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經濟下,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創新人才,已成為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創新學分應運而生。設立創新學分,能夠有效規范學生的課外創新活動,促進應用型院校學分制改革,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當前,應用型院校創新學分體系建設尚存在一些問題,如內容缺乏層次性、管理體系尚需完善、保障機制仍不健全等。為解決以上問題,應用型院校管理者必須重視完善創新學分的內容體系、管理體系、保障體系。
[關鍵詞]應用型院校 創新學分體系建設 內容體系 管理體系 保障體系
[作者簡介]吳娟(1981- ),女,四川成都人,成都文理學院,講師,碩士。(四川 成都 6104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成都文理學院科研項目“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WL201606)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22-0051-05
創新學分指學生在校期間,因憑借個人特長取得超出本專業教學計劃要求的創新性成果而獲得的學分,其內容主要包括科研創新成果、公開發表的論文、發明制作、調研報告、各類等級證書等。創新學分的提出,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由彈性指標變為硬性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跨越。因此,應用型院校必須重視創新學分體系建設,通過完善院校建設,為創新學分體系的實施提供保障,切實發揮創新學分在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一、應用型院校設立創新學分的必要性
1.創新學分的設立有利于規范大學生的課外創新活動。在應用型院校教育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依賴于課內與課外兩種途徑。課堂教育主要培養學生的基本創新應用能力,這無法滿足創新活動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因此,開展課外活動,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現階段,應用型院校為滿足學生發展需求,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但由于缺乏明確的規范與引導,課外活動的開展存在一些問題。其一,大部分課外創新活動只針對理工科學生,文科學生很少有參與創新活動的機會;其二,課外創新活動缺乏層次性,無法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創新學分對學生的課外創新活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能夠有效規范學生的課外創新活動,為課外創新活動的有序、長期開展提供了保障。
2.創新學分的設立有利于推進應用型院校學分制改革。所謂學分制,指立足于課程結構,利用學分對學生的學業情況進行評定。推行學分制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長期以來,很多應用型院校積極進行學分制改革,通過壓縮學分等方式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創新學分的設立是學分制改革的一種創新。不同于簡單的學業計分,創新學分是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綜合評定。創新學分強調能力本位,有利于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分制改革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創新學分的設立有利于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近年來,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知識、科學的更新換代速度也日益加快,這對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于應用型院校而言,轉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重視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轉變學生的思維方式,是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關鍵。
創新是社會持續發展的動力,也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設立創新學分,使學生接觸專業內的前沿知識,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要求。
4.創新學分的設立有助于實現對大學生的有效激勵與評價。創新學分形成制度后,能夠使每一個學生將實踐創新視為必須完成的基本任務和畢業的基本要求,這對于大學生參與實踐創新能夠形成有效的監督。再者,創新學分同樣也是獲得獎勵的前提條件。高校如果將創新學分與評優評先或者保研掛鉤,則勢必極大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
創新學分的設立有效解決了當前大學生評價體系單一的現狀,有助于多元化評價體系的建立。創新學分不僅要求對學生的創新成果進行評價,同時也要求對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進行考核,因此有效實現了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的緊密融合。此外,教師也可依據學分的完成與反饋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思路與手段,從而確保因材施教。
二、應用型院校創新學分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內容設定未分層次,學分評定標準不一。首先,內容設定缺乏層次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傳統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目標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同時,通過對應用型院校的調查發現,大部分院校招收的學生質量參差不齊,創新能力明顯不足。而各院校創新學分項目的設定并未實現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內容層次性明顯缺失,這影響著創新學分體系的實效性。
其次,創新學分評定標準不一。一方面,對創新學分與學習課時要求不一,各院校未設置統一標準。例如,有的院校規定學生必須修滿2個創新學分,而有的院校規定創新學分最低達到4個。同時,對于是否可以使用其他學分代替創新學分,各院校的要求也不統一,這影響著創新學分評定的科學性。另一方面,各院校對創新學分的賦分標準存在差異。例如,有的院校規定可一次性給予學生最高12個創新學分,而有的院校提出每位學生一次最多獲得2個創新學分。這使得學生很難進行跨校選課,院校間的資源共享也很難實現。
