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瀟
《漢書·儒林傳序》中說,“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在濟寧市委書記王藝華看來,建設首善之區,除了首都北京,作為孔子故里的濟寧,可謂最有基礎、最有條件,也最有資格。
憑借著文化自信,濟寧從文化傳承、道德養成、文明創建、社會治理、民風改善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提升,加快建設道德文化首善之區。而優秀傳統文化唯有融入生活,唯有落地,方能生根,方能煥發勃勃生機。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濟寧不斷創新形式,以諸多鮮活的方式讓優秀傳統文化“接地氣”,逐漸扭轉了普通群眾對其“尊而不親”的現象。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近年來,濟寧市大力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六進普及”、道德提升、文明創建等七大工程,廣泛開展“儒韻民風”建設、儒學進鄉村、弘揚優秀家風家訓等系列活動,創新推出了“圖書館+書院”、孔子學堂、尼山書院國學公開課等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在農村和城市社區普遍設立了善行義舉四德榜和道德模范宣傳欄,積極培育和善向上、友愛誠信、謙和尚禮的儒韻民風,有效激發了全社會崇德向善的力量。
走在濟寧大大小小的街道上,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和社會文明元素可謂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在鎮街、村居、主次干道、窗口行業、大型建筑、公共設施、營業場所、交通站點等各類公共場所的電子顯示屏、戶外廣告、櫥窗展板、文化墻上,人們經常能看到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名句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二字主題,一些典型和先進的宣傳以及圖文并茂的公益廣告也隨處可見。
在濟寧,收看當地電視節目,展開當地報紙,亦或是觀看網站、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媒體,也經常會看到“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曲阜講話精神建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善之區,孔孟之鄉在行動”“弘儒韻暢民風”“弘揚優秀家風家訓”等專題專欄。優秀傳統文化在濟寧如春風細雨般,在不知不覺中教化人民,喚醒百姓心中的傳統文化“基因”。
此外,為了讓廣大群眾更加樂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提升道德觀念,濟寧市還策劃實施了新禮儀新風尚培育、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儒韻民風”建設、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月、孔子文化節和母親文化節提檔升級、節儉養德全民行動、弘揚優秀家風家訓等系列活動,努力讓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轉化為日常行為習慣,多種多樣的形式讓文化浸潤無聲又充滿趣味。
為了發揮榜樣的力量,堅持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濟寧市也不斷健全完善先進典型的發掘培育、宣傳推薦、激勵褒獎等工作機制,大力宣傳充分體現中華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模人物,著力打造濟寧道德高地。近年來,濟寧市縣兩級先后宣傳表彰各級各類先進人物10萬多名,推出三屆100名全市“榜上有名”先模人物,評出“濟寧好人”490人、市級道德模范155人,191人入選“山東好人榜”、14人被評為“山東好人之星”,34人入選“中國好人榜”、18人被評為“全省道德模范”。全省首位“齊魯時代楷模”陳新寧、“全國醫德楷模”劉慶民等一批先進典型在全國、全省集中宣傳推出。在“七一”、春節等重大節日,各級領導分別走訪看望優秀黨員、道德模范、先進典型,為他們免費健康查體,并對困難人員給予5000至20000元不等的物質獎勵。高山可仰,清芬可挹,這些榜樣正以自身的力量教化人民,讓優秀傳統文化在人民心中“開花結果”。
以文化人,以德養善
一走進孔子誕生地尼山腳下的圣源村,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濃郁文化氛圍。這座小村莊以主街道為界,分為優秀傳統文化示范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個區域。兩區內分別以“樂慈”“樂耕”“樂仁”“尚勤”“尚儉”“尚善”等主題打造了26個文化主題胡同。村子里還有幾處以木質長廊為核心的休閑文化廣場,長廊里刻有《論語》名句及簡單注解和宣傳畫,讓百姓能夠看得明白、記得清楚。村北頭則有一排傳統竹簡造型及鄉風文明漢式牌坊,家家戶戶都有著不同內涵的家風傳承牌匾。村里的孔子學堂中已經擺放好了下一周要開設的課程介紹。尼山腳下的這個村落雖小,卻處處洋溢著文明之風和道德之風。
