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知識產業已成時勢所趨,但基層技術產業仍為國家發展命脈。美國經過國會前瞻性的立法及撥款,已賦予職業教育新的生命,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的生涯從而有了新的發展方向,產業所需技術人才因此不虞匱乏。文章對美國職業教育與我國職業教育進行了比較,以探討我國職業教育應有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職業教育 美國 中國 比較
[作者簡介]肖昆(1981- ),男,四川綿陽人,綿陽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四川 綿陽 621000)
[中圖分類號]G40-05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22-0104-04
一、美國職業教育發展
1.早期美國職業教育的發展。1917年,美國通過最早的職業教育法案,稱為“史密斯—休斯法案”。在該項法案中,職業教育被定位為職業準備教育,并授權聯邦政府提供經費。由于有了明確的法源依據,在聯邦政府經費的協助下,各州的職業教育蓬勃發展,從而開啟了美國基層及中層技術人力培育的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延續國家職業教育修正法案,提供經費設立地區性的職業教育中心,以訓練國防所需的技術人力。地區性的職業教育中心的成立對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貢獻良多。
1963年的職業教育法案將職業教育的范疇做了更新,即只要不需要大學學士學位,繼續教育、職前訓練、在校訓練都可以獲得聯邦政府的補助,其中還包含貧困生甚至身心障礙者的職業教育。此法案不僅將校內的職業教育擴大至校外的繼續教育,拓展了原有職業教育的范疇,還提供經費組建職業教育中心,這些做法使得美國的職業教育蓬勃發展。
1968年的職業教育法案修正案延續過去職業教育法案的精神,由聯邦政府提供經費,繼續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的生涯教育運動是美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高峰。1971年,美國教育總署倡導生涯教育。生涯教育的理念與職業教育的精神相通,生涯教育觀念的拓展有助于職業教育工作的推進。
2.1980年后美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柏金斯職業教育法案是第一個影響深遠的職業教育法案。回溯1963年的職業教育法案,其已將職業教育補助的范疇由校內的學生擴大到高中的畢業生,由對一般學生職業教育的重視拓展為對環境不利或身心障礙者的重視。同時,該法案大幅度擴展職業教育的對象,只要接受職業教育的民眾都可接受職業訓練和補助。柏金斯職業教育法案最為深遠的影響莫過于強調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交流與銜接。過去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有如楚河漢界,自行其是,毫無關聯,然而除了就業的技能之外,通識教育、基礎學科都是就業所必備的條件。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兩者密不可分,在現代社會中兩者的交流與銜接日益重要。柏金斯職業教育法案在1984年通過后,1990年及1998年都曾做過局部的修正,聯邦政府繼續撥款,并強調全民都要掌握職業技能或學科。
1994年通過的為工作準備的學校法案是另一個對職業教育發展影響深遠的法案。該項法案希望建立由學校順利過渡到工作的橋梁,并聯合所有的中等教育成一整體,共同為學生由學校轉入就業市場做準備。該項法案提出了工作本位的學習方法,撥款協助雇主與學校合作,使工作本位的訓練得以實施。
二、美國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自19世紀末起,聯邦政府通過職業教育法案,提供撥款,使得美國職業教育走在其他國家前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民眾對職業教育的歧視。傳統的美國職業教育是為不想進入大學的學生提供學習就業技能的機會,所以學生多數成績不佳,并且職業院校畢業生的社會地位不高,多從事基層、中層的技術工作。因此職業教育在美國并未受到應有的尊重。二是進入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逐年減少。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需要大學文憑和高等職業教育的工作不斷增多,中職教育必然會逐漸萎縮。特別是綜合高中由于經費不足、學生少,設置的職業課程專業性不強,科目少,因此,不利于學生就業。三是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學科分流不當。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因其功能不同、學生性質不同,被區別為兩個體系,壁壘分明。