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存在著諸多問題,表現為人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適應,人才的成才環境有待改善,以產學結合、校企合作來培養技能型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運作模式尚待健全。為此,建議探索適應我國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高技能人才培訓模式,加快建設公共實訓基地,完善職業教育培訓的社會環境,健全和完善職工教育體系。
[關鍵詞]高技能人才培養 職業教育培訓體系 問題 建議
[作者簡介]周鋒(1963- ),男,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副秘書長,教授,博士。(上海 200041)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22-0033-02
實現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制造業邁向中高端,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也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弘揚工匠精神,培育眾多“中國工匠”,其實也就是培育眾多高技能人才。“十二五”以來,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培養和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產業發展要加快實現“高質高能”轉型升級戰略目標的總體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行業、產業和崗位技能人才“招工難”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緩解,技能型人才的總體素質和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當前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與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高技能人才比例一般在40%以上相比,我國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高技能人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尚不適應。一是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二是高技能人才年齡結構老化,青年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整體技能和水平很難適應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挑戰;三是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行業、企業的職業培訓機制和技術等級制度,目前的職業培訓中常常出現技能培訓與崗位需求“脫節”的現象。
2.高技能人才的成才環境有待改善。一些行業、企業和用人單位仍普遍存在著“重學歷、輕能力”的現象,技能型勞動者得不到重視和重用,其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也都相對偏低。在許多企業中,高技能人才與企業的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薪酬結構比例不夠合理。特別是一些國有企業,技能型人才流失的現象比較普遍。這些都導致許多家長不太愿意讓子女去報考高職院校或從事技能型的工作,高技能人才隊伍存在“斷層”危機。
3.以產學結合、校企合作來培養技能型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運作模式尚待健全。部門條塊分割造成政出多門,“以企業行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培養體系仍需健全,各行各業的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職稱系列的考評體系以及使用、激勵、保障等機制仍需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的“雙師型”教師嚴重短缺,師資隊伍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的軟、硬件建設都有待進一步強化。
二、構建完善高技能人才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的建議
1.探索適應我國產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高技能人才培訓模式。一是選擇一些具有一定資質和社會信譽度的高職院校進行試點,與相關的大型骨干企業開展產學合作教育,組織編寫反映企業崗位需求、符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特點的教材和教學輔導材料,建立健全相關專業的模塊式職業培訓課程體系。二是要著力推進“直通車”式雙證融通,推動院校學生職業資格認證方式的改革,在中職院校試點的基礎上向高職院校推廣,通過“學分銀行”做好學分認證型和證書認可型的“雙證融通”探索,激發“雙證融通”制度的創新優勢。三是試點開展推行校企合作、定向培養(即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業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新型學徒制,使技能型人才通過在學校和企業兩個場所學習和實踐后能夠脫穎而出,積極探索青年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四是在必要時還可通過出國培訓的途徑來強化培養具有高端技能的“工匠”及應用型人才。
2.加快建設公共實訓基地。對接“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國家戰略,在現有骨干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的基礎上,著重在未覆蓋的行業以及新興產業領域,依托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發展建設一批示范性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做好公共實訓基地的選址布點工作,并做好專題調研和專家論證、可行性研究等工作,確保基地建設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合理性。
3.完善職業教育培訓的社會環境。一是改革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審方法,使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成果與教授們的科研成果一樣得到社會承認。要鼓勵有相當實踐能力的大學畢業生和研究生申報技師、高級技師職稱,并享受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同等待遇。二是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帶頭人制度,在進行重大生產決策、組織重大技術革新和技術攻關項目時發揮其重要作用。三是加快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師資隊伍建設,選定同時具備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進行專門培訓,不斷提高這些職業培訓機構師資隊伍的業務水平和薪酬待遇。最后,要架構職業教育的“立交橋”,建立和完善中高等職業教育貫通的銜接機制,打通從中職學校升入高職學校進而升入應用型本科院校和碩士階段的升學通道,健全和完善“高技能—高薪酬—高待遇”的技能型人才成才新機制。要開辟多種入學渠道,推進職業資格證書教育和企業職工教育、崗位培訓并舉,建立合理的銜接機制,豐富終身教育的內涵。
4.充分發揮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健全和完善職工教育體系。合理使用職業技能培訓政府補貼,企業應按規定(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提取職工教育經費,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投入。企業在進行技術改造和項目引進時,也應按相關規定提取職工技術培訓經費,保證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此外,還應對包括農民工在內的新產業工人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根據高端技能的技術含量、智能化程度等對在企業生產、工作一線的關鍵崗位和重要崗位的人員實行“技能—績效—薪酬”掛鉤新機制,以吸引更多技藝高超和技能精湛的能手和工匠們不斷提高技能水平,成為各行各業的技術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