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艷冬 朱火偉
內容摘要:本文是針對目前中亞來疆留學生的文化教育教學現狀,以文化體驗式教學為視角,分析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創設內容及實效性,吸取經驗去其不足,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旨在提高留學生的中華文化教學實踐效果,加強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
關鍵詞:文化體驗武教學;中亞來疆留學生;實效性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大,世界已經逐漸重視與中國溝通、交流、合作,“漢語熱”遍及全世界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被中華文化的魅力吸引著,這也是他們選擇學習漢語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各高校也逐漸開始重視中華文化實踐教學工作,并將其納入到學歷教育的課程系中,留學生教育在不斷發展,中華文化實踐教學也在不斷創新,本文將要探討的“文化體驗式教學”側重點在于留學生中華才藝的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創設及實效性研究。
一、基于內容的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分析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一定的理論,有目的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并通過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親自感知、領悟知識,在實踐中證實知識從而做到自由獨立、情知合一及實踐創新的教學模式。…為了更多地關注留學生的文化體驗和感悟,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學的起點,以學生的文化技能體驗為主線,教師不斷開發學習資源,讓學生在體驗中,感知中華文化,在反思中建構中華文化的內涵教育。
1.納入課程體系的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刨設
將“中華文化實踐”課程納入到本碩留學生學位課程體系中,該課程將培養“知華、友華、親華”的留學生教育理念落實到具體的中華文化實踐教學中,不斷規范和完善納入課程體系文化課程的教學模式與管理,開設茶藝、中國傳統音樂、武術、書法、千字文、紙藝、中華韻文誦讀、典籍概覽、中國民俗文化、中華養生、中國歷史地理等課程,按照留學生管理培養方案,每學期安排2-3門中華文化體驗課程,一學期15周,每周2個學時90分鐘。納入課程體系的中華文化體驗教學考核方式主要針對本碩留學生,是以技能考核為主,理論為輔,實行百分制。讓學生通過文化體驗了解中國文化,將語言學習與文化實踐相結合,豐富留學生的學習生活,其最終目標是長期有效地培養一批文化交流使者。
2.以社團的形式開展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創設
根據留學生的學習愛好及興趣,開設特色的留學生文化社團,開展以留學生社團為載體的文化課程的教學模式與管理。采用學生自愿報名,班主任協助宣傳,免費學習的方式開展,每門課程聘請校內外專業教師上課指導,學生在報名前第一周可以免費試聽,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生的學習毅力,學期末對考勤良好、學業優異者發放榮譽證書給予激勵。除此之外,努力發揮班主任的主觀能動性,以給班主任加分評優的形式,鼓勵學生積極踴躍報名,督促學生按時上課。
3.課外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創設
根據中國節日節氣及其他重要日期,策劃組織留學生參加一年一度的各類文化體驗活動,留學生在歡樂的活動中體驗中國傳統節日慶典及民俗文化,例如:開展中秋聯誼晚會、重陽節登高活動、冬至包餃子、清明節趣味運動會等,活動前專門抽出2節課的時間,通過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授給留學生,課外文化體驗式教學是通過有組織的課外教學活動使學生從特定環境的體驗中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目的是要將課外與課內文化教學相結合,使形式與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化。
4.以競技為平臺的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創設
創設藝術團,以藝術團為載體,基于內容的文化體驗式教學,其宗旨是體驗中華文化、實踐中華文化、傳播中華文化,打造留學生的文化品質教育,最終實現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教學內容主要是排練多個經典的中華文化節目,參加校內外舉辦的大型演出活動、自治區級及國家級類比賽。每學期抽出專門時間進行納新工作,班主任協助宣傳,學生自愿報名,專業教師進行選拔,篩選出具備一定吹、拉、彈、跳等特殊技藝才能的學生。聘請校內外專業教師進行免費授課,上課時間選在學生的課余時間,形成具備一定規模的留學生藝術團體。
5.以文化實踐基地為平臺的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創設
生動活潑的體驗式教學課堂不僅僅局限于教室與校園內,借助校外力量,為為留學生創建各類文化情境,開創留學生文化實踐基地,組織留學生參觀中華傳統文化場所,并參與到與活動相關的文化教學中,例如:例如紀念孔子、老子誕辰,帶領學生參觀老君廟、孔廟的同時,讓學生熟讀《論語》和《道德經》的經典片段,統一著漢服。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寫一篇觀后感,以講、演、說、寫等形式呈現出來,將文化體驗與語言教學相結合,這樣學生可以將抽象的認識和具體的形式結合起來,加深學生的印象,豐富學習內容。
