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茂楊
內容摘要: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把中小學的”聽話、說話”教學改為”口語交際”。20世紀50年代葉圣陶先生提出”聽、說、讀、寫”并重,但至今口語教學的發展并不令人樂觀。
關鍵詞:口語交際情境互動交際渠道
口語交際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全新概念。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以人的發展為本的需要。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語文課應該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近幾年來,我國的社會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得到了高速發展,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靈活開放、自由競爭的態勢。人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與勞動技術。交流工作經驗與研究成果,乃至自由擇業,事業競爭,開展多樣化文化生活等,都具有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多的渠道與機會。社會交際活動空前廣泛、活躍和頻繁起來。由此,口頭語言這一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際工具,便經常地擔負起了每個人社會交際的效率甚至成敗的重任,顯得更為重要。較強的口語交際也成為了每個社會人適應現代社會交際最基本的能力需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作為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師,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如何有效地開展口語交際的訓練,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是我在幾年的教學中關注的焦點,現將得到的一點體會和淺悟歸納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交際興趣
什么是“口語交際”?現代語言學認為,口語交際就是交際雙方(交際對象)為了特定的目的(交際目的),運用口頭語言和適當的表達方式(交際手段),進行信息傳遞和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種言語活動。《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我對這一條教學建議的理解是要使口語交際盡量模擬生活實際,創造交際情境。學生也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才能“情動而辭發”,產生與人交流溝通的欲望;才能使個性與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才能激發出他們交際的主動性,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走進口語交際情境中。體驗交際的樂趣,提高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
口語交際情境創設的方法很多。比如:
1,語言創設情境
語文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門語言的藝術,語文教師可以運用語言藝術。為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創設一個貼近主題的情境,通過教師生動而富有激情的語言。引導激勵學生主動走進情境。例如《假如我是導游》一課,教師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創設了交際情境: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風景秀麗的國家。向南有甲天下的桂林的山水。向北有著名于世的故宮博物院,向東有波濤澎湃的大海,向西有寥無人煙的大漠,的確,我國是個美麗的國度,吸引著各國游客慕名而來,如果一位友好的老外邀請你給他作導游,你能出色地完成任務嗎?這個問題一問完,相信所有學生都想帶著老外到我國各地的風景名勝走一走,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學生當導游的興趣,然后老師告訴學生光有激情還不行,還要有當導游的基本功,引出了對口語交際基本知識的學習。而后,教師選擇景點,讓學生在交際訓練中落實口語交際的知識。
2.媒體渲染創設情境
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和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多媒體網絡教室、校園網、因特網的介入,使得學生的語文學習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媒體手段。我們的口語交際教學也應該與時俱進,充分發揮現代文明成果的優越性。口語交際課可以采用各種媒體。為學生創造有聲有色的圖景,給學生以直接的視覺、聽覺享受,很好地將學生帶人情境。同樣以《假如我是導游》為例,一上課,教師先不急著用語言導入。而是帶著學生來欣賞一幅幅圖片,比如,美麗的桂林山水,北京香山的紅葉、波濤澎湃的大海,金黃的沙灘,敦煌莫高窟的大佛像……這些美麗的圖片。激起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從而使學生從內心產生對導游這一職業的向往。
3.角色扮演創設情境
中小學生天性好動好玩好表現,表演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能使學生進入交際情境。例如上《假如我是導游》一課前,教師準備好旅行帽、小旗子、喇叭等道具,等上課鈴聲一響,教師頭戴旅行帽,一手拿著小喇叭,一手拿著小旗子走進教室,教師扮導游。學生當游客,師給學生示范表演,學生從教師的表演中學習交際的方法與技巧,這樣寓學于樂,學得輕松,學得快樂,真正讓學生體驗到了交際的樂趣。課堂表演就是要創造一定的語言環境,給孩子一份自由發展、自由發揮的天地。烏申斯基曾經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而表演正是集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于一體,它擺脫了死記硬背的舊模式。我在教學中,經常請幾人一組運用所學的知識表演,成效較大。
4.活動創設情境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新聞發布會、講故事、演講、辯論、古詩朗誦等,這些活動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個口語交際的良好環境。在這些學生們喜歡的活動中,他們想說,愛說,有表達的欲望。通過活動,巧妙地抓住典型情境,恰到好處地進行口語表達,構建一個個多維度的口語交際平臺。
此外。還可以通過實物創境。具體問題辨一辨等方式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交際興趣,豐富交際內容。
二、加強互動。提供交際機會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口語交際是昕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口語交際重在互動,怎樣互動呢?我想最基本的條件就在于創設平等和諧的互動氛圍,教師是口語交際的組織者、引導者,更是口語交際的直接參與者,是學生交際的伙伴、對象,而不是口語交際的主宰。教師應努力創設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平等、互動、互助的交際氛圍,要讓學生在交際中想說、敢說、會說。
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安排大量的時間,注重采用多種形式。特別是全班同學都能參與的形式,以盡可能多的機會讓沒個學生參與其中,在動態的口語交際實踐中反復經歷、體味,提高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使他們的語言表達更具規范性、條理性、機敏性,從而逐漸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和交際態度。
教師要善于抓住課堂上生成的東西,善于抓住生活中所有可以拿來交際的話題,及時進行口語交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交際機會,因為《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指出:“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三、樹立大語文觀。拓寬交際渠道
生活處處有語文,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學習的外延就有多大。所以我們必須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把課堂、課外、社會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口語交際不能僅限于語文學科,要鼓勵學生在各科學習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語文教師要和各科教師協調好,共同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下面的這位教師設計的案例《尋找錯別字》值得反思。
對學生來說。學校和家庭提供的學習環境是相對健康的,但街頭巷尾的路牌,廣告標語中充斥著的錯別字,一些語言不文明的人口中粗言黑話,甚至有些報告、演講中的語法、邏輯錯誤。也都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帶來負面影響。為此,我發動學生開展“收集行動”——到各處去收集錯誤字、病句、再分門別類加以整理,逐一訂正。最后總結錯誤的原因,以錘煉學生的語言基本功。我還鼓勵學生上門為寫錯字的人說明原因,指導改正,讓學生得到更多的言語交際機會。
“收集活動”中有許多現實的交際行為,比如:“說明原因、指導改正”這樣的環節就是十分新穎的口語交際的情境,這是語文課堂上難以模擬的,所以要讓學生深入社會,與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接觸、交流、豐富學生的交際語言,拓展學生的語言空間,口語交際教學要引導學生從教室這個小課堂走向社會生活的大課堂。在真實的人際交往中,實踐、發展、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口語交際能力正日益凸顯出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口語交際教學應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素質的要求出發,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著眼于學生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