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秀英
摘要:本文以筆者參與示范推廣的冬茨菇(屏引1號)為種植材料,甲寅鎮甲寅村委會甲寅三組育苗示范點所記載的育苗試驗數據為基礎,甲寅村委會甲寅三組種植示范點的生產實踐經驗為依據,參考相關書籍和文獻資料,專家指導意見,以及引種地農戶的種植經驗,系統總結了茨菇育苗、移栽定植、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等各個環節的技術要領,旨在為甲寅鎮村黨員干部和群眾提供有用的科技信息,提高科技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
關鍵詞:茨菇;栽培;技術;要點
茨菇為澤瀉科多年生沼澤草本,原產我國東南部,性喜溫暖濕潤及富合有機質的肥沃土壤;生長期長,要求通風透光,不耐霜凍,生育周期200—210天,冬季地上部枯死,以球莖在土中越冬。
茨菇每百克球莖含淀粉60克、蛋白質5.6克、碳水化合物25.7克、磷260毫克及其他礦物質和維生素等。其球莖可食用,且營養豐富,價值高,可煮食、炒食和制淀粉,亦可入藥。
甲寅鎮南部海拔1600米以上稻作區廣泛栽培種植,甲寅、高寒冷涼山區均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多數利用池塘或周年積水的水稻育秧田進行栽培,是當地主要的水生蔬菜之一,對提高年產和綢劑勞力均起一定作用。
甲寅鎮是一個“不邊不內”的邊疆農業大鎮,有哈呢、彝、瑤、有四種主體民族,農業人口站全鎮總人口的89%,少數民族占89%。長期以來,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偏低,農村科技服務不到位,科技信息滯后,農業生產技術落后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為充分利用甲寅鎮豐富的冬閑農田和熱區資源,提高復種指數,增加土地收益,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甲寅鎮在北部干熱河谷稻區積極推廣稻-菜-菜熟的立體種植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冬黃瓜、冬辣子、冬茄子為主的一年多熟制農業發展格局,為甲寅鎮熱區冬早蔬菜產業化開發奠定了建設基礎。但是,我海拔1000—1400米的3萬余畝冬閑農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仍然停留在一年一熟的生產模式上,每年只種植一季水稻農業比較效益遠遠低于北部干熱河谷地區。為了改變甲寅鎮南部山區這種單一的生產模式,縣農科局于2012年8月—2013年3月在我縣寶華、樂育、甲寅三鄉1200海拔稻作區冬閑田示范推廣茨菇種植,示范面積150畝,取得了水稻平均單產652公斤,茨菇平均單產1500公斤,每畝平均復合產值6125元的好成績,深受南部山區農民的肯定和認可,從而為南部山區冬季農業開發探索出了一個新的亮點。
1 育苗
1.1 種芽選擇
為培育壯苗,應選擇具有本品種特性,充分成熟,大小適中,光澤好,無損傷,頂芽粗短彎曲的優質球莖,用手掰下或用刀削下頂芽,適當攤晾,等表面干燥后作為種用頂芽。折芽一般在入冬前進行較為適宜,此時傷口在貯藏期間充分愈合,插播以后發根快,出苗早,而且整齊。頂芽粗0.6-1厘米比較好。我縣一般在清明前后取出留種用的頂芽,放入干凈的籮筐內,上面蓋上濕稻草保持濕潤,見干時適當灑水,晴天放在陽光下取暖,保持溫度在15℃以上,經過10-15天,頂芽開始萌芽即可插播。
1.2 秧田選擇
育苗秧田宜選擇背風、向陽、肥沃的稻田。整田時施足基肥,以農家肥或綠肥為主,每畝施1500-200公斤為宜。帶水耕耙,水深保持深耕20-30厘米,做到田平泥化。耙犁平整后用長繩隔出1.3-1.6米寬的長條苗池。為方便苗期管理,相鄰的倆個苗池中間留出30-40厘米寬的過道。
1.3插播頂芽
