而招生制度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入門通道,其改革必定要與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相適應。隨著社會轉型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多元化招生制度成了時代發展的必要產物,文章通過對六種多元招生方式的利弊分析,來解讀多元化招生制度的迫切性與必要性。
關鍵詞:高職教育;多元化招生制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7)02-0046-04
改革招生制度是全面貫徹“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規劃綱要的重大舉措,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它是改變以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力圖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立交橋”。2013年4月15日,教育部正式頒布《關于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和完善多樣化的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方式,由此高職教育形成了六種各具特色的招生類型,它們是在原來招生制度的基礎上進行完善與豐富的結果,其目的是通過不同手段最大限度地實現人才的合理分流。
一、普通統考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統一的入學考試就被固定下來。但在統一高考的基礎上,進入高職院校應補充并增加專業技能考試,最后招生院校綜合學生的文化成績和技能成績,擇優錄取。這種招生錄取方式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科學規范,相對公平
統一的試卷、時間和錄取方式,有利于進行統一管理,科學規范地進行人才的甄選。學生進入高職院校是通過成績從高到低進行排列,擇優錄取,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入學的公正性。
(二)與時俱進,不斷調整考試內容
以前,高職院校的招生與學術型、研究型大學的招生一樣,是通過文化知識的考核實現對人才的考評。隨著高職教育自身地位與作用的不斷提升,高職院校招生改革步伐也與時俱進,在文化考核的同時,加入了技能成績的考查,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
(三)歷史悠久,認可度高
統考是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后被延續至今的招生方式,其歷史悠久,影響力較大,同時大部分學生和家長對這種招生模式的認可度較高。
普通高考的初衷是為了進行合理的人才分流,但高職教育最重要的特點在于它的實踐性和職業性,通過高考這一選拔與淘汰機制,帶來的是分數高低的排列組合,最后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是那些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因而導致社會對高職教育存在偏見與歧視,家長與學生的認同度低,高職教育陷入自身無法提高教育質量的惡性循環之中。
二、單獨招考
高職院校單獨招考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錄取方式,主要是針對中專、職高、技校的畢業生單獨組織的考試。但目前這種招考方式的招考范圍發生了變化,高中畢業生也可以參加單獨招考。單獨招考有以下幾個優勢。
(一)擴大了高職院校的招生自主權
過去,高職院校招生多是以統考為基礎,招生方式單一,在對學生的篩選中缺乏主動權,甚至是選擇權。而單獨招考給高職院校自主選拔學生提供了機會,同時也提升了其自身地位,拓寬了招生渠道。
(二)報考條件寬松,給予了學生更多受教育的權利
單獨招考主要是高職院校自主命題自主選拔,它為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教育平臺。另外。單獨招考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學生更寬松的入學條件,切實保障了每位學生的利益和受教育的權利。
(三)考生自主選擇的機會增多
隨著改革深入,自2007年幾家高職院校試點到現在的多地區、多領域的積極參與與開展,單獨招考給予學生的不光是“無需高考即可有學上”的途徑,隨著試點院校的不斷增多,也增加了學生自主選擇高職院校的機會。
單獨招考是相對獨立的一種招生模式,它適應了高職教育發展的規律,但是機遇與挑戰是并存的。統考是在政府部門的統一部署之下進行的,而單獨招考則需要依賴院校自身,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招生的運營成本,加大了高職院校發展的風險。同時生源的復雜性也極易造成人才培養難度的加大,學校的監管工作更是難上加難,所以說單獨招考要想在大范圍推行恐怕還需要走很長的路。
三、注冊入學
注冊入學是高職院校招生的一種新模式,是指在高考結束后,未被志愿院校錄取但高考成績達到“注冊入學”最低錄取分數線的學生,就有機會填報這種招生模式的志愿??忌筛鶕约旱膼酆?、興趣或特長直接向高職院校提出申請,每個考生有3所院校的申請機會。高職院校根據招生簡章,在計劃范圍內來選擇符合入學標準的學生進入高校學習,它考量的是報考學生多方面的綜合素質。注冊入學作為一種新的招考方式,有以下幾個優點。
(一)入學標準低門檻,以學生實際需要為主
注冊入學是在學生最后沒有被志愿院校錄取的前提下另辟的一條通往高校學習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另外,當前中職學校一直存在生源短缺的問題,這一低標準的招生門檻,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中職學校的生源問題。注冊入學本著一切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特長提出申請,這一舉措充分尊重了學生,并且最大限度地體現了職業教育的特色——最大可能地挖掘每個人適應社會的潛能。
