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遙
[摘 要]“互聯網+”將改變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傳統模式,我們必須把握機遇,乘勢而上;面對挑戰,提前謀劃。通過分析“互聯網+”給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帶來的挑戰,探討如何綜合運用互聯網的理念、技術和手段,構建“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新模式,從而進一步提高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黨建工作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2-0177-02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互聯網+”時代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要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起點和目標,學會運用“互聯網+”思維方式,改變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傳統模式,促進學生黨員個性化發展和全面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以科學的方法推進黨的建設”,建設“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政黨”的任務。面對“互聯網+”時代給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帶來的變化,我們必須把握機遇,乘勢而上;面對挑戰,提前謀劃,積極探索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新模式,進一步提升高校學生黨建科學化水平。
一、“互聯網+”給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帶來的挑戰
“互聯網+”時代,人們通過媒體和自媒體平臺互動交流,發布評論和信息。人們的觀點和想法,希望和需求,計劃和行為變得更加透明,更能被理解。“開放的群體通信和群體互動已經成為標準。”[1]然而,互聯網也是一把雙刃劍,在提高人們工作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一)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帶來的挑戰
在大發展、大變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數據時代下,國際國內的形勢變化帶給我國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的是新的復雜態勢。西方敵對勢力借助信息化技術優勢多方面進行思想文化滲透與破壞,企圖把西方價值觀念與政治理念擴張到世界各地。這勢必對善于接受新事物,但鑒別力不強的大學生的三觀產生影響。毛澤東曾說:“馬克思主義必須在斗爭中才能發展,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必然還是這樣……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的。”[2]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強調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和國家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
(二)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隊伍帶來的挑戰
目前,傳統的黨建工作都是高校黨務工作者或輔導員直接面對學生,傳授的方法多為灌輸式。灌輸式的教育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有其合理的方面。但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可以自由地獲得和輸出。在網絡平等和自由思想浸染下的大學生群體,在面對高校黨務工作者的教導時,難免會采取懷疑和批判的態度。相較以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難度增大了。如果高校學生黨務工作者不加強學習,不提高自身素質,不熟練掌握互聯網技術,不掌握“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工作規律,不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必然會出現“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的現象,這給高校黨建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三)對高校大學生組織行為帶來的挑戰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對象主要包括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等。如今大學生普遍是90后的獨生子女,相較傳統的媒介渠道,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和對黨的認知大部分是通過互聯網渠道獲得的。同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騰訊和新浪微博等應用的大眾化,廣大網民都能運用移動互聯網設備發表自己的看法。1998年,新華社前總編輯南振中首次提出“中國有兩個輿論場”:一個是“主流媒體輿論場”,另一個則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民間輿論場”。高校大學生這個社會群體,作為互聯網的主力軍,也積極要求知情、參與、表達與監督校園文化的建設,希望通過互聯網積極參加到學校的各項組織活動中去。在十八大以后推進民主政治和陽光政府的潮流中,無論是上到國家政策的大事,還是小到食堂餐費這種柴米油鹽的小事,都會有追問和網絡爆料,也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評論。如何針對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構建適應當代大學生組織行為的機制,這對傳統黨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構建高校“互聯網+黨建”的工作新模式
