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略
內容摘要:擷取農村最本土的生活素材,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歡笑,一起評價,激活學生習作興趣,讓作文不再是一種負擔。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探究
“作文難,想到就心煩,抄篇范文好過關”這是學生私下的順口溜。對學生來說,體現了他們懼怕作文的心理,對教師而言,這也是引人深思的教學問題,如何提高小學生作文質量,很多教師都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在這些年的教學中,我也作了多方面的嘗試,有些體會及感受,現小結如下,與同仁們共磋商。
一、激活作文興趣,變“苦事”為“樂事”
每當提到寫作文,就有一些學生滿臉愁容地望著天花板出神,絞盡腦汁、筆頭咬破也不知道怎么寫,寫什么,臨到下課勉強寫幾句、百余字、內容不具體、語句不通順。我仔細分析原因是他們沒興趣,缺乏作文動機。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因此,我注意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比如:寫拔河比賽,我先組織學生觀看比賽,觀察比賽場面,了解觀眾心理,體會環境氣氛;再組織學生參加比賽,體會參加者的緊張取勝心情,每個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寫出來的語句,自然比憑空編造要好得多。我最欣賞有個學生寫道:“繩中的鈴鐺就像一個拿不定主意的孩子,不知往哪邊走…”。
平時,我還注意捕捉學生中的小事,用于激發寫作興趣。班上兩個原來很要好的女生因為聽到一句話而翻臉。我就在作文課上做“傳話”游戲。我小聲地對第一桌的同學說:“今天你遲到了嗎”?讓她照著我的話也小聲傳給后面的同學,其他依次往下傳,結果四組的同學,只有一個組傳對了,另個三個組變成了:“今天幾號了?”“小刀你買了嗎?”“今天的車到了嗎?”學生興趣正濃,我趁勢利導:“傳話有弊無利,不可信,而且會影響團結。”并叫學生把“傳話游戲”寫下來,即能練筆,又使學生思想上受到教育。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變“被動”為“主動”
有許多學生說:“老師,希望你每天都幫我們找有趣的事,好讓我們寫作文”。言語之下,就是幫他們找作文素材。這些年,我鼓勵學生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讓他們有感而發,主動作文。例如:有一天中午,學生們剛到校,突然天空中響起了隆隆聲,很少有飛機經過的小鎮上空來了一架直升飛機,學生們頓時從各個角落匯集到操場,歡呼雀躍,看見學生那稚氣的樣子,直升飛機很會意地在學校上空慢慢飛過,又盤旋一周,撒下了許多“造林綠化,保護地球”的傳單。校園里再次掀起了歡樂的高潮。上課了,學生唧唧喳喳地說著“我是最先聽到飛機聲音的”,“我得到的傳單最多”,看來一節課無法安靜了,我靈機一動,何不如讓他們說個夠?我隨即讓他們分組討論,然后各組選出說得最好的一個代表上講臺發言。那一節課,我看到的是一張張動情的臉,我確認那是一節成功的習作前奏課。
我告訴學生,我們的生活到處都有作文素材,只在你留心觀察,你隨時都有寫作材料,日積月累,寫作水平就會提高。之后班上很多同學作文里就有了“游通靈大峽谷”“賣菜阿姨”“爺爺送衣到校門”等日常生活的日記。
三、結合閱讀教學,注重積累運用
新課標提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感知、積累……”小學階段的課文中,有很多作家名篇,語句優美、條理清晰,是小學生極好的作文范例。我們在教學中,應該盡量讓小學生反復誦讀,鼓勵學生摘抄文中自己喜愛的句、段,并適當地運用到自己的習作里。比如學習了《海濱小城》,可以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順序寫《邊陲山城》,學習了《我愛故鄉的楊梅》,可以練筆《我愛家鄉的××》(一種水果),學習了何愛的草塘》,我就布置了《秋天的田野》。有位學生在《秋天的田野》時寫了這樣的語句:“這么大這么美的秋天田野,走了進去就像置身于金色的大海中。浪花全是金黃的,歡笑著,翻滾著,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仔細瞧那浪花,近處的呈鮮黃色,遠一點兒呈金黃色,再遠的呈桔黃色,一層又一層,最后連成一片,茫茫的跟藍天相接……”如此循次漸進地積累運用,連平時怕寫作文的學困生也覺得有章可循,增強了習作的自信心。
四、學生參與評價,在互學中提高。
以前每次批改完作文后,我總是跟細心用時間一一評價,似乎苦口婆心地叮囑,可發現第二次作文,那些毛病還是照樣保留。后來,我把評價作文的權利交給學生,教師先提出注意事項和評價要求,學生首先自評,然后分組互評,最后每組選出幾篇好的作文參加班內評比,教師加以點撥,盡量做到多肯定、少批評。學生既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在學習別人的經驗和做法中得到進步。這樣評價效果比教師包辦代替的評價要好得多。
總之,作文在小學階段是重要的學習部分,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發揮與發展,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這也是我們為師者不斷探索與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