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當日平均氣溫上升到15℃以上時,插播頂芽。每畝育苗田需用頂芽120-180公斤左右。插播時田間保持土壤濕潤,將頂芽尖朝上插入泥土中,插播深度一般要求頂芽從下向上的第三節位插入泥中1.5—2厘米,插播的株行距規格為10×10厘米。如果種芽大小不一,應將大小頂芽分開插播,保證幼苗生長均勻一致,方便秧田進行統一管理。
2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主要包括茨菇萌芽生長期和旺盛生長期倆個階段的管理。
2.1 茨菇萌芽生長期
茨菇萌芽生長期從頂芽出芽開始到抽伸正常葉片結束,大約經歷20-25天,這段時間幼苗生長速度慢,主要是靠頂芽中貯藏的養分供應植株生長,從土壤中吸收的養分很少,需肥量不多。因此萌芽生長期的管理以淺水勤灌以少施施肥為主。茨菇萌芽生長期最適宜溫度在15-20℃之間。如果遇到晚霜時,當天夜間苗田應灌滿10厘米左右的深水保溫防凍,第二天排水淺灌,水深3厘米左右。
2.2 茨菇旺盛生長期
從植株抽伸出箭頭形定型葉開始,茨菇進入旺盛生長期。茨菇的旺盛生長期分為倆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抽伸定型葉開始到往大田移栽結束為茨菇的旺盛生長前期;第二個階段是從移栽定植到植株葉腋抽伸匍匐莖,新葉抽伸明顯轉慢結束,是茨菇旺盛生長的中后期,整個旺盛生長期大約經歷100-120天。當幼苗長出2-3片定型葉時,追施一次苗肥,每畝施N、P、k三元復合肥60千克,保證幼苗健壯生長,如果幼苗長勢較弱,可再追施一次苗肥,用法和用量與第一次相同。當氣溫超過25℃時,水位應當加深到6-10厘米,防止干燥,影響幼苗生長。
3 大田移栽
幼苗在生長過程中不斷抽伸出匍匐莖,隨著氣溫的升高和幼苗生長速度的加快,地下匍匐莖逐漸發育成為很多分株,當分株長出4-5片定型葉,也就是幼苗高35-40厘米時,是茨菇往大田移栽的最佳時期。
3.1 移栽前準備
茨菇栽培應選擇灌溉方便,土壤耕作層在20-30厘米,土壤肥沃、結構松散、質地疏松、富含有機質的水田,土壤酸堿度微酸或中性比較適宜。栽培茨菇要求精細整地,灌水深耕。翻犁耙平后灌水泡曬,嘔田10天左右,使土壤充分熟化。施足基肥是奪取茨菇高產的一個重要措施。一般結合整田每畝施入農家肥2000-3000千克、尿素15-20千克、過磷酸鈣30-40千克、硫酸鉀25-30千克作基肥。
3.2 起苗移栽
最適宜的移栽期是8月下旬至9月初,因為此時移栽可有效避開晚霜和冬雪。茨菇起苗前用鐮刀將幼苗上部莖葉三分之一割去,留高25-30厘米,將苗連根拔起,摘除外圍老化的葉片和葉柄,保留中央心葉和3-4個葉柄,這樣既可以防止秧苗移栽后的頭重腳輕根底淺,遇到風吹雨打植株動搖浮起,也可以減少茨菇葉片的水分蒸發,促進茨菇早活棵。茨菇要求淺水栽插,一般水深保持3—6厘米,定植行距40-45厘米,株距25厘米,每畝定植2800-3000株。栽插時要隨手將根旁的泥土填平,使苗穩定在土中,栽插后2-3天,要及時進行查苗補缺,如果有被風吹起的倒苗,要重新栽插,有缺苗的要及時補栽。
4 大田管理
主要包括旺盛生長中后期和結球期兩個階段的管理。
4.1 旺盛生長中后期
茨菇定植10-15天后活棵。當定植后的茨菇抽伸2-3片葉時,進行第一次勻田除草工作,并及時追施第一次定苗肥,每畝追施碳酸氫銨30千克,尿素10千克。水肥管理以淺水勤灌,嚴防干旱為主。栽植前期保持3-6厘米淺水,在茨菇整個大田生長期,每隔15-20天應勻田一次,直到抽伸匍匐莖為止,通常需要勻田2-4次。結合勻田捺葉是茨菇旺盛生長中后期管理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既能增加土壤肥力,又有利于通風透光,還可以防止由于葉片過多而在高溫條件下抽伸匍匐莖,結出小球莖。捺葉時將老葉連同葉柄一起摘除,塞入植株旁的泥土中,只留中央的4-5片新生葉。
4.2結球期管理
