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是與人的全面發展需求關系最為緊密、最為直接的教育類型,也是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落實“診改”難度不小。職業教育對接精準扶貧,是每個貧困個體自我發展的需要,也是助力貧困地區、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的利器。只有厘清職業教育與精準扶貧之間的關系,加快職業教育與精準扶貧的對接,才能使扶貧工作走出困境。
[關鍵詞]職業教育 有效對接 精準扶貧
[作者簡介]劉勝勇(1963- ),男,江蘇徐州人,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江蘇 徐州 221116)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22-0039-04
現階段我國精準扶貧的對象主要是農村地區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人群。推動貧困地區教育強民、技能富民、就業安民,是扶貧開發的根本大計。我國多數特困地區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返貧率高,這可以歸因于自然環境、歷史遺留等因素,但教育觀念落后、教育水平低下、教育資源匱乏、不重視青少年教育問題等也是導致貧困的關鍵因素。為了滿足國家的經濟轉型需求,使勞動者在個人職業能力上提高自己,發揮自身能夠為國家帶來的人力資源優勢,以及為了適應社會上某些崗位的人才要求,國家設立了一定的機構對正處于教育適齡階段的人員進行職業教育培訓,以此提升我國精準扶貧的政策實效性。
一、精準扶貧概述
精準扶貧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促進小康社會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下鄉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并對精準扶貧的相關決策做了細致入微的工作布局和規劃,結合當地實際發布了一系列有助于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措施,建立起完善的扶貧工作機制。精準扶貧重在“精準”二字,要求扶貧工作的開展必須定點定位,掌握好每一個環節的節奏,制定正確的精準幫扶措施和管理手段,將社會各類資源精確對接到扶貧工作上,幫助人們實現脫貧致富。因此,精準扶貧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目標明確,管理準確。扶貧工作要對接精確,包括精確識別、幫扶、考核和管理。二是扶貧措施要具有針對性,懂得按類別管理,針對不同情況的貧困現象采取不同的手段。三是扶貧不能僅僅從物質上給予幫助,精神扶貧才是重點戰略目標。扶貧首先要扶志,扶志首先要育人,通過教育讓貧困人口擺脫貧困,重拾信心和勇氣。
從整體發展水平上來看,很多處于貧困地區的人群對新科技、新知識和新思想的接受能力較差,社會各個方面都落后于社會發展的平均水平,很難跟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整體步伐;從生產生活上來看,由于貧困地區的人群學歷普遍低下,缺乏對應的生產生活技能,造成生存面臨困境,更為嚴重的是一部分貧困人口身處貧困,卻沒有想要擺脫貧困的思想覺悟,一味地依賴國家補貼扶持來維持生活,存在較為嚴重的思想和技能懶惰性;從就業方面來說,貧困地區由于沒有較高水平的教育支撐,人們對擇業也沒有太高的要求,因此很難帶動整個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總之,在貧困地區,思想觀念的落后、就業擇業的觀念不明確以及生產生活技能的欠缺等現象普遍存在。要想改變這些情況,就應該在貧困地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二、職業教育和精準扶貧兩者之間的關系
(一)職業教育和精準扶貧在理念上具有吻合性
職業教育總體來說屬于辦學層次相對較低、學生易學習的實用型學歷教育模式,符合我國當下精準扶貧的基本特征。從理論上來說,職業教育完全可以服務于我國的精準扶貧工作。目前,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大部分還只停留在理論指導上,客觀上傾向于基礎教育扶貧,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具體措施與政策都相對比較少,能夠將職業教育和精準扶貧政策一起認真貫徹的實際行動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應該明確職業教育的戰略目標和精準扶貧的指導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起探究精準扶貧的正確幫扶道路,有針對性地開展適齡勞動人群的職業教育培養,在短時間內讓貧困人口能夠掌握一技之長,維持生存,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然后再向小康社會邁進。
(二)職業教育能夠有效服務于精準扶貧
