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的價值芻議
近因《管理學報》刊發的“煮茶問道專欄”中圍繞席酉民教授和張曉軍博士的文章《從實踐者視角看管理研究的價值和范式》(以下簡稱“席張文”)而展開的討論,引發了中國管理學界的關注,發表了各自的看法。這些討論和看法隱含著一些值得辨析的好問題,雖然眾說紛紜,觀點不同,卻可促進管理研究的健康發展。
筆者以為,席張文倡導的是管理研究直面實踐的問題,強調研究問題來自于實踐中的管理困惑,藉此培養有責任感的管理學者,促進中國管理研究可以根植于現實,體現管理研究的價值。這一倡導無可厚非,若有不同之說,涉及研究者的認知程度、理性范圍、研究范式以及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等。當然,核心是管理研究的價值體現。
那么,何以有管理研究的價值體現問題?管理研究的價值何在?管理研究的價值標準又是什么呢?
首先,之所以出現管理研究的價值體現問題,是因為管理研究的價值導向出了問題。即學界普遍質疑的“學術GDP的價值導向”,把評判學術論文的價值標準定作所謂國際頂級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學術成果的認定也是SCI、SSCI、CSSCI等等框定的刊物。否則,發表也是白費。結果,問題出現了,一些學校專聘能在框定的海外雜志上發表論文的“海龜”來湊數;一些本土學者也因“導向”的經濟利益專門去摸這些海外雜志的“路數”,用他們的話說,門路摸清了,也就一發不可收拾了。不少人靠這些套路教書、寫文章、評職稱、掙工分。真不知道這些研究的價值何在。且不說國內的一些雜志為擠進或保住“標準行列”,做了很多不正當的“合謀”行為。即便在海外“標準”雜志上發表的論文數上升了,也出現了“中國管理研究越來越接近西方主流學術標準,但卻又遠離管理實踐的趨向”。更有學者指出,“做研究不能‘耕了西方地,荒了中國田’”。均是對所謂“標準”的雜志上發表論文作為評判研究價值的質疑。
其次,如果西方主流的學術標準不是唯一的研究價值,那么,管理研究的價值何在?管理研究的價值標準又是什么呢?對此,席張文提出了管理研究直面實踐問題,藉以解決實踐中的困惑,體現管理研究的價值。直面實踐,解決管理實踐中的問題,無疑能體現管理研究的價值,可說是管理研究價值所在的一個方面,也是管理研究的價值標準之一。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管理研究的理論供給還不足。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一定意義上與學習西方的先進理念、管理方式和科技相關。但是在理論上,我們有些學者多用西方管理理論范式來剪裁中國管理的現實,難免有失偏頗。尤其是對于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機遇期,中國管理研究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需要管理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管理思想。加強對管理實踐的研究,對問題的研究,推進管理理論創新,構建理論上的中國式管理和中國式管理的話語體系,難道不是管理研究的價值嗎?
筆者認為,理論與實踐從來都是兩兩成對,相輔相成。管理實踐的研究離不開理論和方法,并在相關的理論范式下分析管理實踐中的問題,答疑、解惑,進而凝練、充實、完善和提升理論。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理論的總結往往是共性,提煉的是范式。用共性理論和范式解析的是個性的實踐。兩者的適配性以及度的把握尤顯重要。即便研究者面對的是同一問題,由于認知程度的區別,研究范式的選擇以及看問題的視角不同也會出現不同的結論。這就是學術爭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又是學術繁榮和學術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更不能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判研究的價值了。管理研究的價值體現,一定是實踐跟理論的有機結合。管理實踐研究對解決問題有成效,從實踐中高度總結出來的管理理論對理論有凝練和提升,都可以視為管理研究的價值。尤其在當今快速變化的時代,互聯網、工業4.0、人工智能等運用均挑戰了過往的管理理論和范式,即便所謂主流的西方學術價值體系也顯現出問題多多。在這管理理論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加強對管理實踐的研究,對問題的研究,推進管理理論創新,構建“理論上的中國管理”和中國管理科學話語體系更應納入管理研究的價值標準。不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