2.管理體系尚待完善,實踐與理論相脫節。第一,當前應用型院校創新學分管理尚不完善。首先,在制訂教學計劃時,相關人員未充分考慮學生創新發展的需求,使得教學計劃較為單一。其次,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尚待提高。大多數教師尚未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過于注重理論教學,忽視了實踐創新的價值。再次,過于注重創新學分的成果,僅僅以創新成果評判創新能力的高低。同時,部分院校僅通過書面形式對創新成果進行考察,使得部分學生能夠借助其他手段蒙混過關,這有違創新學分設立的初衷。最后,未能建立專門的創新活動指導部門,使得學生的創新活動缺乏有效指導。
第二,構建創新學分體系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創新研究,創造更多的創新成果。但目前來看,部分應用型院校的創新學分體系過于強調學生的實踐,忽視了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的學習,導致學生的創新實踐缺乏理論依據,很多學生往往只知如何做而不知為何這樣做,這影響了學生創新實踐的長期性、有效性,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3.創新環境缺乏保障,資源供給相對短缺。第一,課程設置亟須完善。首先,部分應用型院校在設置課程時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的思想,使得專業口徑較窄,缺乏適應性,學生也不具有自主選擇課程的權利。其次,選修課數量較少,不利于創新學分制的推廣。一方面,在部分應用型院校,學生可以選擇的選修課較少,且無法進行跨專業、跨學科選課;另一方面,很多學生都承擔著較大的學習專業必修課的壓力,沒有精力學習選修課內容,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第二,教學方式及教學管理有待改進。首先,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大部分教師都采用“講課+考試”的方式,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被動接受,這阻礙著學生學習自主性的發揮。其次,教學管理尚待完善。部分應用型院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學生評價體系、教育質量監管體系,這使得創新學分體系的推廣較為困難。
第三,教學資源亟待豐富。首先,很多應用型院校雖然為學生提供了創新活動所需的設備、實驗室,但是,大部分實驗室都以專業或課程進行劃分,功能劃分過細,使得資源無法得到有效共享,資源利用率較低。其次,很多院校為加快發展,盲目開設熱門專業,大量擴招學生,使得辦學經費不足,創新實踐教學場地日趨緊張。最后,校外實踐基地的建立面臨著較大的困境,學生無法親身參與真正的實習,創新能力也很難得到提高。
三、應用型院校創新學分體系建設路徑
為解決應用型院校創新學分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應完善創新學分的內容體系、管理體系、保障體系。
1.創新學分的內容體系。第一,實現創新項目的分層設立。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存在層次區分的,因此,創新學分體系的內容也應分層設立。具體而言,一方面,應用型院校管理者應充分考慮大部分學生的創新水平,設立與大部分學生能力相匹配的創新活動,激勵學生不斷進行創新,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另一方面,應用型院校管理者應重視培養頂尖創新人才,為優秀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創新活動的機會。例如,某院校規定,對于獲得國家創新專利的學生,學校可一次性給予最高8分的創新學分,而大部分學生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獲得最低2分的創新學分。這一規定綜合考慮了絕大多數學生的能力,堅持了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的基本原則,有利于完善創新學分的內容體系。
第二,實現創新學分評定標準的統一。應用型院校管理者應調整學分評定體系,制定創新學分評定細則,明確最低創新學分要求,統一學分評定標準。首先,在制定評定標準的過程中,應用型院校管理者應重視將創新內容納入教學計劃,使創新學分成為對學生的硬性要求,加強對學分分配及教學時數的調整。其次,應用型院校管理者應制定明確的創新學分細則,統一規定創新學分賦分標準。綜合衡量各院校現行創新學分賦分標準,并根據社會發展需求,筆者認為創新學分細則應包括以下內容:對于公開發表的作品,應根據期刊的級別統一賦分;對于發明專利,應根據發明人的現有順序給分;對于教學、科研成果,應根據獎勵級別統一賦分;對于各類競賽獎勵,應根據獎勵等級給分;對于集體創新項目獲獎的,應根據不同參與人的貢獻依次賦分;對于社會實踐成果,應由評定小組判斷成果的價值高低和總結報告的質量高低給分;對于重復獲得同一獎項的,原則上只統計最高分;學生根據要求取得的創新學分可以沖抵課程學分,即學生可以少修適當數量的其他課程學分,但不可超出一定的標準,超出部分不予沖抵,但予以記錄。此外,應用型院校管理者還應根據時代變化及創新活動的實際價值,合理調整創新學分評定標準,保證評定標準的科學、有效。
第三,實現創新學分內容的多元化設計。首先,重視學生科研成果及轉化。科研成果是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應成為創新學分的重要內容。應用型院校管理者應鼓勵學生開展科研活動,并著力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其次,學生的各類創新活動成果,也體現著學生的創新能力,應納入創新學分內容體系。一方面,應用型院校管理者應積極開設各類競賽,如學科競賽、特長競賽等,對于在競賽中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創新學分;另一方面,應用型院校管理者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社團活動,引導學生自發成立各類積極向上的社團組織,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還應開設一定的創業教育,并設立專門的創業創新學分,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創業。最后,積極開展適合于文科學生的創新活動。目前來看,與理工科學生相比,文科學生獲取創新學分的途徑明顯較少。應用型院校管理者應加強對文科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引導文科學生將專業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積極進行社會調研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此外,還應加強對文科學生的創業教育,在文科專業內實施創業計劃訓練,提高文科學生創新創業的比例。
2.創新學分的管理體系。第一,制訂靈活的教學計劃。首先,建設創新學分體系,要求相關人員立足于“厚基礎、寬口徑、求創新”的著力點,制訂完善的教學計劃。在保證學生專業特色及學習效果的前提下,給予學生更多選擇課程的空間,使得學生能夠發揮個人專長,在各領域開展創新活動。其次,學生應根據院校提出的教學計劃,并結合自身特點,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使自己具備良好的知識體系,為進行創新活動奠定基礎。再次,應用型院校管理者應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逐步打破課程間的壁壘,構建開放式、彈性式的課程模式。最后,應用型院校管理者應科學對待創新學分與其他課程學分的關系,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調整學分內部結構,轉變學分的單一計量功能。
