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闡述了高職院校開展禮儀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分析了高職生禮儀文化教育的現狀與特征,進而提出了開辟禮儀文化融入高職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路徑,如禮儀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主渠道、融入校園文化、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以提高學生的禮儀道德涵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禮儀文化 高職生 核心價值觀
[作者簡介]孫偉(1976- ),男,江蘇睢寧人,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江蘇 徐州 221116)
[課題項目]本文系教育部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2016年度教育科研重點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標指引下職業院校禮儀文化教育的應用性研究”(課題編號:WH1352016ZD08)、2015年度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社科基金預研課題“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用研究”(項目編號:JYSKJJ-15-1)和2015年度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科學研究重點課題“高職院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RS2015-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24-0109-04
禮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兼具禮義與禮儀兩個層面的價值教化功能,既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活水”,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感知、可觸摸、可參與的生活化路徑。高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禮儀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地促進高職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高職院校開展禮儀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1.開展禮儀文化教育是構建高職院校和諧校園的內在要求。高職院校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校園必須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禮儀文化,核心靈魂在“禮”,外在表現為“儀”,最終歸宿為“和”。“古代禮儀文明的精神實質,就是人對于他人、對于事業的愛和敬的道德感情,以及它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形式規范。”①這種思想體系和行為模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外在形式上有了新的變化,但其本質仍是以建立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和諧關系為目標的行為規范。“和諧是傳統禮儀的根本精神和最高訴求。禮儀的應用要致力于追求和諧,但若沒有禮儀的調節,和諧也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②大力挖掘傳統禮儀文化的現代意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價值理念相銜接,對于規范和引導高職院校的和諧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校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諧的校園環境氛圍有利于高職生自覺地加強禮儀文化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質、人際溝通能力和綜合素質。
2.開展禮儀文化教育是高職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抓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凝練表達,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價值觀念的超越性,其在理解認識層面具有一定的難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國家層面的價值追求,要著眼于最終實現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科學體系其落腳點與立足點最終在個人。高職生是高職院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體,教師應從培養高職生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做起。