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丹
2012年秋天,PEP小學英語新版教材啟用,筆者有幸從那時開始執教新教材,直至如今第三個年頭。新版教材單詞量并不大,每個單元的新單詞在10個左右,一冊要求聽說認讀的單詞三四年級在60個左右,五六年級稍多一些。然而,筆者經常有一種感覺:學生對詞匯的掌握不盡相同,高頻率出現的詞匯學生掌握較好,能聽、說并認讀,但有一些不是經常出現的單詞學生卻難以回憶起來,無法結合其音、形、意,也就無法認讀,這些單詞猶以每個單元Part B 的詞匯居多。于是筆者做了一些調查,將每一冊Part A 和Part B的詞匯做匯總,請學生做聽、說、認讀,三種要求均達到者為通過,結果如下表:
以上調查結果表明:1.學生在Part A 和Part B 詞匯的掌握上的確存在差異;2.三四年級的詞匯B部分的詞匯掌握情況均比A部分要差;3.就五年級學生來說,四年級的詞匯掌握情況比三年級的詞匯要差。
由此看來,學生對Part B 詞匯掌握較差的情況確實存在。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工作經歷和點滴記錄反思,試著從中找尋該種現象的原因并試著探討改變這一現象的方法和途徑。
一、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Part B 詞匯生疏的原因
初探
通過調研總結,筆者發現導致B部分詞匯生疏的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先天不足:Part B 詞匯利用率低
PEP教材的編排以模塊為單位,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是一種系統化、科學化的知識體系, Part A的詞匯在整個單元中能循環利用,反復出現,貫穿整個單元,而Part B詞匯則相對受到模塊編排的制約,在一整個系統的單元里呈現的比例無法與Part A的詞匯相比。
同時,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有相對獨立的主題,單元和單元之間的聯系不大,前一單元的詞匯少有在下一個單元中再呈現,縱觀PEP新版教材1-5冊,部分Part B詞匯在后續教材中均沒有以單詞的形式再次出現,如三上的pupil和boat,三下的tiger和twenty等數詞,四上的fridge,spoon,study,bowl等詞,四下的sheep,glove,scarf等詞,這些低頻詞匯部分由于其直觀形象和生活化只要加以點撥便能被激活,但仍有部分詞匯因其沒有再次出現而被學生遺忘,且遺忘率很高。
2.新生缺陷:新授不扎實,詞匯教學煮成了一鍋“夾生飯”
在詞匯教學中要考慮到語言交流對詞匯的要求,既教詞匯發音,也要讓學生明確詞匯的含義,掌握運用的方法,有的還要求書寫,使學生全面掌握詞匯。但在我們目前的詞匯教學中,教師很難全盤兼顧到。一節課要教授的詞匯雖只有五個左右,但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性格特點,加之他們尚未具備學習英語的方法技能,教師大多只能專注于單詞的發音準確性和意的理解,對單詞在句子和語境中的運用操練不夠,一些必要的語法說明也是避之不談,導致學生不能正確運用單詞,組織語句進行表達。一節課下來,學生只學習了幾個零落的單詞,教師一節課的辛苦換來的是一鍋學生掌握詞匯不徹底的“夾生飯”,可謂事倍功半。
3.后天失養:教師孤立教學,已學詞匯被“塵封”
如有教師在教授PEP3 Unit5 Part B Lets learn 時,僅僅就著chopsticks, bowl, spoon,fork 和knife五個單詞和Lets do 這些內容進行單詞的朗讀和TPR活動,雖有實物輔助,使學生加深了單詞的音和意的聯系,教師卻完全忽略了食物和餐具的聯系,也沒有滲透該課時很顯性的中西文化區別,一節課下來,學生除了會書上的內容,其他的什么都不會,以前學過的知識難以被激活,長此以往,足以使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扼殺學生自主地用英語進行思維、表達的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要增強對Part B詞匯的熟識度,需要教師在新授的時候多角度出發,多方面操練,使學生對單詞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知識扎實穩固,還需要在后續的學習中做到“學而時習之”,反復地進行詞匯的再現和有效的鞏固操練。關于新授,Part A 和Part B的教學權重是平等的,筆者側重就如何在后續學習中讓Part B的詞匯也能高頻率的出現,從而使學生完全掌握并熟知它們進行了實踐和探索。
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提升Part B 詞匯頻率課內初探
1.預知未來:移動教材內容,讓Part B詞匯提前亮相
在同一個單元中,Part A 和Part B同服務于單元主題,有共同的話題性和聯系性,教師要樹立教材的整體觀念,縱觀整個單元主題,把握教材的前后聯系,并根據學生實際,在教學Part A時,可適時地把類型符合的Part B的詞匯進行提前呈現,提前呈現的詞匯并不要求達到Part A詞匯同等要求,旨在讓學生初步感知音、形、意,留有一定的印象。
2.穿越歷史:打通知識體系,讓Part B詞匯激活再生
教學中,教師多能以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卻少從新知識復習舊知識。教師要注意前后內容的銜接、連貫,在學習新知時適時復習舊內容。教師在教學新詞時,可以呈現已學過的有聯系的單詞,或同類,或反義,或音似,或形似等,也可以“新瓶裝老酒”,借用新句型來引入舊詞,使舊詞反復操練,新知得到鞏固。如此新中有舊,舊中有新,讓學過的詞匯不斷地浮現在教學活動中,使他們的語言知識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增多,從而起到增強記憶的作用。
3.口口相傳:開啟頭腦風暴,讓Part B詞匯常在嘴邊
教師不僅可以在新授環節復現Part B的詞匯,也可以借Warming-up來激活舊詞匯。Warming-up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曲,兼具著復習舊知和過渡到新知的雙重任務。教師可以采取Brain-storming的形式,在短時間內最大量的激活舊知,讓Part B的詞匯再現。頭腦風暴可以只是簡單地說單詞,如說一說b開頭的單詞, 說一說animals等等;還可以就著以簡單的句型,請學生表達,既復習了詞匯,也進行了有意義的表達。
三、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提升Part B 詞匯頻率課外再探
1.巧用Lets spell,網羅Part B詞匯,自編的chant最深刻
新教材將語音教學從Part C 中抽離出來,成為單獨的Lets spell版塊,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教師切不可把Lets spell上成了枯燥直白的音標課,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通過觀察單詞的發音和拼寫,歸納讀音規則。這就需要大量的詞匯呈現,教師可以把以前學過的詞匯,甚至是將來要學的詞匯搜羅出來,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感知。還可以在課后讓學生自編chant,這樣的chant不但具備節奏感,還押韻,學生樂于嘗試,自己的作品也必定讓他們記憶深刻。
2.借力Story time, 融入Part B詞匯,自編的story 最喜歡
在小學的英語學習中,簡短、有趣又包含了豐富知識的小故事無疑是明智的選擇,學生喜聞樂見,愿意閱讀,且能在故事中學到許多的詞匯、句型甚至受到文化、情感教育。所以,雖然是選學內容,筆者以為Part C的Story time是非常值得利用的教學資源。在學習故事的過程中,許多單詞的重復都表現得非常自然,而且令人印象深刻,語言方面的困難可以隨之化解。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對Story進行再加工,用一定的素材,讓學生創編自己的故事,那就把學生引進了自主探索的新境界了。學生用自己的邏輯,發揮創造想象,編出自己設計的情節,這樣的活動已超越了作業的范疇,而是飽含學生心血的作品,每一個用到的單詞和句型,必定能銘記于心,難以忘懷。
參考文獻:
袁錦華.淺析小學英語課外作業的布置[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6(S1).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