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畢玉
摘 要: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學生每天的學習錯誤總是不斷發生,是客觀存在而不可避免的。教師要用包容的態度對待學生錯誤,消除學生對錯誤的恐懼感。關注學生對正確知識的建構,及時捕捉學生的數學錯誤信息,因錯就勢地拓展學生對知識的正確理解和應用。
關鍵詞:學生錯誤;資源;有效利用
一、要有正確對待錯誤的態度
1.教師要用包容的態度對待學生錯誤
錢學森說過:“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的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的錯誤做臺階,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確結果的寶座。”教師應該認識到“出現錯誤—找出錯誤原因—建立正確認識”是學生認知建構知識的必經過程。出錯到改錯也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必經過程。學生的出錯總有他的理由,這正是他新舊知識理解、良好與惡劣習慣進行碰撞的過程,改錯就是他用自己的新知更正舊知、陋習的進化過程,對于學生來講,不是個輕松的過程,這是對自我否定后的重生,要的是勇氣和反思力,因此我們要善待學生出現的錯誤,要有容忍學生犯錯的氣度。
2.消除學生對錯誤的恐懼感
往往學生的錯誤恐懼感都是來自于師長們的嚴厲斥責和懲罰,同學們的嘲諷。要想消除學生對錯誤的恐懼感,我們就要告訴學生:“因為你們有不懂的知識,所以我們才一起上課學習。出錯是正常的事情,重要的是我們要弄明白錯在哪兒了,正確的該怎樣做。”當他疑惑時給他思考的空間“再想一想”,當他出錯后讓他說說“為什么”,改錯后讓他說說“明白了什么”。教師要用平和的語氣評價學生的錯誤,敏銳地抓住學生說出的點滴正確的字詞進行鼓勵和進一步引導,當學生改錯正確后,教師那喜悅的神情就是對學生最好的獎勵。
二、要有把錯誤當資源的意識
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反思、去改正錯誤,并盡量避免直接糾正學生的錯誤,而是提供機會讓出錯者在教師或同伴的提示下,發現、改正錯誤,完成對學習過程的自我反思。如,比
4.1大比4.3小的數有( )個。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無數個)。學生回答有1個是4.2,顯然是錯誤的。老師沒有立即打斷他的回答,問到:你能不能找出一個數大于4.1小于4.2。學生立刻反應過來說:“老師我剛才的問題答錯了,因為大于4.1小于4.2的還有4.11、4.12、4.13等,同樣的比4.1大比4.3小的數就有無數個。”學生在老師引導下發現了錯誤,并找準錯誤原因。老師再次追問:“如果要讓比4.1大比4.3小的數有(1)個這個答案成立,應該對問題怎么修改?”學生立刻說道:“比4.1大比4.3小的(一位小數)有1個。”由這個教學片段可見,錯誤和失敗也是一種重要的課堂教學資源。教師要站在一個新的角度因勢利導,合理利用學生的“錯誤”,變錯誤為促進學生發展的資源。
三、正確解讀錯誤,改進學生學習方式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首先讓學生自己獨立地去嘗試、去犯錯誤,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公,然后及時引導他們去改正錯誤。
這道題目班級兩名數學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都做錯了。從題目可以看出學生對“往返一次”的信息未關注。那么是學生不理解“往返”的意思,還是因為沒有認真讀題忽略了這個信息呢?我請兩名學生獨立找出錯誤原因。學習基礎好的生1迅速發現原因:因為“往返一次”說明1.5小時騎了2個11.25千米,應該11.25×2÷1.5。生2一直疑惑,找不出錯誤原因。我讓他體驗“往返一次”的意思:讓他從起點出發走一段距離再沿原路返回到起點。他明白了“往返一次”是指原路走了兩次,所以走的路程應該是11.25×2=22.5千米。看似問題解決了,但生2卻說他覺得不應該用這個結果除以1.5時。因為小明騎車到校后又上課再回到家一共用了1.5小時,要把上課的時間減掉,才是路上騎行的時間。在讓生2弄明白本題的1.5小時只是小明家到學校路程往返所用的時間后,生2終于很快列出算式11.25×2÷1.5。通過這次改錯的錯例尋因過程,反映出同一個問題不同學生認知的差別。