禮儀文化內涵豐富,其所富含的精神追求、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使得禮儀文化成為一種優良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和高職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抓手。同時,高職生服務于工礦企業、社區等社會最基層的就業層面,有利于把禮儀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廣大公民中廣泛傳播,這對于凝聚民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3.開展禮儀文化教育是提高高職生禮儀道德涵養的緊迫任務。禮儀作為道德的外在體現,既適用于大德,也適用于個人之德。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由此可見,個人“立其德”也需要學禮。目前,我國高職生的禮儀狀況不容樂觀,尤其在生活禮儀、文明禮儀、交往禮儀等方面有放任自流的現象,主要表現在:第一,在日常交往中,部分高職生語言粗俗且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禮讓;第二,部分高職生把教師視為路人,沒有禮貌,甚至把上課遲到、食堂插隊、穿拖鞋進教室、大聲喧嘩、隨手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視為“瀟灑”。這些行為集中反映了高職生在個人道德修養上的不足,高職院校應抓好高職生的明禮修身基礎工作,提高學生的禮儀道德涵養。
二、高職生禮儀文化教育現狀的特征分析
禮儀文化教育是增進高職生習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善良人格、提升綜合素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高職生的禮儀文化教育呈現邊緣化、失重化和分裂化特征,急需高職院校更新思想觀念,加強頂層設計,把禮儀文化納入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工程。
1.高職生禮儀文化教育呈現邊緣化特征。從高職院校層面對禮儀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來看,禮儀文化教育已逐漸被簡化、弱化和異化。一些蘊含道德傳統和育人修身價值的人文類活動,如經典誦讀、演講比賽、辯論賽等,逐漸讓位于歌舞類、娛樂類文體活動。從高職生接受禮儀文化教育的現狀來看,他們追求簡單的生活方式,對古老的傳統禮儀持否定態度。以高職院校學生社團為例,在網絡新媒體的沖擊下,呈現出文藝娛樂類社團偏多、傳統文化類社團偏少的失衡局面。究其原因在于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和高職生在觀念上存在認識誤區,認為文明禮儀教育是小學生的事情,以致禮儀文化教育逐漸被邊緣化。
2.高職生禮儀文化教育呈現失重化特征。從禮儀文化的功能劃分,可以分為與道德相結合的傳統禮儀文化和與職業相結合的現代禮儀文化兩大類。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注重高職生專業化的職業禮儀教育和求職面試禮儀培訓。高職生從實用功利的角度出發,更重視與求職相關的著裝禮儀、說話禮儀、職場禮儀等面試禮儀,與就業技能相關的現代文秘、航空服務、酒店管理等專業禮儀的學習,但對于誠敬謙讓、和眾修身、尊老愛幼、禮賓敬客等精神實質和做人規則等傳統禮儀文化則不夠重視,以致出現禮儀文化教育的失重、失衡現象。
3.高職生禮儀文化教育呈現分裂化特征。禮儀文化自古強調“克己復禮”,把對自身的約束作為崇德達仁的方法起點。“講究禮儀是人生境界、道德修養提升的至關重要的表現和標志,只有主動用傳統禮儀來嚴格規范自己、約束自己,才能真正把自己修煉成謙謙君子、有德君子。”③高職生接受過多年的禮儀規范、文明禮貌教育,對禮儀文化有著基本的道德認知,內心具有成為“謙謙君子”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但因自律性、自控性不強,往往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的一言一行中,產生思想認知與實際行動的分裂,做出一些不文明行為,養成不良的禮儀文明習慣。這反映出高職生在明禮與修身層面存在脫節現象,尤其在無人關注、他律缺失的情況下,高職生更易縱容自己,失之于寬、失之于嚴。
三、禮儀文化融入高職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要在“融”字上做文章。禮儀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穩定、最系統、最具生命力的核心內容,已融入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為高職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生活場景和教育載體。
1.禮儀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主渠道。課堂教學是高職生系統掌握專業知識、夯實專業理論基礎的主渠道,也是其學習禮儀文化知識,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渠道。“大學教育的職責不僅是向社會輸出高技能的專業人才,更應為國家培養品德高尚、修養良好的‘全人’型人才。所謂全人,是指道德純備之人。”④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以培養“德才兼備”“德技雙修”的全人型人才為教育目標。要充分發揮高職課堂教育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禮儀文化是一個良好的切入點,既有利于發掘傳統禮儀的精髓,又有利于弘揚現代文明風尚。
第一,要開設專門的禮儀文化通識課程。高職院校應在有限的課堂教學計劃中有效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議把禮儀教育資源形成必修通識課程,并面向全校大一學生開設此課程,以加強高職生素質教育,完善高職生人格。