(二)具有針對性,實現因材施教
注冊入學打破了一考定終身的僵局,給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適合自己的平臺,它不像統考那樣將學生在進入高等教育時通過成績進行排列,相反,它是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盡可能將選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操作靈活,院校與學生之間“雙向選擇”
注冊入學是面向各省的民辦高職院校和部分公辦院校開展的招生模式,一經批準,均可進行試點。其操作靈活簡便,打破了以前繁瑣的錄取流程,學生一旦申請,只要符合標準,均可進入高校學習,這是學校和學生 “雙向選擇”的結果。其本質目的還是服務于當地經濟的發展。
注冊入學是多元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大膽嘗試,是解決生源短缺的一種重要手段,但相應的它也存在一些弊端。較低的入學門檻,雖擴大了入學機會,但也受到家長和學生的質疑。
四、技能高考
技能高考是湖北省在2010年對職業教育進行改革的一項重大創舉。技能高考的招生對象主要是面向應往屆中職學校的畢業生,它不同于以往的“筆試+面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實施以技能操作(70%)為主,文化考試(30%)為輔的方式,重視的是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方面的考核,以“知識+技能”的方式呈現。技能高考的出現是探索高職教育改革的一次重要嘗試,對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走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招考形式獨具特色,理論與技能有機結合
湖北省的技能型高考,以技能操作占70%,文化考試占30%的比重分配,它突出強調的是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不同于統考檢驗的“紙上談兵”,但是也不忽視對于文化知識的考核,理論與技能的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了現代職業教育應有的教義與精神。
(二)因材招考,專業對口招生
技能高考將技術操作與文化知識以真正的考試形式固定下來。其中文化知識的考試內容主要包括語文、數學、政治和部分常識題,考試內容具有針對性,同時又凸顯職業教育的特點。但技能高考不同于傳統考試,它培養出的是以學生能力為導向的應用技術型人才,所以在內容考核上也多從學生實際出發,技能考試方面不同專業則實行分類考試,具體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的專業技能考核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且主要是現場實際操作。根據不同的專業設置不同的考試內容,考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專業設置的多樣性、科目設置的多元化也進一步體現了學校的特色。技能高考的考試內容是由教育考試院統一編制,其技能考核的內容是根據相關院校需求制定,在考核上具有專業性和針對性,專業對口設置更有利于院校自身與人才培養的發展。
(三)招考標準新穎,側重實踐操作的考查
2015年湖北省的高職院校退出統考的歷史舞臺,至此,高職教育全面進入多元考試招生階段。其中技能考試內容是依據國家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大綱和國家相關行業初級技術等級標準制定的,分為應知(專業知識)和應會(技能操作)兩部分,考試成績則以“合格”與“不合格”來區分。它將職業技能鑒定與人才培養有效地聯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入學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也體現了其招生的規范化。錄取工作與普通高考基本同步,也是將知識與技能成績融合在一起,從高到低擇優錄取。技能操作占70%的比重說明了實際操作在這類考試中的分量,也充分反映了當前職業教育的特點——實踐性。這一舉措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技能高考是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確定高職院校組考,實際上就是主考的一種考試手段,它是將高考“一分為二”的一種有效嘗試,但是在考綱制定、命題內容設置、閱卷評分和報名信息的實施過程中都可能受到主考部門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考試的嚴肅性和公正性。
五、五年一貫制
“五年一貫制”又被稱為“五年制高職”或“初中起點大專教育”,是國家相關教育部門推出的保證初中畢業生可以上大學的一種升學途徑。“五年一貫制”的招生層次主要是初中畢業生,當他們達到一定成績標準后,可直接進入高等學校進行五年連貫性教育。其中,不同的省份對這一途徑采取的是不同的模式,主要的表現形式有:“3+2”模式、“2+3”模式或稱“2+2+1”模式?!?+2”模式指的是中高職三二分段制,是參加完中招的初中畢業生進入到中等學校學習三年,再參加中職升高職的統一考試,成績合格者轉高職院校完成兩年的大專學習;“2+3”模式即學生前兩年在中職學校學習,后三年在高職院校學習;“2+2+1”模式即學生前兩年中職學校學習,后兩年高職院校學習,最后一年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1]。這種上下貫通的招生方式有效地提升了中職學校的升學率,有力地確保了中職學校可持續發展。
(一)上下貫通,縮短了受教育的年限
