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林

說起泰山,可以說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其所附載的歷史和人文內涵,則將其推到了“五岳”之首的至高位置!
泰山從古至今的別名有很多,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這些名字無不透露出這座名山的雄渾之勢。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說。泰山還是古代被歷代皇帝封禪最多的山。據統計,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曾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除了帝王,古代各朝各代的達官貴人、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游歷,作詩記文。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顯示出這座歷史名山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另外,道教、佛教也把泰山視作“仙山佛國”,紛紛在泰山之上建造宮觀寺廟,留下了眾多遺跡。比如經石峪的《金剛經》石刻,就是文化遺跡中的典型代表,珍貴異常,聞名中外。
當然,泰山的自然風景也是令人著迷,山勢厚重,蒼勁沉郁,云煙變幻,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其壯麗的景色一直被人稱道。
如此出彩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加上“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必親攀之欲望,泰山歷來都是游人向往的旅游熱點。
民國時期,戰亂頻仍,登山游玩的人少了很多。但是,泰山畢竟是中國最著名的大山,慕名而來登山、祈福的人還是不少。當時有國外的專著記載,泰山依然是當時中國4億人口心中的圣地,不論春夏秋冬都會看到人們相互攙扶登山的身影,每年的登山人數大概有數十萬,人群中不時還能看到外國人。而1929年前后,登山人數跟以前相比,中國人減少了九成,外國登山者也減半,原因是通往泰山腳下的鐵路常常不通,而且以附近為根據地的土匪猖獗。
從本文所配的拍攝于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泰山依然保持著古代的那種“原始”面貌,山上草木不是很繁盛,人也不多,顯得有些冷清。
這些照片中,有泰山上最著名的建筑——岱頂之上的碧霞元君祠,這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祠宇,最初名為昭真祠,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 (公元1009年),到了清乾隆年間才改為今名。整組建筑巍峨嚴整,氣勢恢宏,遠處眺望,白云繚繞,金碧輝煌,宛若天上宮闕。碧霞元君在民間又被稱為泰山娘娘,是泰山主奉的女神,每年前往泰山朝拜碧霞元君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旺盛。
老照片中的碧霞元君祠建筑群顯得非常宏偉,內部建筑完整,古樸中透著精美,仍保留著古代的遺韻。
另外,一天門、中天門、經石峪、泰山山道、五大夫松、十八盤、南天門等,以及周邊的著名建筑和景觀,也都保持著古時的舊貌,讓人看了,頓時心生古意,也對這座歷史名山、五岳之尊再次萌生出仰望之情,崇敬之心!
(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