我國要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改善貧困問題,激發貧困地區的經濟活力,而優化職業教育能夠實現對貧困人口進行智力扶貧。精準扶貧的重點在農村。精準扶貧政策的提出為我國農村地區的重塑打好了指導基礎,是對扶貧政策改診的一大舉措。以往的只在物質層面進行幫扶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的,“造血式”的人才培養才是精準扶貧的最佳路徑選擇之一。另外,精準貧困不再是簡單解決人們的生活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我國社會發展問題,主要包括經濟增長、生態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很多產業向西部欠發達地區轉移,但很多工人還不能達到崗位要求。通過職業教育對他們進行非學歷的技能培訓,可以將更多的人才資源培養出來,為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扎實的人力和智力支撐,這也是實現精準扶貧的現實需求。
(三)職業教育服務精準扶貧促使貧困地區產業結構轉型
當前,我國產業呈多方面發展,傳統粗放式的產業結構已然帶動不了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因此,只有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貧困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通過職業教育實現精準扶貧,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重置,提升貧困地區人口的科技素養,實現產業的升級換代。而且國家要想改善貧困地區的貧困狀況,還要改變農村勞動力人口滯留問題,促進適應農村地區的產業的發展,提升貧困地區的區域發展能力和在國家經濟市場中的地位。可以說,產業升級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通過職業教育,努力提高貧困地區貧困人群的職業技術能力,重整貧困地區的人力資源結構,能夠為產業資源配置重新進行劃分,提升農村地區的技術產業競爭能力。
(四)職業教育服務精準扶貧促進貧困人口的精神提升
以往的貧困扶貧措施一般都是通過政府財政撥款來改善貧困地區的困難問題。扶貧資金的確能夠給家庭困難的人群帶去一定的物質幫助,但是這種扶貧措施只能暫時緩解貧困人口的生活,沒有從思想上和精神上讓他們認識到脫貧最主要還得靠自己。只有人們從精神上擺脫貧困,精準扶貧才是真正做到位。因為精準扶貧側重的是給予貧困人口精神上的信仰和支持,是一種造血式和輸血式的扶貧措施。貧困地區的人們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掌握一些社會崗位所需要的技能,不僅有助于促進當地就業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促進精準扶貧機制的良性發展。久而久之,貧困地區的人群眼光不再狹隘,他們擁有和發達地區人群一樣的見識、一樣的技能、一樣的思想風貌,這是做好扶貧工作強大的精神動力。
三、職業教育有效對接精準扶貧的路徑
(一)搭建職業教育多樣化平臺
為開發貧困地區的勞動者資源,首先要讓他們掌握科學技術知識以及謀生手段,而這些知識的來源依靠多種多樣的服務教育平臺。政府應該統一協調,充分利用貧困地區的現有教育資源和積極引入其他地區的先進教育資源。
在政府、家庭以及個人的共同努力下,發揮職業教育的區域優勢,整合資源,搭建職業教育共享平臺,完成我國的扶貧工作。因為扶貧工作的第一個主要任務就是高職院校按照政府的政策指引多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從而具備高超的教育教學能力,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只有通過合作,才能有效地建立起跨專業、跨行業、跨區域、多層次以及非營利性的職業教育聯合體,然后及時成立一些職業教育與精準扶貧相對接的組織機構或者平臺,便于實現職業教育與精準扶貧的完美結合。另外,學校應與政府或者企事業單位簽訂一定的合作合同,共同管理職業教育的發展,積極推進職業教育的銜接機制。通過以上措施,為貧困地區的人才培養提供技術支持和智力服務。
(二)建立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機制
1.改革招生制度,增加貧困家庭孩子進入職業院校學習的機會,實現“精準招生”。合理確定高中階段普職教育比例,保持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實行中職學校注冊上學制度,擴大對往屆初高中畢業生、大齡社會青年的招生力度。各中職學校要深入貧困家庭,對初高中畢業生、大齡社會青年進行調查摸底,弄清他們的學業基礎、家庭經濟狀況、個人特長愛好,推薦他們接受職業教育。逐步打通職業教育有機銜接的上升通道,加大職業教育單獨招生和注冊入學的比例,對貧困家庭子女單獨劃線、單獨錄取;轉型發展試點本科高校招收農村考生的專項計劃,主要向貧困縣傾斜。創造條件,支持貧困地區學生到東部發達地區接受職業教育,支持貧困縣初中畢業生到大中城市示范性中職學校就讀。通過這些舉措,使貧困地區每個適齡青少年都能學會一項實用技能,每個勞動者都有機會接受職業培訓。
2.政府要以問題為導向,精準培訓機制設計,完善資助政策體系。政府要當好教育扶貧的供應者、協調者、談判者及教育質量的監督者,完善扶貧培訓激勵政策,創新扶貧培訓的體制、機制、模式,建立扶貧協調、協作、運行、管理機制和扶貧培訓長效機制,落實扶貧工作責任。政府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對接區域自然資源特色精準遴選和培育扶貧項目,用好國家關于扶貧開發的各級各類政策,整合資源打好“組合拳”,協同脫貧攻堅綜合發力。政府要建立健全扶貧培訓的激勵機制,積極引導職業學校參與扶貧工作,加強對扶貧培訓的管理、督導和考評。地方政府要加大扶貧培訓的機制建設,建立協作機制,激勵扶貧工作的推進。職業學校要根據扶貧工作的需求,積極主動地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豐富和完善扶貧培訓的教育資源,滿足扶貧培訓的需要。
