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飛
(青島黃海學院)
【摘要】目前,我國高校體育執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面對的卻是市場經濟的需求,要適應市場經濟必須走產業化道路。本文在分析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化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借鑒國外大學體育產業化的經驗,提出了加快我國高校體育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高校體育 產業化 問題 對策
一、高校體育產業化的提出
(一)高校體育產業化的實質
體育產業化是一種動態的運行機制,指體育應由計劃經濟體制下按行政方式運作向市場經濟體制下按產業經營方式運作轉變。高校體育產業化的實質,就是使高校體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在符合現代體育運動基本規律的基礎上,開發體育的經濟功能,把體育與經濟緊密結合起來,增強高校體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建立起高校體育的補償機制,形成高校體育事業的良性循環。
(二)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化的意義
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觀念是體育投入多產出少,或短期難見效益,只能靠政府撥款才能生存。事實上,體育的價值還體現在它的經濟學意義上,它給社會帶來的經濟產出要遠遠大于對它的經濟投入。體育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在堅持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要堅持經濟效益,使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得益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體育要發揮出它的經濟價值,就必須面向市場,必須產業化。
1.高校體育產業化是實現全民健身計劃的社會客觀需求。
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壽命的延長,余暇時間的增多和健康意識的增強。隨著“花錢健身,儲蓄健康”觀念的樹立,健康第一、體育健身的意識逐漸為國人所接受。高校具有豐富的體育資源,能為全民健身提供一定數量的體育場館、器材,培養大量的體育指導員和體育經營人才,并且全民健身理論輿論宣傳的主陣地在高校。應該說,沒有高校體育資源的盤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健身運動。
2.高校體育產業化可以提高體育資源的使用效益,增強高校體育自我造血機制
目前,我國高校存在著體育資源使用率不高,使用時間安排不當,體育人才培養與市場脫節,科研項目少,經費來源少、渠道窄,體育教師工作量不飽和等問題。
高校走體育產業化道路,可以利用現有條件進行產業開發,把能夠納入市場的經營成分推向市場,避免大量設備閑置和資源浪費,挖掘現有體育設施的最大潛力,發揮綜合效益,進而發揮高校體育設施的優勢。高校體育產業化不但可以增加高校體育教師的收入,穩定教師隊伍,而且能盤活高校體育資源,增加學校自身的造血功能,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二、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化現狀分析
(一)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化概況
全面健身計劃的實施和素質教育方案的出臺為我國高校體育產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高校體育場館由單一、封閉式管理狀態向開放、有償服務型轉變,并逐步為社會所認可,為人們所接受。目前,我國高校的部分運動項目已經逐步進入了市場經濟的軌道,通過媒體的介入產生了較強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是,我國近年來一直沒有把高校體育納入產業化的運行軌道,高校體育基本上還是依靠學校的單一投入維持運轉,極少借助市場經濟的運作和調控,以及社會力量的支持。
(二)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化現存問題分析
1.高校體育產業化意識淡泊,不能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
傳統觀念認為,教育就是消費性公益事業,一切經費應由政府提供和控制,不應當實行產業化。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高校體育改革面對經濟問題感到束手無策,總是寄希望于國家,不能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同時,體育教師長期生活在計劃經濟模式中,面對新的競爭機制沒有改變現況,打破“吃大鍋飯”的傳統觀念,“抱著金碗討飯吃”,超然于市場經濟體系之外。
2.缺乏整體的市場運作環境
體育產業在我國還剛剛起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在理論研究上沒有將體育產業理論形成規范的理論體系,缺乏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要素配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如何完善高校體育教育的產業結構,抓住產業結構中的重點要素和難點要素,以市場規則為基本法則,在產業結構的市場運行中完善產業功能,是我們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三、我國高校體育產業化發展對策研究
(一)高校應重視體育產業的開發,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
高校體育產業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體育的需求會日趨多樣化。如何有效地發展高校體育產業,目前還沒有成功模式,但積極穩步地發展高校體育產業,面向社會全方位開發有償服務,是實現全民健身計劃的社會客觀需求。
(二)高校體育教師要改變現狀,打破“吃大鍋飯”的傳統觀念
市場經濟機制就是競爭機制,它的法則是優勝劣汰。高校體育教師正處于這個激烈競爭的時代,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體育教師應當具備競爭的意識、競爭的品質、競爭的能力。體育教師要改變現況,首先必須打破“吃大鍋飯”的傳統觀念,勇敢走向市場,艱苦奮斗獲得所需。其次,面對高校體育教育產業化這門新的學問,體育教師必須重新學習,更快提高自身能力,這樣才能立足于市場經濟中。
(三)面向師生開辟新的體育消費渠道
高校師生處于一個特殊的高層次文化氛圍之中,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繁榮,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體育活動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為了豐富自身課余文化生活,追求個體的發展和享受,體育已成為首選方式。提供各種活動場館器材的有償服務,既滿足了師生的時尚需求,又擴大了體育產業的收入。
四、結束語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為高校體育產業提供了廣泛的發展空間,體育事業隨改革開放的軌道發展壯大,但尚處于探索階段。目前我國高校體育執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面對的卻是市場經濟的需求。我們要認清和分析經濟轉軌給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所帶來的問題,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讓高校體育改革進入產業化,使高校體育貼近市場,依托社會,多方參與,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劉麗霞.高校體育產業化道路初探[M].哈爾濱: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8.
[2] 連桂紅.關于體育產業幾個關系概念的邏輯判斷[M].濟南: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