第二,設立創新活動指導委員會。創新活動指導委員會由應用型院校管理部門、教務處、校團委、學生處等共同參與組成,可由管理部門領導擔任委員會主席,其他成員為委員會委員。在職責方面,該委員會既應為學生創新活動提供指導,也應給予學生一定的經費、政策支持,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創新。具體而言,可由教務處制訂創新實踐活動計劃,并將計劃傳達給各學院,學生處等積極協助各學院完成創新計劃。同時,各學院也應成立專門的創新活動領導小組,根據本學院特點制定創新活動實施細則,并在由教務處審核通過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根據細則開展創新活動。學生完成創新實踐活動后,應及時填寫創新學分申請表,交由指導委員會審核評定。評定通過后,學生可獲得相應的創新學分。
第三,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構建完善的導師制。首先,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為實現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應用型院校應擁有一支學術素養高、創新意識強、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應用型院校在引進教師時,不應僅關注教師數量,也應重視教師質量,不斷引進創造力較強的青年教師,如科研創新理論課教師、課外創新活動指導教師、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等。其次,應用型院校管理者應構建合理的配套制度,為科研創新活動提供指導。可以推行導師制,每位導師負責培養一定數量的學生。導師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引導學生在獲得創新學分的同時切實提高創新能力。在科研項目方面,導師應承擔一定的職責:一是導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在項目立項、計劃、進行各方面給予學生有效指導,并及時協助學生解決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難;二是導師應及時監督項目進度,并指導學生進行項目檢查及結題答辯工作;三是導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創造的空間,使學生自主運用所學知識開展科研活動。
3.創新學分的保障體系。第一,營造優良的創新環境。有利于創新的校園環境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因此,應用型院校應重視加大創新活動宣傳力度,使師生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在校園內形成敢創新、愛創新的良好環境。首先,應用型院校應制訂完善的創新計劃,如創新創業技計劃等,并制定保障創新計劃實施的相關措施。其次,不斷宣傳創新學分的重要性。可以在校園內設立專門的創新活動宣傳欄,創辦創新學分宣傳報,開通以創新學分為主題的微信公眾號等,使全校師生了解創新學分的獲取方法、步驟,了解創新人才的優秀事跡,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最后,引導教師積極對學生的創新活動進行指導,增強教師的責任感。
第二,不斷拓展資金來源渠道,構建完善的社會支持系統。首先,應用型院校應完善自身建設,為學生開展創新活動提供保障。一方面,堅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加大對各類教育資源的開發力度;另一方面,設立專門的創新基金,為學生提供資金支持。其次,應用型院校應不斷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吸引社會各界對學生創新活動的關注與支持。應用型院校應充分發揮自身教育優勢,加強與社會的聯系,積極進行多渠道融資,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保障。
第三,完善創新平臺,實現創新學分來源的多元化,為學生獲取創新學分提供平臺保障。首先,應用型院校應積極開展各層次競賽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競賽,獲取創新學分。其次,應用型院校應著力構建創新活動興趣小組,開展校園創新文化活動,同時,為每個小組配備專業的教師,以保障學生創新活動的有序進行。最后,應用型院校應著力構建完善的科研實驗室、創新活動基地。一方面,實行實驗室開放制度,提高現有的實驗室、實驗設備資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重視與企業的合作,充分利用各類社會資源,使學生參與到企業的技術創新中。
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應用型院校不斷發展的必然要求。創新學分體系的提出,既適應了教育創新發展的需求,也滿足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需求。當前,應用型院校創新學分體系建設尚處于探索階段。轉變教育觀念,堅持因材施教,不斷完善創新學分的內容體系、管理體系、保障體系,加快創新學分體系構建,必將促進應用型院校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全面推進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葉飛帆.學分制實現模式與應用型人才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
[2]孫樹文.基于學分制教學管理有效性的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9).
[3]李鋒,張建斌.技術師范院校學分制教學管理的探索——以江蘇技術師范學院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2(1).
[4]別敦榮.論學分制的教育原理及實施的原則要求[J].中國高教研究,2013(3).
[5]李兵.高等職業院校實施學分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20).
[6]冉學農.基于學分制的高端技能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以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為例[J].職教論壇,2012(26).
[7]吳南中,吳易雄.職教體系學分銀行的建構理念與推進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3).
[8]方向,詹王鎮.安徽省高職院校學分銀行體系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
[9]徐冰.歐洲學分轉換系統對我國成人教育發展的借鑒和思考[J].職教論壇,2015(21).
[10]鄭瓊鴿.學分制改革視角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