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內容摘要:漢字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一大難點,集中表現為難認、難記、難寫。漢字的認讀和書寫涉及到漢字信息提取的兩種不同方式:信息識別和信息再現。這兩種方式不同,難度也不同。文章基于漢字認讀和書寫的不同加工過程,結合漢字系統本身的特點,如常用字有限,使用頻率相差較大,形聲字多,但高頻字的讀音規律性低,部件數量有限等,提出了漢字教學的一些想法,要重視初級階段的漢字教學,在認讀和書寫上可采用認寫分離,多認少寫的思路來提高漢字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漢字教學;認知加工;認讀;書寫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對大多數學習者來說,尤其對于非漢字文化圈的人來說,漢字是其漢語學習的一大難點,這一認識已為眾多從事漢語教學的專家和教師所認可。漢字的難主要表現為難認、難記、難寫,這與漢字自身的特點相關,難認、難記、難寫又涉及到漢字的認讀和書寫兩個不同的加工過程。本文將基于漢字自身特點和認知加工過程提出漢字教學的一些想法。
一、漢字系統的特點
對于非漢字文化圈的學習者來說,漢字是一套不同于拼音文字的表意文字系統,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總量多,但常用字數量有限,并且使用頻率相差較大
漢字的總量很大,1994年出版的收字最多的字典《中華字海》收字條85000多個,但常用的漢字數量并不多。國家語委1988年發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收常用字2500個,覆蓋率為97.97%,次常用詞1000個,覆蓋率為1.51%,3500個常用詞的合計覆蓋率為99.48%。另外,《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大綱》共收漢字2605個,《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中收甲級字800個,乙級字804個,丙級字601個,丁級字700個,共計2905個。
以上數據說明,不論是漢語母語者還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掌握3000左右的漢字是夠用了,所以漢字的教學一定要嚴格控制數量。
(二)
形聲字占大多數,但高頻字的讀音規律性較低
李燕(1992)以《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的7000字為基數統計得到形聲字5636個,占80.5%。《大綱》的2905個漢字,形聲字有1920個,占66.1%。從數據可以看出形聲字是現代通用漢字的主體。形聲字中的聲旁和形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音表意,但漢字的音義聯系沒有形義聯系要緊密,所以形聲字聲旁的有效表音率對于漢字的認讀有著重大的影響。馮麗萍(1998)的統計結果表明;《大綱》中形聲字聲旁與整字讀音有關系的占80%,聲韻調全同的占37%。形聲字的比例隨著漢字等級的提高而上升,甲級字中的形聲字比例最低,這一規律與舒華(1998)對小學漢字分布狀況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因此,形聲字在漢字中數量占大多數,但在使用頻率最高的甲級字中卻非常少。
(三)部件數量有限,且功能不同
現代漢字中合體字居多,合體字又是由部件構成的,部件的數量有多少呢?萬業馨(2007)對《大綱》中的漢字進行分析得出部件413個,曉東(2007)對現代漢語3500個常用字切分得出部件447個,可見分析所依據的漢字基數雖然有所差異,但得到的部件數量卻相差不多。部件的構字數量差異很大,最少的只有一個,最多的有幾百個,比如“口”在常用字中的構字數有580多個。部件作為構字的基本單位還承擔著字音和字意等方面的信息。萬業馨(1999)對《大綱》中的形聲字進行分析,得到形符155個,聲符820個,聲符數量是形符的五倍多,且構字能力強的聲符不多,其表音的功能低于形符的釋義功能。因此,對于出現頻率不同、功能不同的部件教學中應考慮區別對待。
二、漢字的認讀和書寫過程
漢字習得的過程是逐步建立漢字音、形、義聯結關系的過程,認識一個字,就應當可以實現字形、字音、字義的自由轉化,可以認讀、書寫。一般的教學經驗告訴漢字認讀和書寫的難度是不一樣的,認讀相對容易,而書寫較為困難。這是因為漢字認讀和書寫是兩種不同的信息處理過程,認讀能力和書寫能力也是兩種不同的能力。
從心理學關于記憶過程的理論來看,漢字認讀和書寫是兩種不同類型的記憶任務。漢字認讀過程基本上是一種字形識別過程,是對字形信息進行再認,學習者回憶的主要不是字形,而是字音和字義。漢字書寫首先需要對信息進行回憶再現,再依據字音字義提取相匹配的字形。一般來說,信息的識別再認要比信息的回憶再現容易。漢字認讀最重要的是對漢字整體框架的把握,只要內部沒有區別性的細節特征,即使有的細節沒掌握好也不影響漢字的識別再認,而書寫則需要學習者掌握漢字形體結構的全部細節,包括部件形狀位置、間架結構,甚至是筆畫數目、筆畫形狀等細節內容,一旦有任何一方面的錯誤都會導致書寫的錯誤。這兩種不同的信息提取方式讓我們對漢字教學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三、關于漢字教學的一些想法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漢字系統自身的特點和漢字提取加工的過程讓我們對漢字教學難的原因有了一定的認識,那我們的漢字教學就應該立足于漢字特點和加工過程來進行。
(一)重視初級階段的漢字教學。
初級階段是打好漢字基礎的關鍵時期,也是漢字教學最集中、任務最重的階段。按一般的教學計劃,《大綱》中的甲級詞需要半年的時間,而這段時間也集中了大量的常用字教學以及隨字而學的部件。基礎階段的漢字系統性和規則性都較弱,形聲字所占比例低,難以類推和聚合,所以這一階段的漢字學習需要學生大量記憶,不僅任務重,而且難度也不小。在這階段中要特別重視部件的教學,特別對于構詞能力強、使用頻率高的部件,要力求認讀、書寫全方位的掌握。
(二)認寫分流,先認后寫,多認少寫
漢字認讀和書寫的不同信息加工過程為認寫分流、多認少寫的教學思路提供了依據,而現在電子輸入系統的全面普及也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大綱》中的常用字都應該屬于會認的范圍。“會認”的漢字可通過一些訓練方法使其反復出現,提高出現頻率,加強對這些漢字形音義的聯系,為以后學習“會用會寫”的漢字做好準備。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可采用“閃現法”。將漢字和生詞寫在一張張卡片上或做成ppt,逐一呈現給學生,控制好呈現的時間和間隔,讓學習者說出見到的字和詞,在給定的時間內迫使學習者記憶所見詞語。也可通過泛讀或快速閱讀的方法提高漢字的出現頻率。隨著電子輸入法的全面普及,傳統的聽寫也可以采取電腦上輸入的操作方式,在電腦上輸入聽到的字或詞的讀音,在輸入法給出的漢字中選擇正確的字形,這其實也是另一種方式上的漢字認讀。
對于要求學生“會寫”的漢字就涉及到一個選擇的問題,哪些字才能進入書寫的范圍?既不能范圍過大,范圍過大就抹殺了認寫分流的意義,也不能數量太少而忽視了漢字本身的規律性。我們認為,基礎階段要求會寫的漢字應滿足這些條件:出現頻率高,構字夠詞能力強,理據性強。依據這些條件和之前研究者做過的一些字頻調查,我們可以選出一批基礎部件和基本字作為教學重點,這應該包括一些獨體字、結構較簡單的合體字、規律性較強的形聲字。這在基礎階段既減輕了學習者書寫的負擔,但又不影響漢字和漢語的學習,也是漢字教學的一種可嘗試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