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強
[摘 要]實習教學是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的重要環節,是土木工程專業教學體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土木工程專業實習教學,可以采取“貼近課程體系的項目式”實習模式。“貼近課程體系的項目式”實習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木工程專業的實習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使學生畢業后能更快適應社會的需要。
[關鍵詞]實習教學;貼近課程;土木工程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2-0139-02
實習教學是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的重要環節。在國家大力倡導產教融合的形勢下,重視和加強實踐實習環節,提高實踐實習環節的培養質量已勢在必行。地方本科院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動手能力強、能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一線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必須對目前土木工程專業實習形式較為單一、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現狀進行改革,這樣才能提高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整體工程素質。
一、目前實習教學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土木工程專業實踐實習教學采取的模式大多相同或相近,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工程素質的培養還不夠突出。這些實習教學模式已跟不上新形勢的要求,存在一些亟待改進的問題。
1.經費、師資等實習教學條件得不到保障[1][2]
近年來,大多數地方院校迅速發展,學生人數明顯增加,但是學校實習經費并未顯著增長,這就導致了實習開展時,教學內容及實習地點的選擇都難以滿足教學要求。此外,投入到實習中的師資力量有限,實習指導教師疲于應付,達不到實習指導的深度要求,也影響了學生的實習效果。例如,測量實習是土木工程專業必需開設的實習環節,但是由于地方院校生師比通常偏高,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往往合班指導實習。理論課程的教學適當合班也許可行,但是實習時進行合班指導,就只能顧此失彼,很難達到實習效果。
2.實習形式單一、實習內容跟不上形勢的發展
目前,土木工程實習教學的形式大多以集中實習為主,實習過程由指導教師組織和管理。這種單一的實習形式嚴重影響到了實習效果。例如認識實習,由于一個實習基地常常要同時接納幾十人甚至上百人參觀,絕大多數學生很難聽清指導教師的講解,只能跟隨教師走馬觀花。這種實習模式根本無法達到實習效果,只能流于形式。而實習教學內容,主要是由指導教師選擇和確定。實習過程仍然主要由校內指導教師進行講解和指導,學生與現場技術人員深入交流的機會不多,缺乏一個較長時間參與工程實踐的過程,難以真正實現理論聯系實際。
3.實習時間不足,實習效果得不到保證[3]
受教學安排以及教學資源的限制,土木工程專業集中實習的時間一般較短。例如,生產實習是土木工程專業最為重要的實習環節,卻只能安排幾周實習時間。而一般工程項目的建設過程常常以年為時間周期,學生在短短的幾周時間內,所見所學內容受到很大的局限。另外,由于實習指導教師管理的學生數量多,管理難以完全到位,學生如果自控能力較弱,不主動參與實習,則在有限的實習時間內實習效果就更加得不到保證。
4.實習內容不完整、不系統
由于存在實習時間短與項目建設周期長的矛盾,學生無法對項目建設全過程進行學習,只能碎片化地了解一個或幾個分部工程的建設過程,沒有全過程的感性認識。特別是生產實習,如果實習時間得不到保證,實習內容必然是不完整、缺乏系統性的,實習效果根本無法實現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
二、“貼近課程體系的項目式”實習教學模式的提出與實踐
本文根據我國高等教育現狀以及現階段實習模式存在的問題,對土木工程專業實習教學進行了改革探索,提出了“貼近課程體系的項目式”實習模式。
(一)實習模式改革的思路
1.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突出工程師培養教學理念
我們對土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加大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力度,增設實習基地并簽訂細化的實習合作協議,切實保障實踐實習教學條件。在課程體系的設置及實踐實習環節的安排上,突出工程師培養的教學理念,將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實習內容有機融合,著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聘請工程實踐經驗豐富的高職稱技術人員定期開辦講座;在實習時,實行“雙導師”制,在安排校內指導教師的同時,還聘請在生產一線的技術管理人員作為學生現場實習的校外指導教師,使學生的實習能密切聯系實際,貼近工程實踐。
2.實習內容貼近課程體系,實習教學與理論教學相互促進
