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冬梅
《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轉軌,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這是一個關系素質教育的辦學方向,也關系著國運興衰的重大問題。因此,我們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應如何加強青少年德育教育,使他們能健康成長呢?
一、學校要明確教育方向
學校是培養人才,發掘人才的地方。提高學生在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素質,為將來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是中小學教育工作必須牢記的一個主題。但是,當前不少學校教師只注重智育教學,忽視德智體美等的教育現象還普遍存在,統考科目的成績排隊和一味地追求升學率,“保重點”的學校工作還占相當的比重。針對這種現象,學校領導要端正素質教育方向,明確素質教育的內涵,要把學生從過重的學業負擔中解放出來,加強對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從而保證青少年健康成長。教師不僅是辛勤的園丁,更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傳播者。由此,教師更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做到為人師表,增強社會責任感,特別要加強道德修養,要全面了解學生,尊重學生,愛護學生,要善于發現學生的興趣、特長,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二、家長對子女成才的觀念要變
俗話說:“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所以我們家長在子女成才的問題上要轉變成才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才觀。宜春市袁州區的張某在初中畢業時沒有考上重點高中,父母花錢把孩子送去宜春一中就讀,由于父母要求高,其學習壓力大,于是開始厭學直到逃學,甚至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沒有讀完高一就被學校開除了。父親找關系把兒子送至宜春四中就讀,而他擅長體育,學校教師發現他的特長,把他安排在體藝班就讀,因勢利導進行教育,他不但不逃學,反而在學習和體育鍛煉上非常刻苦,于三年后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江西師大體育系。所以我認為:家長一定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應該用慧眼去識英雄,發掘孩子各方面的潛力,只要引導得當還是可以成才的。
在子女成才的過程中,家長還要改變教育方法,正確的教育方法將培養出青少年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品格、錯誤的教育方法將培養出青少年不良的行為習慣。據《宜春電臺》報道,城區某中學初中的幾個學生,在一夜之間竟然砸爛幾十盞花燈;另有某小學二年級學生付某在新學期開學時,班主任老師帶著一班人一同去打掃教室和衛生區,而她卻視而不見,老師發現了,過去問她為何不去搞衛生,她竟然理直氣壯地說:“我爸說,我是來讀書的,不是來搞衛生的。”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說:“她沒有掃過一次教室,也沒有掃過一次衛生區。”老師聽后,頓感腦海一片空白。幾個初中生一夜之間砸爛幾十盞花燈,一個不滿八歲的孩子,就養成了不講衛生的壞習慣。在這兩個事例中,難道說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沒有過關?孩子的心靈如一張白紙,“染于青則青,染于墨則墨”,家長千萬不要在無限關愛孩子的同時,不知不覺中做了孩子劣性品質的教唆者,而應該澄清糊涂認識,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家長該用好的事例來正確引導孩子,把自己的子女培養成一個思想好、學習好、愛勞動、講衛生、愛護公共財物、好學上進的好孩子。
三、教育社會環境要與素質教育同步
青少年的生活離不開社會環境,他們走出家庭,離開學校將要面對的是五彩繽紛而又充滿誘惑的大千世界。社會環境時刻都在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對青少年有意無意地影響,因此環境的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當前,在我們的社會環境中,出現了一些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不相稱的不良現象,暴力、兇殺、色情等錄像制品和書刊、社會上的賭博風、官場的貪污腐敗和吃喝現象……這些對青少年都會產生不良影響,損害他們的身心健康。那么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怎樣創造一個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呢?首先,黨和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對那些不良現象進行綜合治理;其次,要給青少年提供一個雙休日的去處,如博物館、少年文化宮,這些地方應該對青少年免費開放;再次,讓青少年去參與一些有益于他們身心健康的大型活動,讓他們遠離不良環境,走健康之路。
當然,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共同協作,才能培養出新世紀的合格人才。(作者單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南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