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前,反經濟全球化思潮高漲,逆全球化行為此起彼伏,給世界經濟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帶來新的不確定影響。這是因為良好環境、有效機制、普惠模式、產業基礎等方面的缺失,導致經濟全球化進程受阻或陷入低潮。通過合作共贏建立共同繁榮的世界經濟體系,是擺脫經濟全球化面臨困境的根本方向。在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引領下,國際社會需攜手為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我國的自行車產業早已融入國際產業大循環的隊伍中,應主動作為、把握機遇、積極參與推動和引導經濟全球化的健康發展。
經濟全球化面臨4個重大挑戰
當前,經濟全球化陷入低潮期,面臨以下幾個重大挑戰:
一是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良好環境缺失。在經濟全球化中,不同國家、不同階層掌握的資源、所處的位勢和參與的程度等存在明顯差異,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獲益不均問題。在世界經濟上行期,增量財富創造速度較快,國家之間、群體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雖在拉大,但增長帶來的“蛋糕”做大效應可以緩和或掩蓋這一矛盾。而在世界經濟下-行期,全球經濟“蛋糕”不易做大甚至變小,分“蛋糕”的難度加大,競爭也更趨激烈,前期被掩蓋的矛盾就會浮出水面、逐步凸顯出來,使反全球化有了一定的市場并獲得較多支持,各類保護主義勢頭也就有所抬頭甚至不斷加劇。
二是全球經濟治理改革滯后,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有效機制缺失。當今世界,隨著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經濟全球化進入金融全球化和全球價值鏈構建的新階段,現有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明顯滯后,存在有效性不足、包容性不足、安全性不足等問題,已難以適應經濟全球化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
三是全球發展失衡加劇,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普惠模式缺失。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帶來正效應,也帶來負效應。正效應主要體現在增長方面,負效應主要集中在分配問題上。從不同國家看,發達經濟體在經濟全球化中處于主動和強勢地位,其獲益要遠大于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發展中國家。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則長期處于能源原材料輸出國地位,貿易條件惡化、債務負擔沉重、金融風險增加。不少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被長期鎖定在中低端環節。
四是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產業基礎缺失。科技進步是經濟全球化的技術基礎。交通和通信技術的進步在大幅降低貿易成本的同時,有力帶動了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發展。這些產業供應鏈可拆分為不同環節并散布在全球不同地區進行模塊化生產,跨國公司得以根據各國要素稟賦布局價值鏈,形成了美歐提供研發和終端消費市場、日韓提供精密零部件、東亞發展中經濟體提供加工組裝服務的全球生產網絡,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強大動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仍處于量變階段和突破前夜,且仍以信息技術智能化應用為主,屬于信息技術革命的延續和深化。
推動全球化向更加普惠均衡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植根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和波瀾壯閱的中國外交實踐,契合各國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要進步的真誠愿望和崇高追求,其深刻內涵在于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未來,只有繼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這些剛示和方向前進,才能使世界經濟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
首先,國際社會要為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增強世界經濟活力,創造條件發揮經濟全球化正效應。國際社會要用好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著重從供給側入手推動創新和改革,緊緊抓住第4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新機遇,加強各國創新戰略合作,搭建創新政策對話和新工業革命合作平臺,通過協同創新促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盡早取得突破,為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提供重要助力。同時,在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過程中,要注重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讓人民共享發展紅利。
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加普惠均衡。要正視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打造合理有效的全球經濟治理模式,矯正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市場失靈,加大國際公共品供給,讓經濟全球化更多惠及發展申國家。
其次,我國可通過“對外兩個堅持、對內做好兩個準備”參與推動和引導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經濟全球化。
堅持理念革新,推動經濟全球化理念創新。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是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和中國綱領,也是推動全球化持續健康發展的不二良方。應系統總結和深刻闡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新理念新思想,更加注重其的普惠包容性,充分利用各種多雙邊外交平臺推動形成國際共識,使其成為全球治理新理念和經濟全球化新思維。
做好規則和人才準備,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先進的規則體系和國際化高端人才是參與推動和引導經濟全球化的關鍵所在。要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實施自貿區戰略,積極探索符合發展中國家國情與發展階段的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三位一體互聯互通架構,為實現合作共贏打下堅實基礎。要加快培養和引進國際化高端人才,全面提升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全球范圍配置資源要素的能力,通過自身培養和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等方式逐步形成既懂國際規則、又懂國際市場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隊伍。
做好防風險準備,不斷推動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要切實防范和化解產業空心化帶來的失業、收入差距擴大、經濟過度虛擬化等各類風險。在鼓勵和支持企業走出去的同時要著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加快營造一個合理有效、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積極推動形成走出去企業與國內企業的聯動發展機制,增強企業走出去對國內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和帶動作用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創造更加有利的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