10月下旬,氣溫下降到20℃以下時,茨菇葉片不再抽生,地上部分停止生長,養分向地下部分集中,地下匍匐莖抽生15-25天后,末端開始膨大形成球莖,茨菇進入結球期。茨菇結球期從茨菇結球開始到球莖全部成熟進入休眠期結束,大約經歷50-60天,是茨菇形成經濟產量的重要時期。進入結球期就不能下田勻田除草捺葉了,否則會采傷球莖,造成減產。這時應當及時追施一次重肥,做到N、P、K配合施用,一般每畝施尿素20-25千克、氯化鉀10-15千克過磷酸鈣10-15千克。這次施肥不當可以促進球莖增大增重,而且可以明顯提高球莖的品質和耐貯性。結球初期為促進球莖健壯生長,水層要保持8-10厘米,在球莖膨大期,水層可以落淺到3-5厘米,采收前保持土壤濕潤即可。
5 防病治蟲
茨菇的主要病蟲害是蚜蟲和害黑粉病。茨菇幼苗期容易發生茨菇連管溢蚜,它主要危害嫩葉,集中吸食汁液,造成新葉卷縮,植株生長不良。一般在發生初期,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幼苗在生長過程中適當的除草勻田,也可以有效防治茨菇連溢管蚜的發生。
茨菇整個生長期容易發生黑粉病,嚴重時造成植株大面積枯死:苗期可噴酒1:1:200波爾多液預防黑粉病,大田期發病可用20%粉銹靈每畝30—4O毫升兌水噴霧防治。
6 采收
當茨菇地上部分枯死后的10-15天為最佳采收期。采收前10天左右排干田水,用手摳挖地下球莖。
7 結論
積極推廣種植茨菇產業,既能充分利用我縣熱區冬季光熱資源,挖掘土壤潛力,提高復種指數,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和效益,又能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特別是體弱勞動力,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群眾容易接受的好項目,只要抓好產業引導,加強技術培訓,將改變我縣南部山區栽培茨菇管理粗放,產量低,品質差,市場競爭力弱的現狀,不斷推動我縣茨菇產業向規范化、規?;?、產業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謝 辭
在本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所在單位的領導和同事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論文的選題到結構安排,從內容到文字潤飾,他們都不愿其煩,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頁稿中的具體問題,嚴格把關,循循善誘,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謝!同時我還要感謝在我參與茨菇栽培生產實踐過程中給予我極大關心和支持的家鄉父老,是他們切實可行的指導性建議,深入細致的探討,才使總結論文更具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此,請允許我向家鄉父老表示真摯的謝意!
參考文獻:
[1]黃忠興.秋季茨菇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農村適用技術》2004年09期
[2]顏維根、劉裕嶺.茨菇早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上海農業科技》2005年05期
[3]陸泉宇、李文昌、李林生.茨菇無公害栽培技術研究/《廣西園藝》2006年06期
[4]馬義發、阮白章、胡自來、胡曉曄.熱區冬早蔬菜栽培管理技術技術/《紅河縣科技富民工程適用技術系列資料》2010年05期
[5]王庭友.露天茨菇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現代農業科技》2012年24期
[6]紅河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提要∕紅河縣統計局主編.紅河.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