生1主要是注意力不穩定,對題目信息關注不全面,粗心馬虎造成的錯誤。教師在糾正錯誤的同時要進行單項對應訓練。可選擇信息豐富的題目類型,進行重要信息圈點勾畫的方式,防止遺漏重要信息造成錯誤。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讀題,弄清題目信息再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生2既要通過情境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解決問題,同時還要注重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數學是緊密聯系的,但數學模型建構是抽離出生活實際的。從學生認知的基礎點出發,選擇對應策略進行教學,方能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四、通過錯誤辨析,改進教師教學策略
學生通過探索、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可能只是模仿;而錯誤的結論,卻很可能是創新。因此,可怕的不是學生出錯,而是教師錯誤地對待學生的錯誤。教師要通過學生錯誤審視教學,改進教學策略。
例如判斷題: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它是平行四邊形。這個題目沒有界定圖形的范圍是“四邊形”,因此幾乎全班同學都打出了“×”的手勢作為判斷。但班級中卻有兩位同學沒有用手勢判斷對錯,還在竊竊私語。看到他倆對這么簡單的問題竟然不回答還在課堂上閑聊,老師心中有些小小的情緒。帶著警示的目的,老師請其中一位同學起立說說他的想法。學生說:“老師,我認為這句話是正確的。”話音未落,教室一片嘩然。老師也正想借此批評他倆上課不專心的問題,卻不料他接著說:“這句話是書上的原話,怎么會出錯?”老師也一時疑惑:
這句話的錯誤如此明顯,課本上不可能有這樣的漏洞啊?師生共同打開課本32頁,只見書上豁然印著。
這時,教室里炸開了鍋,同學們之間開始了激烈的辯論。對于“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它是平行四邊形。”的判斷,同學們三種觀點分為三派。
觀點一:這句話是正確的。課本上也是這樣說的,課本不可
能錯。
觀點二:這句話是錯誤的。假如是五邊形、六邊形呢?應該加上“四邊形”修改為: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它是平行四邊形。課本上印錯了。
觀點三:這句話是錯誤的。但為什么課本上會印錯呢?
此時,教師請同學們平復一下激動的心情,說:“既然課本上的這句話給我們帶來了困惑,那我們就從這句話入手,讀全讀明白這句話,不放過每一個字眼兒,不放過每個詞語。看看我們還能發現什么。”在老師的啟發和引導下,同學們開始自己品讀這句話。突然有人舉手說:老師,我發現這句話前面有“A組中的圖形”。“我也發現了”很多同學立刻附和。“A組中的圖形在哪兒?是怎樣的圖形呢?”老師立刻追問。學生紛紛舉手發言“A組中的圖形是①③⑥號,他們都是四邊形”。還有學生補充說:“這節課所學內容的圖形全部是四邊形的。”經過學生的討論和補充,大家的思路逐漸清晰起來,結論呼之欲出。于是有學生說:“這節課是四邊形分類,里面的圖形全部是四邊形,A組中的圖形也全部是四邊形不可能有五邊形、六邊形等。所以可以這樣理解:在這些四邊形里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它們是平行四邊形。”聽完解釋同學們有的紛紛點頭,有的恍然大悟。教師及時總結:其實,這個判斷題對錯的關鍵是要說清定義的范圍:課本上是用四邊形的圖形說明了研究范圍,它是正確的。在判斷題中,沒有說清是在“四邊形”范圍內,因此是錯誤的。
教師能透過學生的錯誤,更客觀地審視自己教學的不足,從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改進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效率,這也充分體現了錯誤資源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王迪,張春莉.課堂生態學視角下學生學習錯誤的詮釋.論文[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0(11).
[2]陳尚達.換一種眼光看“錯誤”[J].教育科學研究,2010(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