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玉
學期已然過去了一半,我隨機舉行了一次階段小測驗,翻著一張張試卷,看著孩子們或因粗心、或因不動腦筋、或因書寫潦草等原因出現的錯誤,我陷入了沉思:“如今的孩子們是怎么了?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學習上依然怕吃苦、怕累、怕難。盡管天天坐在課堂里,卻是在老師的強迫下學習的,學習好像成了他們的負擔,所以成績總是不盡如人意。盡管我知道‘十根手指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但他們學習的勁頭太差。學困生基礎不過關,中等生有許多上升的空間沒利用,優等生沒有充分發揮其潛能……”
“老師,我打了多少分?”學生王××站在門口,怯怯地問道,打斷了我的思緒。我把他叫進來問道:“今天怎么這么關心自己的分數?”他神秘地說:“是的,很重要。”我很奇怪,他是一名中等偏下的學生,學習懶散,從不關心成績,父母也在外打工,今天是怎么了?我問:“是你家長給你提了要求嗎?”他笑著說:“不是,是我和袁×打賭了,我考贏了,他就把遙控車給我玩。”原來如此,我告訴了他兩個人的分數,當他看到自己分數后,興奮地飛奔而去。看著孩子的表現,我頓時眼前一亮,我何不在班上開展一次挑戰大賽呢?以此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
上課了,我按照慣例講評完試卷,開始實施“目標·挑戰”方案。首先定目標,為了讓目標切合實際,我讓學生反思自己考試中不該出現的問題。又按層次一一把他們叫上講臺,逐一分析。如,優等生李××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馬虎,有漏題、寫錯別字的毛病;中等生趙××閱讀不認真;后進生曾××考試時貪玩、磨蹭,作文沒寫完等。分析原因之后,并對他們提出了發展的空間。然后,讓他們定目標:在試卷上寫出期中考試的分數,不能出現的問題。六年級的學生對自己已經有了認識,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定下可能達到的目標,沒有出現盲目的、空洞的目標。
當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之后,我不失時機地鼓勵:“有志者事竟成,希望大家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我們除了自己和自己比之外,還要和同學比,從現在開始,我們來開展挑戰大賽。”聽了我的話,同學們挺直了身子,眼睛放光,充滿了期待。我說:“請同學們為自己找一個競爭對手,平時作業、背書、考試等,都要比著干,比贏了有獎勵。”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嘰嘰喳喳地議論開了。機靈鬼王×說:“那我找一個差的對手。”這倒在我的意料之外,我想了想,用了一個激將法:“行啊,那這就證明你缺乏勇氣,不敢挑戰強者,甘拜下風。”他急忙說:“不,我要向好朋友黃××挑戰。”我說:“好,有勇氣。”黃××是他的好朋友,成績優秀,有可比性。同學們都明白了我的要求,躍躍欲試,互下挑戰書,并在試卷上寫下挑戰對手的名字。
為了讓這次“目標·挑戰”激勵法真正發揮作用,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或三分鐘的熱情,我又制定了評比方法,設計了一個競爭表格,寫上每個學生的姓名,上面貼一面小紅旗。把表格張貼在教室的公告欄。無論是作業、背書,還是回答問題,只要超過了對手,紅旗就可以前進一格。
“目標就是動力,對手就是力量。”一點不假,只要找準了方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是很好調動的。大家的學習勁頭明顯比以前足了:背書搶著背,先背完的就連忙把紅旗向前移一格;作業比著寫,比速度,比質量,得到了優,也把紅旗向前移一格。那些平時作業拖拉的同學也積極了,雖然還是比別人晚點,但總算能主動完成了,以前是老師不催,作業本可以在書包里睡大覺的。一時間,班級學習氛圍濃了,充滿了比、學、趕、超的氣氛。
兩個月過后,期末考試結束了,看著試卷,我很欣慰:貪玩的曾××作文寫完了,成績當然明顯進步了;粗心的李××沒漏題了;基礎差的余×雖說只打了五十幾分,但比以前進步多了,以前基本是想都不想,照原題寫一下,或空著。
同學們也終于盼來了揭曉“目標·挑戰”結果的時候了,按預定方案,我頒發了“目標獎”和“挑戰獎”。“目標獎”是獎勵實現目標的同學,就是與自己比進步的同學;“挑戰獎”是獎勵挑戰勝利的同學,也就是與對手比進步的同學。結果,全班只有極少數同學沒有得獎,當然,為了不讓他們灰心,我給了口頭“安慰獎”。看著大家歡欣鼓舞的樣子,我趁熱打鐵,說:“大家有沒有信心再給自己定一個新的目標,再找一個新的挑戰對手。”“愿意。”同學們異口同聲,信心十足。下一輪“目標·挑戰”又開始了。
目標——前進的動力;挑戰——信心的源泉;“目標·挑戰”——學習的催化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目標·挑戰”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真正實現了“讓我學”為“我要學”,他們必將沿著一個個小目標走向美好的終極目標。
編輯 賀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