學生被安置在不同的環境中,交流學習不夠,學科間也無法相互銜接和整合。在逐漸強調中等教育后的生涯準備以及終生學習體制的社會中,這是不能滿足學生及社會需求的。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目標從短期來看,一為升學,一為就業,確是不同,但若從長遠看,則最終都是為學生的生涯發展做準備,因此,如涇渭分明則毫無意義,將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生涯發展。四是參差不齊的職業教育訓練水平無法滿足市場需求。21世紀社會對工作者的技能水平要求更高。受學生素質低、教育資源短缺、城鄉差距等條件限制,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技能水平參差不齊,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阻礙了學生的順利就業。
為解決以上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美國近年來對職業教育進行了改革:一是各級學校的重要功能為促進學生生涯發展。1970年后,促進學生生涯發展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自學前教育起,生涯準備體系和課程滲透于各級學校的各個階段,為學生生涯順利發展做規劃。二是緊縮中職教育,擴充高職教育,重視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的銜接。美國產業七成為知識產業、高科技及服務業,這使得中職教育畢業生的就業率低,中職教育出現緊縮,高職教育相對擴充,如出現眾多的社區學院、地區職教中心、二年制學院等。因為大量職業需高中后的訓練和教育,高職院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多,所以顯現出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課程銜接的重要性。三是重視大學與高職教育的銜接。美國現今的高等教育中,修習職業教育課程的學生約占三分之一。每年,許多四年制的州立大學都提供一些名額,為學完高職課程且獲副學士學位的學生轉學用。因此,學習四年制課程人數增加,大學與高職教育銜接問題成為重要議題。四是企業參與職教課程。為使學校訓練內容更符合企業要求,優秀企業紛紛加入職業課程設計的行列中。例如,1990年福特汽車企業設立制造科學學院,制定訓練課程和實習制度。這套課程被多數職業學校使用,培養學生掌握企業所需的技能。五是設定職教訓練體制與標準。美國重視學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地方各州都制定有全州性的訓練標準,以此標準測試和評估學校的績效和學生的成績。例如,賓州全州對學生進行系列性測驗,題目由職業能力測驗中心提供,成績超過或達到標準水平的學生就可獲得該州的技能證書。六是重視職業教育師資的培育與福利待遇。優良的職業教育課程要有好的教師執行才能落實成效,因此,許多職業教育法案極為重視教師的發展專業、師資培育、福利待遇等,并投注了大量經費。
三、對美國職業教育的借鑒
從美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看,有許多做法的確值得我國借鑒。
1.重視各級教育中基礎學科的學習。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半衰期越來越短,專業訓練、繼續教育愈顯重要。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基礎學科的知識,再學習的能力就會極為薄弱,未來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有鑒于此,美國通過的許多法案都特別強調基礎學科的學習,建議各州及地方高中都必須提升畢業的條件,每個獲得畢業證書的學生都必須修習五種新的基礎學科:四年的英文、三年的數學、三年的科學、三年的社會學科以及一年半的計算機科學。另外,建議想就讀大學的學生,必須再增加兩年的外語。過去我國的職業教育極為重視操作性技能,在課程設計上,基礎學科的學習時數均較高中、大學少,導致學生基礎學科的知識水平薄弱。美國教育改革經驗顯示出基礎核心學科能力水平的重要性,同時,我國也逐漸進入以高科技、服務業和知識產業為主的經濟型態,因此,職業院校重視基礎學科的學習是必然的。
2.重視學生生涯發展的輔導,發揮高職教育的生涯準備功能。生涯是個人一生中重要工作的綜合。若每個人均有順利發展的生涯,則不僅能創造社會財富,更能維持社會的安定、發展。美國自1970年的生涯教育運動后,對學校的功能重新定位,開始重視個人生涯發展,要求自學前教育開始的教育體系建置成為學生生涯準備的完整機制,更要求所有課程都應提供為學生生涯準備的學習機會。反觀我國的教育體系,各階段教育都在抓考試,生涯輔導、生涯教育形同虛設。學生畢業時才發現所學與社會脫節,因就業難又重新進行專業和職業訓練,資源、時間被浪費,而企業一方又大嘆人才尋覓不易。我國應學習美國經驗,在修正課程時納入生涯發展觀,重視學生生涯輔導,讓學生了解自我并依興趣能力選擇學校、科系。只有學生在校時就了解企業需求并進行準備,方能畢業后順利就業。