“互聯網+黨建”就是有效融合互聯網的理念、技術和手段,按照全面加強高校黨的建設的要求,以網絡等新手段構建黨員教育、黨員服務互動平臺,從而全面提高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一)拓寬服務高速路
隨著“互聯網+”特別是大數據的運用,高校基層學生黨組織可以即時對海量數據之間的相互關聯性進行分析、動態預測并提供服務。高校目前普遍使用“一卡通”管理系統,這是智能化校園管理系統的基礎平臺之一。我們要充分運用好這一平臺,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服務,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如通過對飯卡刷卡數據的統計分析,可以對貧困生進行兜底式資助;通過對圖書館借閱圖書的信息采集,可以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導師制”“研本1+1”提供有效幫助;通過對“門禁系統”的信息采集,可以把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規律并提供有效指導等。高校“學生黨員管理服務信息平臺”是目前急需建設的平臺。通過這一平臺,可以實現“一站式”網上服務,如學生黨員黨費的網上交納、黨組織關系的網上接轉、流動黨員的組織回歸等。另外,通過這一平臺黨組織能全面及時掌握情況,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如黨員數統計、黨員比例入庫、黨員同志是否按時足額交納黨費、學生黨支部有無認真開展組織生活等。與此同時,“互聯網+”也是加強黨員管理的有效途徑。當然,基層黨組織要承擔起教育督促的責任,網絡系統也要提供定期提醒告知的服務,最大限度地減少此類現象的發生。[3]同時,智能化校園信息管理平臺的建設,必須以提高高校法治化水平為前提,在得到學生同意和授權的情況下,對學生學習生活方方面面的數據進行采集和運用。總之,“互聯網+黨建”創新模式,有利于提高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架起互動連心橋
互聯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用戶至上原則,這與我們黨一直強調的尊重黨員主體地位,有相通之處。智能化校園信息管理服務系統,基礎是學生黨員完成網上實名認證。依托計算機、云端、手機客戶端,無論何時何地,學生黨員都能參加所在支部的組織生活,及時了解支部以及上級黨組織的決策部署,同時能監督黨支部建設工作的開展。在黨員教育上,可以以學生黨員的年級、支部進行分類指導,有針對性地開展“菜單式”選學,明確不同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重點和學習時限,并且對終期學習情況進行測評。在教育平臺開發上,以網絡服務終端為依托,以微博、微信、手機APP等為載體,引導學生黨員在線學習、隨時學習。同時,增加微課程、微視頻的制作,激發學生黨員的學習興趣。在此過程中,黨支部書記要主動發起話題,開展討論。在討論時,黨務工作者不能采取完全“中立”“客觀”“超然”的態度。事實上,完全“中立”“客觀”“超然”的態度是不存在的,而“遠離政治”“淡化意識形態”本身代表著另一種政治、另一種意識形態。學生黨務工作者要利用“互聯網+”的特點,主動構架互動連心橋,凝聚思想共識,切實提高學生黨支部的戰斗力。
(三)打造工作直通車
依托“互聯網+黨建”直通用戶、平等參與、互動共享的平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可以拓展交流渠道、聽取廣泛意見、改進工作方法,取得教育實效。為擴大學生黨員和普通學生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要積極推進學生黨支部工作黨務公開,除確需保密的工作和事項之外,盡可能陽光公開,推進黨內民主和黨內監督,真正以公開促公平,以公平贏得廣大師生的信任與支持。要創新黨務公開形式,通過設置“書記信箱”或網上在線交流等,打通黨內外交流屏障,架起黨組織與學生黨員之間、學生黨員與學生黨員之間、學生黨員與廣大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梁。要實行組織工作網上晾曬,主動接受師生對學生黨支部工作提出的意見建議。學院黨委也可以利用學生和學生黨員網絡測評的數據,作為考核評價學生黨支部工作成效的參考依據,從而打造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直通車。
三、結語
如今,“互聯網”是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匯。2015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的行動計劃,并指出社會服務需進一步便捷普惠。事實上,互聯網已經從過去新奇的“玩具”變成了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網頁、微博、微信、QQ、搜索引擎等各種新平臺,4G、云計算、大數據挖掘、移動互聯網等各種新技術,助推了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與這些新平臺、新技術的深度融合。因此,我們要確立互動、開放、服務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以大學生黨員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宗旨,從而提高高校黨建科學化水平建設的實效。
[ 參 考 文 獻 ]
[1] 烏爾里希·森德勒主編,鄧敏,李現民譯.工業4.0:即將來襲的第四次工業革命[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2]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吳昊,趙光亮.“互聯網+”基層黨建工作的現實要求與困惑之解[J].領導科學,2015(11)(上):42-45.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