近年來,濟寧市深入實施“六進普及”工程,讓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價值觀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上,圣源村無疑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在前期美麗鄉村建設完成硬化、亮化、美化、凈化的基礎上,村里著重在提升村民文化涵養上下起功夫。“為了改變村里紅白事鋪張浪費的現象,村里設立了紅白理事會,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嚴格按照村內制定的紅白事標準實行。”尼山鎮宣傳委員宋思亮介紹。而針對農村最容易出現的家庭問題、誠信問題,村委會高標準建設“善行義舉”四德榜,定期開展“愛、誠、孝、仁”為主題的四德評選活動,村里評選出的好媳婦、好婆婆、孝賢兒女、誠信經營戶等全部上榜。通過榜樣的力量,發揮典型模范的示范引領作用,引導村民形成向上向善的輿論氛圍。
在有著80年歷史的曲阜實驗小學,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普及早已融入每一位老師的日常教學之中,融入每一個孩子和家庭之中。走進校園,墻壁上、連廊上都雕刻著一些經典的名言警句。學校以“和樂致美”的理念,扎實推進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開展《論語》誦讀和古詩文誦讀活動,并開發了校本教材《杏壇魂》,繼承先師之遺風。在這里,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背誦一些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名言,而這些優秀傳統文化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他們的生活,改變了他們的習慣。
今年11歲的袁金濤,是五年級六班的學生,他告訴本刊記者,自己最喜歡的一句名言就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而一年級一班的孔開源今年只有6歲,他告訴本刊記者,自己上學前就跟隨媽媽參加過儒學孔子文化大講堂,以前經常跟妹妹打架,而在背誦了《弟子規》以后,里面有一句是“首孝悌,次謹信”,“現在我知道妹妹是我最親近的人了,就不再打妹妹了。”孔開源說。而曲阜實驗小學的老師,也在教學中融入國學經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養德。有著多年教齡的美術老師馬培鈞對本刊記者說,他最喜歡畫的是梅花,喜歡它的清氣堅毅,而在教學之中,他也著力把梅花這種“文質彬彬的君子之氣”傳承給孩子們,這種傳承不是“輸入式”或者“說教式”的表述,而是通過學校的活動、日常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浸潤給孩子,重要的是“言傳身教”,讓自己成為孩子們學習的榜樣。濟寧市以文化人,以德養善,將傳統文化送入百姓生活,也讓它們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
“政者,正也”“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儒家思想中豐富的修身立德、治國理政智慧和思想,恰恰與當今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現實需要不謀而合。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挖掘和發揮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優勢,積極探索把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地應用到干部教育培訓中,濟寧市傾力打造了國家級的政德干部教育基地,運用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干部政德教育,提升干部的為政之德。
為了讓接受政德教育的干部真正入腦入心,使政德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濟寧市干部政德教育學院打造了“課堂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禮樂教學”“四位一體”的教學體系。
在課堂教學方面,學院打造了《儒家文化的特點及其當代價值》《傳承儒家思想精髓涵養干部為政之德》等10多堂專題課程,先后編撰出版了《政德教育讀本》《讀孟子養政德》《干部政德教育現場教學講解詞》《論語譯注》等輔導教材。在學習了書本知識以后,學員們可以去“三孔”、周公廟、顏廟和鄒城孟廟、孟府、嘉祥曾廟以及孔子研究院等20多處現場教學點,分別學習儒家孝道思想、廉政思想、仁政民本思想、規矩之道等內容。學為所用是為本,為了讓學員能夠充分學習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應用于社會管理、鄉村治理之中,學院還開發了曲阜市書院街道書院村、姚村鎮姚莊村、鄒城市石墻鎮上九山村等10余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驗村居”教學點。為了傳承儒家禮樂教化思想,學院與中宣部合作拍攝了專題教學片《政德的力量》,匯集地方傳統曲藝打造了組合劇目《儒風雅韻》等,與山東電視臺合作拍攝了干部政德教育紀錄片《政德基地正德圣地》。
人無德不立,官無德不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的中長期班次先后到濟寧開展干部政德教育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