第二,教師要做課堂禮儀的守護者,嚴格課堂起立禮儀,讓高職生從課堂禮儀開始培養儀式感,營造嚴謹活潑、秩序井然的課堂氛圍。身教重于言教,高職教師不僅要以過硬的學識站好三尺講臺,也要以自身得體的禮儀輻射整個課堂。教師要加強課堂文明管理,杜絕上課遲到、上課吃飯、上課響手機、上課睡覺等現象,向穿拖鞋進教室、交頭接耳講話、坐姿不正等行為說不,防止形成“破窗效應”,全面打造禮儀課堂。
2.禮儀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的途徑。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科學理論體系落地生根的有效解碼器。與課堂主渠道相比,校園文化具有形式活潑新穎、參與面廣泛、寓教于樂等優勢,是禮儀文化融入高職生思想,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舉措。
第一,把禮儀文化融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有效彌補課堂教育教學時間和空間的不足。高職院校應加強頂層設計,把實踐培育和主動引導相結合,依托傳統民俗節日,打造學校的禮儀文化特色品牌。同時,各院(系)應依托自身專業特色,把禮儀文化更深層次地融入校企訂單班儀式、杰出校友報告會等,并不斷創新,進而形成校、院兩級禮儀文化品牌活動體系,讓更多的高職生浸潤在禮儀文化中。高職院校還要加強對傳統文化類學生社團的支持力度,通過優先審批、給予政策傾斜、配備社團指導教師、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等措施,促進大學生書法協會、大學生文學社、漢風禮儀社、大學生禮射協會等社團扎根于校園,充分發揮高職生的自我教育作用,不斷涵養其氣質,提高其綜合素質。
第二,營造濃厚的校園禮儀文化氛圍。一是高職院校應根據高職生的身心特點、學習規律和思想動態,積極開展禮儀風采大賽、文明禮儀辯論大賽、經典誦讀、專家禮儀實務講座等活動;二是依托主題班會和團課平臺,持續開展以“誠信、友善、文明、精神、夢想”為主題的禮儀文化教育,實施月月有禮儀、周周談禮儀的熏陶機制;三是針對高職教育“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特點,營造職業禮儀文化氛圍,養成規范操作的工作習慣;四是持續打造優美宜人、干凈整潔的校園環境,使高職生自覺遠離不文明行為,形成人人守禮儀、用禮儀的文明風尚;五是在公寓區、教學區等角落布置反映古代尊師重教、尊老愛幼、謙讓有禮的建筑小品、獨立小景、故事插畫等。
第三,在校園網絡文化中,大力宣傳禮儀文化活動,普及禮儀文化常識,弘揚禮儀文化道德價值。高職院校要把網絡新媒體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以新媒體“兩微一端”移動傳播矩陣為引領,帶動各院(系)、部門的微平臺陣地,形成互聯互通、互傳互引的強大傳播合力,讓禮儀文化的正能量助力高職生的健康成長。高職院校要積極動員高職生參與共青團中央發起的“青年網絡文明志愿者”注冊活動和共青團中央的“陽光跟帖”活動,成為青年網絡文明志愿者隊伍中的一員,主動傳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故事、微視頻等,營造風清氣朗、文明禮儀的網絡環境。
3.禮儀文化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第一,把禮節禮儀融入愛國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中。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前提。高職院校要以禮節禮儀為突破口,在常規的升旗儀式、開學典禮、畢業典禮、五四表彰等教育形式外,增加捐贈儀式、頒獎儀式、入場儀式和獻花儀式等,提高禮儀文化的教育效果。高職院校還要充分利用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和國難日等政治性節日,清明、端午、中秋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有計劃地組織高職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受教育,激發其愛國情懷。
第二,以各種標識方式強化高職生的儀式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貫性、持續性,但也容易流于形式,弱化教育效果。因此,高職院校應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儀式感。“通過儀式的路徑來傳播本身具有高度超越性的價值理念,能夠讓人們在神圣莊嚴的場域中建構起對這些理念的敬重感,最后將其上升為自己的價值理想和精神信仰。這無疑是推動價值觀入心的最高境界。”⑤一是通過高職生統一穿著校服、佩戴校徽、傳唱校歌等方式營造莊嚴氛圍;二是通過儀式場所的環境營造、道具布置等強化學生受教育的獨特氛圍。
第三,加強高職院校教師的師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體現在師生間的每一次交流和溝通過程中。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專業教師、行政人員、教學教輔人員和后勤保障人員等都應自覺地加強師德教育,讓高職生在食堂就餐、圖書館借書、行政部門辦事的師生交往中,感受到教職員工優良的工作作風、君子風范和師長氣質。因此,高職院校應完善師德建設制度規范,持續開展師德建設活動,加強教職員工文明禮儀培訓工作,使之成為高職生明禮修身的榜樣。
[注釋]
①陳瑛.用禮儀的光輝溫暖城市[N].光明日報,2013-12-28.
②③張濤.傳承傳統從遵禮儀開始[N].光明日報,2013-12-28.
④曹繼軍,顏維琦.大學該如何教禮儀[N].光明日報,2014-02-10.
⑤楊巧.試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儀式建構[J].教學與研究,2014(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