二、文化體驗式教學的實效性分析
實效,即實際效果。實效性,是“實踐活動的預期目的與結果之間的張力關系,是實踐活動結果對于目的的是否實現及其實現程度”。文化體驗式教學開展的所有活動都有確定的預期目的。對照實踐活動產生的結果,觀察實踐活動目的實現與否及目的實現的程度,也就是實踐教學的實效性,這是對文化體驗式教學活動進行測量、分析、評價的最根本、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指標。
1.納入課程體系的文化體驗式教學的實效性
將“中華文化實踐”課程納入本碩留學生學歷教育課程體系,實行學分制,目的是普及中華文化技能,廣泛地培養“知華、友華、親華”的友好交流使者。來自學歷班的留學生有一半之多是獎學金生,在疆學習漢語時間較長,在留學生群里中相對穩定,學生漢語的漢語水平也相對較高,學習文化課語言障礙相對較少,學生的文化水平決定了學生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因此將文化體驗式教學的部分課程納入到留學生學歷教育課程體系中,一方面減少了社團部分課程因為人數太多,使得社團精英式教育不夠明顯;另一方面,文化體驗式教學在留學生學歷班更加普及化,從長遠來講,這種普及化的教學模式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既具備一定漢語水平又能熟練掌握文化技能的文化交流使者。
2.社團文化體驗式教學的實效性
留學生在學習文化技能的過程中,與中國學生交流,掌握中華文化技能的同時,也提高了漢語水平,這種精英式教育,為我國培養中華文化交流使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社團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筆者選擇新建師范大學社團常開設的11門文化課的進行統計并分析,目前參加各類社團人數有很大的差別,書法社和武術社最受學生歡迎,其次是古箏、國畫、剪紙等,究其主要原因是,與中外文化傳播有關,書法與武術作為中國的國粹,舉世聞名,對留學生來說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正是帶著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才來中國留學學習漢語,學習中國文化,來疆留學生主要是來自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的中亞國家,為鼓勵學生學習中華文化,該社團對所有在校留學生提供免費學習的機會,以提高學生興趣為主,學生只需要繳納材料費。學生報名少的重要原因是對這門文化課了解太少,對學生還不具備一定的吸引力。教師的教學內容選擇和教師的引導也有一定的影響,著名教育學家鐘啟泉曾提出“如何使教學過程從教師的‘外部指導轉化為學生的‘內部的能動活動,乃是現代教學論的惹人注目的重要課題之一”。可見,教師的正確引導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不僅對教師和學生本身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3.課外文化活動體驗式教學的實效性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通過實踐得出結論,課堂教學及課外活動相結合,能更大地發揮學生的潛質。課外文化體驗式教學的開展,打破了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選擇中國傳統節日節氣開展適合留學生的文化教學內容,讓學生走出課堂,自己去親身經歷,這樣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調動了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積極性,還豐富了留學生的課外生活,提高了學生的意志力和綜合素質。除此之外,利用與各相關文化場館共建的留學生文化實踐基地進行課外文化實踐教學,搭建各種平臺,將文化教學與成果展出、匯報演出和各類留學生活動相結合,使留學生在進行中華文化體驗式教學的同時,檢驗留學生教育教學成果,不斷提高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從淺層次、形象化的文化感受到深層次、理念化的文化體驗,都需要我們給留學生提供各種接觸中華文化的機會、場合,在安排文化課程過程中,利用多種方式培養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使者。
4.以競技為平臺的文化體驗式教學實效性
充分利用各類賽事,讓留學生體驗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習得中華才藝技能,完成高質量高標準的漢語及中華才藝技能技巧,從“潛文化”知識到理解中華文化的精神品質與境界,需要一個過程,筆者認為文化交流應是“雙向的”,“單向的”“潛文化”的“硬傳播”將不利于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在內容的設置與選擇上,應體現“百花齊放”,將他國的本體元素加入到競技賽事中,更有利于對方的理解與消化。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是多元化的,正如“中國建構‘一帶一路那樣,要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打造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使文化交流更加深入”。文化體驗式教學宗旨亦是如此。
三、結語
以上綜述是根據中亞來疆留學生的文化教學實際概況進行系統分析,旨在促進留學生文化實踐教學長足有效地發展。當然在此研究中可能還存在諸多問題,期待與文化教育教學工作者共同探究,使得留學生的文化教育教學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