五年一貫制,上下貫通,學生可提前進入社會進行鍛煉,盡早熟悉工作崗位,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融合,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這樣既縮短了受教育的年限,又節省了部分學費,對于一些家庭來講減輕了經濟負擔,同時也給孩子教育提供了機會。
(二)專業前景與就業緊密結合
五年一貫制所設置的專業都是就業前景較好的熱門專業,如人力資源、審計、高鐵乘務、幼教等專業。越來越多的企業與學校合作,實施“訂單式合作”培養模式,校企間的合作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這種招生模式培養的是與市場緊密結合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它為學生在擇校時提供了更明確的導向。
(三)拓寬了入學渠道,圓了學生上大學的夢
五年一貫制是連續性、有效性的教育形式,它是學生上大學的“直通車”,中間無需參加“高考”,就可以獲得國家認可的全日制大專畢業證書和相應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與傳統教育相比,節省了部分受教育的時間。此外,五年一貫制教育更注重對學生興趣、愛好的考察,切實以人的發展為出發點。這一招生形式的出現符合職業教育特點,同時也是實現中高職有效銜接的必要途徑。
五年一貫制缺乏三年高中階段的學習,其生源質量較低。另外,五年一貫制處于“無淘汰、無應試”的保護模式之下,缺乏優勝劣汰的競爭氛圍,所以這也導致高職教育一直跳不出弱勢教育的怪圈之中。
六、技能拔尖人才免試入學
技能拔尖人才主要是指在本專業領域內技術技能水平較高,學習或工作表現突出的學生或社會人員[2]。所謂免試入學,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免去考試這一繁瑣的程序,直接進入高校學習,類似于保送生或推薦生。但高職教育的免試入學需滿足以下條件:獲得教育部舉辦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三等獎及以上獎項或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主辦或聯辦的省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的中等職業學校應屆畢業生、具有高級工或技師資格(或相當職業資格)、獲得縣級勞動模范先進個人稱號的在職在崗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免試人員名單還需經省教育行政部門核實資格、高等職業學校考核公示,并在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公示后,最終由相關學校免試錄取[3]。
(一)招考針對性強,人才技能突出
這類招考方式明確了自己選拔人才的目的,就是挑選出在技能方面突出、能力出眾的學生。一方面節省了學生參加筆試和面試的時間,另一方面又為學校節省了大批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這種招生方式符合職業教育特點——職業性,它有利于高職院校提升自己的聲譽,對創建自身特色品牌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招考對象范圍廣泛,廣納優秀人才
技能拔尖人才除了有應屆畢業生以外,也向社會人士拋出了橄欖枝,其招考對象是以擁有在各自領域突出技藝為前提的,這種方式給他們接受高層次教育提供了一個捷徑,同時也營造了相互學習的氛圍。
(三)開放式入學形式,凸顯終身教育理念
現在經無需紙筆的標準模式考試,學生就有機會進入高校學習,這是多元化招生形式的一次有效探索,是發揚終身教育思想理念的一種重要表現。
技能拔尖人才免試入學繼承了終身教育的理念,跟其他招生方式相比也更具人性化,但是良莠不齊的人才相應也增加了院校發展風險。技能選拔只能從技能操作方面檢驗人才在該領域的超常之處,但是對于專業知識、理論掌控這方面卻難以衡量。另外,高校在招生過程中并不是只采取單一的形式,而是根據自身院校的特點,多元招生交互使用,從而拓寬學生的入學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招收適合本院校實際的學生。
參考文獻:
[1]戴成林.2010年中國若干高職招生政策評析[J].教育與職業,2011(15): 13-15.
[2]張同建,張衛成.我國高職招生考試制度改革芻議[J].考試周刊,2011(47):25.
[3]蔣春洋.制度分析視角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責任編輯:王璐)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modern na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 and high-level part of vocation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booster of the national employment market,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passag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enrollment system and its reform must be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escalation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diversification enrollment system becomes necessa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six diversified enrollment ways to interpret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diversification enrollment system;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