在安排實踐實習內容時,我們增加了與理論課程相關的一些小實習。如認識實習除了原有安排一周的認識實習外,還針對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結構、基礎工程等課程安排了課程認識實習。教師根據理論教學的進度,安排時間帶領學生實習。這種實習根據課程的不同,安排的時間略有不同,一般安排6-12學時。生產實習除了原有的六周實習時間外,還結合第六、七學期的土木工程施工課程,安排了每周至少一次的項目施工跟蹤實習。通過以上實習教學改革,實習內容能緊貼理論課程,并與理論教學進度相互協調,這很好地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習效果和課堂教學質量都能得到提高。
3.采用“項目式”跟蹤實習模式,理論聯系實際
“項目式”跟蹤實習模式的做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實踐實習內容完整、系統。土木工程專業有大量的課程設計、實習以及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教師在安排這些實踐性教學環節時,盡可能安排同一個項目(或課題)的內容供學生完成,使學生在完成全部實踐性教學環節后,對工程項目有個整體性、系統性的認識。(2)生產實習等重要實習,要求學生進行“項目式”跟蹤實習,將4~6周集中實習時間分散到一個學期甚至一個學年。學生通過對同一個項目進行連續跟蹤實習,基本參與了工程建設的全過程,這樣學生可以全面學習了解工程的施工技術、現場管理以及造價控制等內容,實習內容系統完整。此外,實習時課堂理論教學同步進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工程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4.實習采用“分散實習為主、集中實習為輔”的方式
目前普遍采用的集中實習方式對學校及指導教師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學校及教師需要為大量的學生聯系適宜的實習項目,難度很大;而且實習管理困難,指導教師往往忙于管理而疏于指導,造成實習教學質量的下降。因此,我們進行了實習方式改革,除了認識實習、測量實習仍采用集中實習外,其他實習以學生自主聯系、分散實習為主,這種實習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實習開始前,鼓勵學生自主聯系實習單位。在聯系實習單位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鍛煉表達和溝通能力,而且可以為就業打下了基礎。由于學生聯系的實習單位及地點各有不同,分散實習后,每個實習地點接收的學生數量較少,這不僅滿足了實習單位安全管理的需要,而且學生實習效果也較好。在實習質量保證方面,實習項目需得到指導教師審批才能開展;在實習過程中,指導教師要經常檢查學生實習情況,幫助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并定期巡視檢查。由于實習單位為學生配備了專業的現場指導教師,與校內指導教師相互配合指導實習,這有效地保證了實習環節的教學質量。
(二)實習模式改革的成效
1.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實習教學模式的改革,保證了實習內容的完整、系統,保證了實習時間,讓學生能深入生產一線向現場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實習內容與理論課程緊密結合,進度相互協調,拉近了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距離,學生實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明顯提高。
2.產教融合,校企聯合培養人才[4],有效推動了專業發展
實習教學模式的改革,客觀上加大了產教融合的力度,擴大了校企合作的空間,促進了產學研合作的開展,有效推動了專業建設。“雙導師”制的實行,使校內外指導教師密切配合指導實習,增加了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交流的機會,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提高了學校和專業在社會上的影響
通過實施“項目式”跟蹤實習,大量的學生能參與到實際工程項目的建設中,教師增強了與社會特別是建筑行業的聯系,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學生在畢業后能迅速成長為企業的技術骨干,這些都能較好地提高學校和專業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三、結語
實習教學環節是土木工程專業教學體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貼近課程體系的項目式”實習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木工程專業實習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使學生畢業后能更快適應社會的需要。
[ 參 考 文 獻 ]
[1] 王曉強.應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實習環節教學實踐與探討[J].福建建材,2014(3):110-111.
[2] 王玉山,袁康,等.土木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教學環節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3):30-31.
[3] 龔冰冰.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工程實習現狀調研[J].臺州學院學報,2014(6):90-96.
[4] 馬彥飛.土木工程專業校外實習基地“三位一體”建設及管理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4):123-125.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