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畫考風景,國畫考唐詩,擅長畫人像畫鳥的考生,傻眼了。”這是2017年2月8日的《錢江晚報》報道剛剛結束的中國美院校考的標題。“題目太活,又考哭一大片學生”,一個“又”字揭示了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亟待提高的問題。
美院校考題目以靈活聞名,面對那些“出乎意料”的考題,每年考生都會“哭倒”一片。考了幾年的“彩頭”(彩色頭像畫)突然變“風景”,不少考生當場就懵了。自行車、雨靴、不銹鋼水壺……那些讓考生淚奔的考題,和平時畫的石膏、水果相差太遠。一旦忽視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即使掌握了一些繪畫的套路,只要稍有變化,便會陷入尷尬。脫離了生活,如果再加上文化課功底欠缺,更是四面楚歌。比起西畫的風景和默寫,中國畫的考試內容顯得更有“文化”,一首唐代詩人劉長卿的詩,要求考生根據詩意進行主題創作,人物、景物、植物自擬,題材不限,并要求題跋抄錄全詩。此詩寫的是作者尋隱者不遇,卻得到別樣的情趣,表達了對隱士超塵雅潔的贊美。要用畫來整合一首詩的意境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除非有很深厚的古詩詞功底及繪畫構圖能力。也難怪有考生因為平時擅長花鳥,索性直接畫了一只鳥,顯然是離題萬里了。
中國美院的校考題目其實折射出這樣兩個理念。首先繪畫是為生活服務的,它的素材應該來自生活,是靈動的,鮮活的;其次,作為一個高素質的藝考生,應該以深厚的文化功底為支撐,“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化、審美、思維、創造,這些都是一個美院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
面對中國畫的考題,也有人這么調侃,難不成出題的美院老師這幾天也在看全國熱門的中國詩詞大會?其實,中國詩詞大會之所以熱門,除了現場的氛圍,組織的有方,更重要的還是命題本身特別講究,在貫徹“熟悉中陌生”的親民路線中,追求形式的多變,題材的豐富,設題的層遞等。外加董卿聲情并茂的主持,嘉賓爐火純青的點評,一個個典故、一串串人物,陡然讓靜默的詩詞變得如此鮮活而有內涵。根據提示猜詩句,完善上下句,根據詩句填詞,依據詩句判斷詞義,甚至根據畫面說詩句。這里融合了數學的排列、知識的識記、漢字的書寫、文化的浸潤、意境的審美,它完全打通了學科的界限,而命題及點評的專家均是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學科的教授與學者,他們本身就是一部部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全員的參與、設題的經典、點評的到位、主持的優雅、選手的多才,再加上中國詩詞本身的博大精深,中國詩詞大會不火才怪。
中國美院校考以及熱門的中國詩詞大會,不正是當前喊得熱火朝天的核心素養的有效實踐嗎?同樣,作為語文學科,我們可以與歷史、政治甚至數學等進行跨學科教學,可以圍繞同一個主題或者概念,運用不同的學科來進行詮釋,從而讓學生在大腦里面進行很好的知識整合。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最大的好處是讓學生知道每一個學科都是有聯系的,也可以提升學生的興趣,在不同學科的融合中,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
(作者為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教學研究室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