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蒙

中國自行車聯賽2017賽季于3月11日在浙江千島湖拉開帷幕。本賽季從3月11日至4月8日,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里,共有3站比賽在浙江千島湖、貴州遵義、湖北枝江先后上演,賽程密度之大、競技水平之高、賽場天氣之多變,均創下了聯賽自開辦以來的新紀錄。
高密度賽事考驗選手的體能分配
本次中國自行車聯賽在3個地方進行了6場比賽,舉辦地從中國的東部地區轉至西部地區再轉戰中部地區,選手們1個月內需要橫穿大半個中國,在3個跨度較大的城市來回穿梭,整個狀態不是在比賽,就是在去比賽的路上,緊張而疲憊是大部分選手的真實寫照。
而除了參加本屆中國自行車聯賽,他們中的很多人還要參加其他的賽事,所以,密集的賽程對于所有的運動員來說,體能是一個十足的挑戰。如何合理地選擇所參加的比賽、如何正確地分配體能、如何均衡達到各場比賽的參賽目標,這也同時考驗了各支車隊的管理智慧。
競技水平的提升增加了比賽的激烈程度
我們一般把市隊、省隊、國家隊的運動員稱之為“專業選手”,而其他的統稱為“業余選手”。但是從本賽季看來,“業余選手”的專業程度早已讓人刮目相看!。
在長達幾個月的賽事“冬歇”期,各支車隊各位選手都進行了針對性地訓練,而且訓練的科學性與專業性相當高。不少選手在比賽結束后紛紛認為:經過冬訓,大家的水平都有極大地提升!這里我們可以用一組數據進行比對:中國自行車聯賽已經連續3年在浙江千島湖舉辦,每年選用的都是相同的賽道,2015年男子公開組完賽的最好成績是3 h 17 min 59 s,2016年這個成績提高到了3 h 13 min 49 s,而2017年更刷新為3 h 11 min 31s!
多變的氣候增加比賽的難度和變數
雨天,肯定是大部分選手最不喜歡的天氣,特別是會帶來大幅降溫的雨天和比賽途中的降水。降雨帶來的大幅降溫,會讓等候比賽的選手體溫流失加快,進而影響競技狀態,而濕滑的路面更會對比賽的安全性帶來嚴峻考驗。
在2017年賽季的3站6場比賽,其中竟有4場遭遇了雨水的“騷擾”,尤其是湖北枝江站的那場比賽因降雨導致降溫,最低氣溫曾一度達到10°左右并伴有陣風,使一早抵達賽場的選手們措手不及,防不勝防。這樣高密度的雨水天氣,在中國自行車聯賽的前幾個賽季里并不多見。
屢屢創新的比賽接地氣聚人氣
中國自行車聯賽自2014年創立以來,每年都有創新舉措,組委會力圖為大家呈現一個新穎的、專業的、接地氣的自行車賽事。2016年,中國自行車聯賽曾將熱氣球、直播等元素引入賽場,吸引了大量的觀眾眼球。2017年,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前提下,聯賽又尋求了新的亮點。
自行車公益活動走出賽場
2017年,中國自行車聯賽推出CCL在行動的項目,將公益活動進一步深入拓展。在以往的幾屆賽季中,聯賽組委會都會在每個舉辦地邀請當地的留守兒童觀看比賽,并舉辦相關的公益活動。如果說以往是把公益活動請進賽場,那么在2017年賽季則是讓選手走出賽場去做公益。
本屆聯賽,組委會在每站均會邀請不同的參賽車隊,來到賽事舉辦地的相關學校,為孩子們講解自行車產品知識和運動知識,并與孩子們互動。通過這樣的形式,豐富孩子們的業余生活,普及推廣自行車文化,讓自行車賽事在當地更好落地。同時,聯賽還向學校捐贈文具、體育文化用品等,用于學校的日常教學和學生的課間娛樂。
多彩活動讓觀賽更有趣
公路自行車比賽不同于足球、籃球比賽,除了有航拍直播的除外,繞圈賽,一般來說選手出發后,在起點的觀眾很難于第一時間了解比賽實況。如此便容易造成因為在起點及終點的觀眾看不到比賽的精彩場面而感到百無聊賴,陸續散去的現象。等比賽臨近結束及頒獎時,現場觀眾寥寥無幾。如何讓觀眾能了解比賽實況?如何將觀眾留在賽場?中國自行車聯賽自開辦以來做了不少嘗試。
在保留往年聯賽經典互動項目的前提下,2017年,VR(虛擬現實)游戲來到了中國自行車聯賽。這項當下最流行的技術讓觀眾大呼過癮,贊嘆不已。聯賽還豐富了圖文及視頻直播渠道,在微信群、部分合作媒體的網站、門戶網站直播間以及直播網站,都能第一時閏收到比賽的實況圖文及視頻,讓觀眾身臨其境體驗比賽過程的緊張刺激。
盡管中國的自行車比賽在近兩年的紅火程度已無需贅言,但對于每個賽事而言,如何創新辦出特色?如何留住優秀選手?如何擴大社會影響力?這3個問題都是組委會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有的賽事選擇將獎金池做大,希望用超高的獎金保證競爭力。這種方式在短期內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持續性則有待觀察。中國自行車聯賽目前所追求的目標是培育更多的優秀運動員、培育更好的群眾基礎,這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同樣也是最艱難的最需要時間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