(三)整合優化精準扶貧資源
1.精準培訓師資建設。加強扶貧教育及培訓的師資隊伍建設,建設一支由科研院所專家、行業專家、農村“土專家”、學校專業教師和鄉鎮農技員構成的專兼結合,精準對接農村扶貧常態、優化職業培訓扶貧供給的培訓師資隊伍,普及推廣農業技術;加強培訓師資的素養提升,以適應扶貧工作的需求。
2.整合培訓實訓資源。職業學校在深入研判扶貧需求的基礎上,對接扶貧項目,整合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農技站、農民經合組織、農業示范園區等實訓實操資源,形成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的扶貧培訓體系,精準服務扶貧開發。要實現強強聯合,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與企業之間、學校與政府之間進行合作,充分發揮合作帶來的優勢。把重點問題放在如何將職業教育灌輸到扶貧政策當中、如何讓貧困人口提升對自己的認識上去,并從中發現我國目前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將貧困地區的產業與教育課程緊密聯合起來,創造新的專業、新的崗位,從更高的角度去培養貧困人口中的職業技能技術人才。
(四)保證職業教育扶貧的精準實施
1.精準策略精準實施要堅持分類指導、因地施策。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與農民的貧困程度有一定關系,因此,必須將職業教育有效對接精準扶貧。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的精神為引領,優化教育扶貧制度設計,針對實際進行分類指導,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抓實留守農民農技培訓。尤其要切實做好青少年技術技能培訓。對家庭貧困的青少年給予大力扶持,并且做一個青少年的工作意愿調查,對接有外出就業愿望的農村青壯年扶貧對象的實際,開展雨露計劃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技能提升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就業扶貧”工程,以提高貧困人群的創業就業能力。
2.對接產業需求,精準培養人才。始終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方向,專業建設跟著產業結構調整“走”,人才培養圍繞企業人才需求“轉”,著力深化“五個對接”,調整專業設置,更新課程內容,強化工學結合,加強實習實訓環節,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培養符合產業標準的人才。進行農業科技教育和培訓,改造傳統的農業模式,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另外,要結合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對貧困留守農民分類別、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技扶貧培訓,使他們依靠農業科技發展產業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3.精確扶貧對象,優化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實現精準人才培養。在實施精準扶貧時,要精準對接到正確的貧困人群,探索和創新切合地方實際、符合貧困人群意愿的扶貧培訓舉措,優化扶貧培訓路徑;以農技普及與推廣為抓手,多層次、多形式、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及培訓,滿足扶貧培訓的需要,激發貧困戶的脫貧內驅力,培育貧困戶的自主發展能力,完善經濟脫貧機能;精準培訓模式,創新產教結合,創造屬于農村地區獨特的職業教育培訓機制,實施送教下鄉、一體化教學、彈性學制、靈活教學、培訓就業一體化等教學策略。
四、總結
“教育扶貧”可以改變貧困地區人口的命運,讓他們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這也是我國最快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只有狠狠抓住“精準”這個牛鼻子,將職業教育與精準扶貧進行有效對接,圍繞產業精準布局,針對產業發展、經濟走向去擴充職業教育內容,對每一個貧困地區的優質資源進行精準培養,瞅準市場走向,不斷地更新職業教育的技術教育方向,才能讓貧困地區的人們跟上時代腳步,永遠站在生產和管理的第一線,成為我國的新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崔長青,劉宏.支持職業教育,實施精準扶貧[J].張家界日報,2015(11).
[2]朱愛國,李寧.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策略探究[J].職教論壇,2016(1).
[3]何艷冰.精準扶貧要求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新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7(3).
[4]何丕潔.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問題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