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才 丁莉 王立
公元前2世紀,一次偶然事件的發生,改變了東西方文化發展的腳步。
張騫,這個頗具探險精神的外交使者,過戈壁穿大漠,一路西行,欲聯合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不曾想,這次軍事意義上的合縱之行,成為中華民族放眼看世界的突破之舉。自那時起,中國開始勾勒歐亞大陸交匯融通的藍圖。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的美妙圖景,成為中西方人民共同珍藏的美好記憶。此后的兩千多年歷史中,后人沿著張騫的腳步,往來于東西之間,商貿通、文化融。19世紀末,德國地質學家、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正式將其命名為“絲綢之路”。
幾乎在同一時期,一條以中國徐聞港、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另一條世界性的貿易網絡。它自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唐宋元時期,這條藍色貿易通道上的幢幢帆影與大漠駝鈴遙相呼應,開啟中西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繪就海上絲路歷史上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自此,“一帶一路”倡議正式走上國際舞臺。
2015年3月,國家三部委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創新合作模式,做到“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文化融通是關鍵。“支持沿線國家地方、民間挖掘‘一帶一路歷史文化遺產,聯合舉辦專項投資、貿易、文化交流活動”,為做好文化融通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演講中指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知識交流之路。”“我們要建立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搭建更多合作平臺,開辟更多合作渠道……在文化、體育、衛生領域,要創新合作模式,推動務實項目。”并希望“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在科學、教育、文化、衛生、民間交往等各領域廣泛開展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夯實民意基礎,筑牢社會根基。
2017年1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新聞出版業“十三五”時期“走出去”專項規劃》,提出“擴大對周邊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版權輸出規模”,“鼓勵出版企業組團參展、辦展”做好“一帶一路”本土化發展工程。
2017年6月,省委書記劉家義在山東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所作的題為《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 奮力開創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新局面》的報告中強調,要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踐行絲路精神,深化產業、人文等合作,在建設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中發揮積極作用。
在充分學習理解和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的前提下,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山東省委、省政府及各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走出去”戰略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礎上,山東出版集團創新性地提出打造“一帶一路”版貿會的構想,并一步步付諸實施。
領導大力支持,思想高度重視,功夫下在會前,認真調度準備。經過10個多月的緊張籌備,2017年8月19日,由山東出版集團主辦、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山東“一帶一路”圖書版權貿易洽談會在濟南拉開帷幕。
來自36個國家和地區的150余家出版商,在短短3天的時間里,交流互動,洽談簽約,最終簽訂324項版權及合作協議。
正如出席展會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國家版權局專職副局長周慧琳所說:“實現中國夢,需要我們吸收借鑒世界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也需要讓世界各國讀者閱讀中國作家書寫的中國故事。”而“一帶一路”版貿會提供的正是“讓世界更加理性、客觀、全面地認識中國、感知中國”的平臺。在這個嶄新的平臺上,通過中外出版商的共同努力,可以讓世界“對中國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
書香“一帶一路”,文化交匯融通。初次亮相的“一帶一路”版貿會,已經具備成長為新的國際性特色版貿平臺與品牌展會的巨大潛力。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大框架之下,在山東出版人的努力下,未來,它必將為中外版貿交流、中外文化共享,為以文化融通為突破口,實現“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做出更加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