當前在美國,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日漸萎縮,高中后的職業教育盛行。1990年的柏金斯職業教育法案特別創制了高中兩年與高中后兩年的“2+2技術準備課程”(Tech-Prep Program),甚至設置了包含高中前兩年課程的中等學院。此種課程架構極類似于我國的專科學校,也顯示出技術人力需要一個長期培育的過程。
3.職業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并制定國家職業教育訓練標準。職業教育的學習內涵應以學生可以獲得技能為主。在聯邦政府的領導下,美國的職業教育界深知培育學生技能的重要性,采用學徒訓練、校企合作、企業參與發展課程等方案,以保證畢業生符合市場需求。近年來,我國企業大嘆學生所學無法適合社會的需求,這是因為學校課程多由教育界的學者、專家負責制定,企業界參與程度不足,美國的許多做法對我國職業院校的課程發展有極大的啟發作用。
在美國成人教育部及職業教育司官員的倡導下,各州紛紛設定以州為單位的職教訓練標準,如此不僅可以使各州訓練水平統一,更可以免除各州的城鄉差距以及各校資源差異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同時亦可保證經費的使用。在我國,雖然職業教育學習的內容有課程標準或課程綱要作規范,但各地的訓練水平參差不齊,國內職業執照和專業執照尚未全面普及,企業在雇傭畢業生時用人標準不一,因此,制定全國統一的訓練水平很重要,可要求各職業院校畢業生均須達到預期的訓練水平方能獲得畢業證書。
4.提升職業教育師資的地位、福利待遇。教育政策的推動及改革,關鍵在于教師的質量以及教師對教育的貢獻。有鑒于此,1917年通過的“史密斯—休斯法案”就強調師資培育的重要性,聯邦政府的經費大量用于職教師資的培育中,此項內容在許多通過的教育法案中都一再被重復強調,并且美國使用各種策略來提升教師的待遇,使教師受到更多的尊重。雖然美國中小學教師在待遇、福利與社會地位上仍然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但這種尊師重道的精神卻值得欽佩。尤其是美國以與就業市場專業人員相同的工資水平聘用職業教師,吸引了有實務經驗的人才來職業院校任教。近年來我國社會快速發展,教育改革政策日新月異,職教課程大幅度修正,但至今教師待遇條例、教師退休撫恤條例等尚未立法。只有教師的待遇、福利及社會地位提升了,才會有好的師資來職業教育系統任教。
5.盡快通過職業教育相關政策法規,為職業教育提供更多的策略與經費支援。美國經濟屬于自由經濟型態,市場機能自由調節其經濟發展,人才的培育亦由市場機動調整。聯邦政府制定職教法案,給予經費支援,提供職教指導策略,這些是美國職業教育歷久不衰、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職業教育發展至今,美國通過職業教育相關法案的做法足以作為國內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參考。我國應盡快通過職教指導策略及充分提供經費支援的中長期發展計劃,以指引職業教育長遠發展。
6.應用現代科技提升學習效率,建立更完善的終身回流職業教育體系。信息和通信設備的發達使當今社會踏入E時代,網絡教育、遠程教學都已成為學習的新途徑,這讓過去受限于地域而無法進修的人美夢成真。現今美國網絡學習的渠道極多,網絡大學亦不在少數,以往堅持需要師生互動面授的一些名校,不但逐漸增加了網絡開設的課程,甚至連研究生學位都可通過網絡學習獲得。國人過去對網絡教育一向存有疑慮,對網絡教育不授予學位。這些限制,大大阻礙了學生學習的意愿與機會,政府部門重視的應是學生學習的質量而非學習的方式與過程。學員應用現代科技進行學習取得的效果已有極多的科學驗證,因此,政府部門應早日將網絡學習當作重要的學習渠道,以造福萬千莘莘學子。
美國強調終生學習的理念,除了一貫強調課程的銜接外,更強調各教育層次課程間的整合,即學生學校畢業后,因為知識和專業技術更新的需要,隨時都應有機會接受再教育。美國各級學校,包括中等學校、社區學院、地區職教中心,以及二年、四年制學院與大學都將終身回流教育作為重要功能,給想進修的人提供各種教育形式。我國終身教育體制以進修學院、社區學院體系架構為基礎,已大致完成應有的架構。然而,對想進修這類課程的學生限制仍然較多,并未完全達到開放入學的目標。對于這些已經步入社會的成年人,不僅在入學資格上應全面開放,學習的方式與內容也應與普通在校學生有所不同。由此可見,一個更完善的終身回流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在知識爆發、知識快速更新的社會中已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黎曉明.美國社區學院辦學特色及其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2(10).
[2]龔曉林.借鑒美國社區學院辦學管理 全面推進我國社區教育發展[J].中國成人教育,2011(19).
[3]李玉靜,劉海.美國社區學院發展特征[J].職業技術教育,2014(12).
[4]陳芳蘭,劉煥云.淺析廣西區域經濟發展與高職教育專業設置[J].機械職業教育,2015(2).
[5]邱德雄,盛正發.美國社區學院建設經驗及其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