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文章闡述了教師團隊化發展的內涵,分析了教師團隊化發展的促進作用,并積極構建了青年教師團隊化發展模式,最后提出了青年教師“1122”團隊化模式的實施建議,如健全機制,為教師發展提供保障;項目驅動,形成穩定的研究團隊;組織活動,培養教師的團隊精神;強化競爭,重視教師團隊考核評價;設立基金,大力支持教師團隊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 青年教師 團隊化
[作者簡介]劉予東(1968- ),男,河南睢縣人,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高級工程師,碩士;陳亞軍(1980- ),男,陜西西安人,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高教所,高級經濟師。(陜西 咸陽 712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提升高職院校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途徑與方法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5Z27)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22-0083-04
高職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中肩負著重要使命,而師資隊伍建設則是高職教育健康發展的關鍵。《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2012〕41號)提出:“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要以中青年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優化中青年教師成長發展、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創新團隊。”①《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年)的意見》指出:“支持開展中職、高職、應用型高校教師團隊研修和協同創新,創建一批中高職教師專業技能創新示范團隊。”②由此可見,開展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團隊化發展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教師團隊化發展的內涵
團隊是指一種為實現某一目標而由相互協作的個體所組成的正式群體。從企業管理角度來說,團隊是一個介于組織與個人之間的人群結合體,是為達到共同的特定目標,由兩個以上的人所組成的相互依賴、相互作用、一起努力的人群結構。
教師發展主要指教師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專業知識結構、專業基本技能、個體基本素養、核心教學能力不斷成長和完善的過程,即由一個新教師成長為教學名師的發展過程。
教師團隊是由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的教師組成的一支相互協作、團結共進的群體。教師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認同團隊目標,為實現共同的團隊目標而群策群力、相互尊重、集思廣益、共同參與、分工協作、各盡其才和積極溝通,從而為促進團隊發展做好服務,共同分享團隊成果。教師團隊合作是建立在教師團隊的基礎上,以知識交往為前提,以教育實踐為載體,以共同學習、研究、研討為形式,在團體情境中通過相互溝通與交流最終實現整體成長的合作活動方式。
二、教師團隊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經營管理方面的流行術語是組織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而現在團隊工作(teamworking)是管理界推崇的理念。實踐表明,團隊建設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如蘋果、三星、華為和海爾的成功都離不開他們優秀的團隊。在教育方面,國家也出臺了多項政策來鼓勵和推進團隊化發展,實施教師團隊化對推動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1.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第一,教師團隊化發展有利于構建學習型組織,實現學校組織文化的變革,塑造教師合作文化,使學校組織獲得一種共生機制和持續發展機制。第二,優秀的文化對教師有凝聚作用,大家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工作作風、行為方式,彼此之間的認同感會得到加強,感情會更融和,從而促使教師團結一致為實現學校目標而共同努力。第三,通過構建教師發展團隊,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優化教師學習與發展環境,可以提高教師的自主發展意識。第四,在團隊中教師之間相互協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可以充分發揮主人翁責任感,努力自覺地維護學校的集體榮譽,并以整體榮譽感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使團隊精神成為學校全面發展的動力。第五,在課題研究、技能大賽、信息化大賽、創新創業等項目中,教師團隊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2.促進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網絡化、信息化溝通手段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但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卻越來越少。年輕人對手機和網絡的過度依賴嚴重影響著他們的日常生活。在朋友聚餐、家人團聚中,“低頭族”依舊忙著看微博、聊微信、玩游戲,以致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逐漸蔓延。這種現象在大學校園非常普遍,青年教師間的討論和溝通也越來越少。實施教師團隊化發展可以為教師從孤立走向合作搭建一座橋梁,教師通過參與研究項目、學術研討、實踐鍛煉、技能競賽和素質拓展訓練等活動,不僅可以不斷強化其溝通協作能力,幫助其管理好自身的情緒和行為,也可以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3.促進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目前,青年教師很少有明確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基本上都是被動的發展。部分青年教師甚至在迷茫與彷徨中徘徊,不清楚自身的發展方向,如在參加培訓方面,通常是什么培訓都參加,很少考慮自身的專業發展。實施教師團隊化發展,通過團隊教師間的互幫、互助、互促和團隊導師的指引,能夠幫助青年教師制定適合自己的發展規劃和目標,提高其培訓和學習效率。在團隊中,青年教師還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長和愛好有選擇性地承擔團隊任務,在實現團隊發展的同時,激發其自主發展意識和工作積極性,從而快速提升業務能力和水平。
4.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在國家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背景下,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成為高職院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創新創業教育涉及多個學科和專業,要求教師要具有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但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專業化教師已難以滿足創新創業教育的要求。創建教師發展團隊可以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教師通過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創新創業任務,進而形成創新發展的新局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青年教師團隊化發展模式的構建
