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
摘 要:班隊課是班主任進行教育,與學生溝通的重要渠道。根據班主任專業化理論和實踐的要求,緊扣“學生成長的需求”這一立場,從主題的選擇、活動過程和教育效果三方面對班隊課進行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班隊課;兒童;成長需求
這幾年來圍繞著“關注成長需求”這一兒童立場學校開展了許多教學活動。細細讀罷各位老師的課堂,傾聽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我不禁詢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圍繞著“關注學生成長需求”這一目標我們的班隊活動課的主題該如何選擇?怎樣組織適合學生需求的活動過程?通過怎樣的方式才能使班隊課的教育效果最大化?我以這三個問題為緯度來談談自己淺薄的認識。
一、在主題的選擇中凸顯成長需求
主題是活動的靈魂,主題的正確選擇決定了活動的價值與成敗。而在傳統的班隊活動課中教師在選擇主題時經常被動地執行學校或上級活動的安排,很少去思考學生需要和喜歡怎樣的活動,缺少對學生年齡特點和成長需求的研究。很多班隊活動缺少整體、系統的設計,活動與活動之間缺乏內在的聯系,活動只是停留在“成事”層面,缺少自覺的“成人”意識。其實選擇主題應該從學生入手,了解時代、社會對學生發展的期望。研究學生整體的發展狀態與需要,深入具體地分析學生的各種信息,使學生的成長發展與各種需要外化出來。在此基礎上選擇活動的主題就顯得真實且有針對性。
例如,我校的張老師在學生進入五年級后發現,學生關注社會的意識和自我意識增強,渴望有更多的機會展示自我。但是大部分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活動策劃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都有待加強。學生之間的發展也不平衡。發展快的學生已經能積極投入到班級各項活動中并對身邊的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而發展慢的學生則很少參與到班級活動中。因此,老師決定通過班隊活動進行適時引導。通過班級理事會成員的討論,培養學生活動的策劃能力成為班級發展的重要內容。此時正好本市的紅梅公園經過一年的休整后重新開園,這讓學生有了一種強烈的期盼感,因此一個關于自主策劃游園方案的班隊活動主題應運而生。
根據這一主題這位老師給本次活動設定以下幾個目標:(1)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策劃能力與自主參與班級建設的意識,提高學生合作、交往能力,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崗位中得到發展。(2)抓住社會熱點話題開展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3)活動中充分借助家長資源,吸引家長參與,形成家校合力,共同關注學生成長。
相對來說,活動目標的針對性和引導性都很強,由此可見,只有理清主題選擇和學生發展需求的內在聯系才能更好地提煉和形成活動目標。
二、在活動過程中滿足成長需求
活動中教師經常處于“管”與“放”的矛盾中,有的老師喜歡把學生緊緊握在手中,所有工作都由自己安排,而學生只是參與者和表演者。有的老師則“一放到底”,完全撒手不管,把活動設計和安排都交給學生,自己完全不參與。其實班隊活動是一個師生交往、多向互動、動態生成、共同發展的過程。活動中教師應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合作活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也可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不同觀點和思想的碰撞、爭論最后達成統一。教師通過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實現了活動的目標,引領了學生的成長。
我們一起來看張老師《我的活動我設計》的活動設計過程:
前期活動設計:
1.組織學生進行資料搜集:你所了解的新紅梅公園是什么樣的?
2.組織班級討論:我眼中的的新紅梅。
3.與父母共游紅梅公園并進行親子交流。
設計活動方案:
1.揭題導入。
2.組織交流,適當提升。
3.巡視指導,抓取典型。
4.制定活動方案。
5.學生交流活動方案。
6.教師點評。
7.修改方案提出要求,巡視指導小組成員合作修改。
8.學生交流收獲。
后期活動安排:
1.圍繞方案開展活動。
2.總結交流活動情況。
3.完善活動方案。
4.活動評比。
提供平臺交流學生活動中印象深刻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集體活動的重要性。驗證活動方案策劃的合理、有效,提升學生的活動策劃能力。
張老師營造了一個寬松、自由的活動氛圍,組織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參加交流討論、合作修改,并通過教師隨機的點撥和總結,引導學生提高合作、交往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活動設計較好地體現了活動的開放性和結構性,學生也從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三、整合資源促進學生成長
當教師意識到班隊活動的設計要放到學生終身發展的背景下,要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時,教師就應當學會將學生工作與學科教學進行溝通和融合。時刻關注各學科活動的開展,關注學校大隊部所開展的活動,將對學生有用的所有的教育資源、教育信息編織融合起來,這會對學生發展起到綜合的影響。讓我們抬起頭來看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些教育資源吧,語文學科中要培養學生的許多能力,是不是別的學科也在培養呢;其實學科之間是有許多共通之處的,比如,我們可以從體育活動、信息技術課、品德社會課甚至是班級小事和家庭生活中提取我們需要的素材,尋找學生的發展需求,這樣一來,我們會發現看似雜亂無章的資源進行歸納和提煉后,就形成一個教育主題,教師圍繞這些主題,將各種資源雜糅其中,發揮各學科教育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學會做一命編織者,巧妙地編織教育資源與信息;而這張網所產生的教育效應又遠遠超越了單個老師所開展的單項活動。如果我們的班隊活動的設計要能立足于此,相信我們的教育就會產生1+1大于2的效果。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