1.青年教師“1122”團隊化發展模式內涵。青年教師“1122”團隊化發展模式具有易組建、實用性強等特點。高職院校應根據教師的專業特長和研究方向,由1名學校教學名師和1名企業技術專家作為導師,帶領2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和2名新教師組建教師發展團隊,通過名師引領、雙導師制、項目驅動等方式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學校教學名師負責教學理論、教學技能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指導,企業技術專家負責技術水平、技術能力和實踐操作等方面的指導,中青年骨干教師則在接受指導的同時負責對新教師進行日常指導和幫助,使其盡快完成角色轉變,適應高職教育的要求。
2.青年教師“1122”團隊化發展模式主要特色。第一,推進“名師引領計劃”,促進青年教師成長。“名師引領計劃”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以落實教授為本專科生上課制度為基礎,以健全“培養—選拔—應用”機制為核心,以名師工作室、名師基金、名師風采講堂為抓手,積極打造教學名師梯隊,從而引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名師引領計劃以教學名師為帶頭人、中青年教師為主體,匯聚不同職級、不同年齡結構的優秀教師,建設教學名師團隊,以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能力的持續提升。青年教師“1122”團隊化發展模式以不同職級、不同年齡結構教學名師、企業技術專家、中青年骨干教師、新教師組建團隊,以培養教學名師、中青年骨干教師和促進青年教師成長為目標,通過教學名師和企業技術專家的零距離言傳身教,深入參與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專業綜合改革研究、教材與課程建設、學術交流和校企合作等項目,進而形成由青年教師成長為教學名師的系統培養機制。
第二,落實“雙導師制”理念,提高教師實踐能力。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提出,校企共建師資隊伍是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重要任務,隨后各省陸續出臺了現代學徒制試點方案,以全面落實和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一方面,青年教師“1122”團隊化發展模式通過聘請企業導師組建團隊,對骨干教師和新教師進行指導,最終的學習成果會通過骨干教師和學生的授課來實現知識和技術的傳承,從而落實和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另一方面,通過團隊成員之間的研討和交流,可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使新理論及時得到實踐的檢驗,新方法和新工藝及時更新到教學工作中。在教師成長方面,不僅有學校教學名師的理論指導,也有企業技術能手的帶徒傳藝,從而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相互融合。同時,教師以團隊方式參與企業的橫向技術開發項目,不僅可以為企業做好技術服務工作,也可以進一步促進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
第三,創新教師考核評價機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目前,高職院校考核體系多以同一指標考核全體教師,無法滿足教師多樣化、專業化發展的需求。教師的能力受教育教學理念、專業知識結構、專業基本技能與個體基本素養等多方面影響,且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完美。在實際工作中,每位教師的工作性質和內容、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工作態度和能力也存在差異,在這樣的條件下開展全面評價勢必會影響其專業化發展。實施教師團隊化發展,應將個體考核轉化為團隊考核,構建團隊考核指標體系,教師個體不再受制于指標的約束,青年教師可以在團隊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從而促進其專業化發展。
四、青年教師“1122”團隊化模式的實施建議
1.健全機制,為教師發展提供保障。青年教師“1122”團隊化發展模式的實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是一個不斷成長和完善的動態組織。通過一個周期的培養,團隊中的新教師成長為骨干教師,而骨干教師又成長為教學名師,可以繼續組建新的團隊,一個團隊可轉化為兩個以上的新團隊,從而促進教師的整體發展。因此,建議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教師發展中心的管理、監督和考核作用,將團隊化發展列入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中,從而建立促進教師團隊化發展的制度保障體系,如青年教師團隊化建設規劃、青年教師團隊化發展實施方案、教師團隊管理辦法、青年教師團隊化考核方案和優秀團隊獎勵辦法等制度。
2.項目驅動,形成穩定的研究團隊。目前,我國教育改革課題、科學研究課題的申報要求,一個項目的負責人和參與人原則上不超過5人,且要求有一定的研究基礎,這就需要構建一個穩定的研究團隊。青年教師“1122”團隊,從人員結構上來看,有企業技術專家參與,且人員年齡結構合理,非常有利于開展項目研究;從開展課題類型上來看,可在企業技術專家的指導下和校內教學名師一起開展縱向課題研究,也可在校內教學名師的指導下和企業技術專家一起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因此,建議高職院校應支持和鼓勵青年教師“1122”團隊參與項目的研究,以促使青年教師在項目實踐中不斷成長和進步。
3.組織活動,培養教師的團隊精神。團隊精神的培養是團隊建設的核心,其對于事業的成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團隊成員參與制訂團隊計劃、團隊目標,可以實現個人發展規劃和團隊目標計劃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利益共同體。在教師發展團隊中應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組織經常性的座談會,讓教師主動參與團隊建設,提出自己的看法、觀點和建議。因此,教師發展團隊應經常組織各類增強凝聚力的活動,如素質拓展活動、企業實踐鍛煉活動、知識競賽、技能競賽等,團隊成員間也要相互關心,尤其要對新教師給予特別的指導和照顧。
4.強化競爭,重視教師團隊考核評價。一個團隊組織要想保持持久的動力與活力,就必須引入競爭機制。高職院校應建立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運用考核來激勵教師發展團隊成長。考核結束后,要注重考核結果的應用和反饋,讓各團隊及時了解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并通過組織多樣化的競賽和比賽活動,在團隊之間形成“比、學、趕、幫、超”的積極氛圍。在團隊內部也要建立公平合理的考評體系,保證分配的公平,在團隊建立的起始階段更要注意合理地利用獎勵和懲罰手段,要多獎勵、少懲罰,并采取人性化的處罰方式。
5.設立基金,大力支持教師團隊發展。團隊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高職院校應為教師團隊的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以保證團隊的正常運行。因此,建議高職院校要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教師團隊發展,并制定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嚴格執行各項建設、儀器采購的公開招標制度。高職院校應按照專賬專戶、專款專用的原則,實施集中管理,還要委托第三方機構定期對項目實施和財政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評估,以保證資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注釋]
①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2012〕41號)[Z].2012-08-20.
②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年)的意見(教師〔2016〕10號)[Z].2016-10-28.
[參考文獻]
[1]朱正平.基于團隊合作的教師專業發展[J].職業技術教育,2009(7).
[2]陳雅玲.教師團隊合作學習的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11(1).
[3]郝麗霞.“低頭族”的迷茫:人機關系Or人際關系[J].科學之友,2015(1).
[4]胡榮華,何麗娟.國內創業型高職院校建設研究綜述[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5(2).
[5]杜啟平,熊霞.高等職業教育實施現代學徒制的瓶頸與對策[J].高教探索,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