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常州市張五芳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研修的半年中,我充分地意識到,寫作文是通過觀察、感知、體會、思考、領悟等有效手段,對課堂、生活、社會,乃至世界、自我進行直接或間接的了解和認識,其實就是學生逐步完成一系列體驗的過程。體驗是寫作的基礎,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真情體驗,積極引導學生自主表述內心發展的需求,表述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真切體驗和獨特感受。那么,在初中作文教學中該如何實施體驗式的教與學,讓學生輕松快樂地作文呢?
一、激活學生的體驗庫存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的源頭活水就是學生的生活,可是,日常生活中,學生很難做到事事有意識、事事有體驗,許多可以寫入作文的素材也在無形之中流失。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在與客觀環境的交往中,存在一種無意識的心理體驗活動,是主體對客體的不自覺認識,是潛意識層面的一種非理智的無特定思維目標的心理活動。面對這樣一種無意識的體驗狀態或已形成潛意識記憶的體驗經歷,教師可做有意識的指引,去挖掘、激活學生記憶庫存中有過點滴印痕的體驗記憶,指導學生將其合理加工,即可有效地轉化為作文素材。
記得有一次學校開展了感恩父母的主題班會活動,并要求每個學生寫一封感恩父母的信。學生們十個中有八個寫“我”生病了,夜里發高燒,媽媽冒雨背“我”上醫院,后來“我”的病好了,媽媽卻累倒了……我便借此機會開設了一堂寫人記事的作文課,課上播放了小羊跪乳、烏鴉反哺等動物感恩的視頻,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聯想,引領他們用心去發現自己與父母朝夕相處之中,不經意間刻印在心靈深處的感人事件與細小環節,以此為重點題材,細致刻畫。再一次的作文有了很大改觀,作文材料明顯豐富了,如學生金雪抓住父親周五為她曬被子,等她周末回家的細節來展示父親對自己深沉的愛。后來,我們班的多篇作文被選為家校聯誼會上的學生發言稿。
二、豐盈學生的情緒記憶
教師喚醒了學生的體驗庫存,把寫作的活水引了進來,這只是體驗式作文教學的第一步。如果止步不前,那么素材只會是素材,不可能成為學生習作的內容,所以教師還必須給激活的體驗庫存加些催化劑,使之活化為具有靈動生命特質的寫作內容,這個催化劑就是學生的情緒記憶。
情緒記憶是以體驗過的某些情緒和情感為內容來記憶。人在活動中產生過的愉快、歡樂、悲傷、痛苦等情緒都會在腦中留下印象,并在一定的條件下回憶起來。情緒記憶的映象比其他記憶的映象保持的時間更持久,它可以成為激起或制止行為的力量,也是出現某種心境的原因。
我的一個學生在寫《亮麗的風景線》這篇命題作文時,選取學校春游登山的素材。因身材肥胖,登山過程對他來說是種折磨,所以,他潛意識地略寫了這個過程,詳寫了登頂后的美麗自然風光。很顯然,這樣的作文立意不高。在指導他重寫時,我問他:“登頂了,你興奮嗎?”他說:“很激動。”我又問:“為什么激動?”他說:“我和別的同學一樣做到了。”我說:“在我眼里,你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啊!”我接著又問:“你是如何做到的呢?”他說:“有同學的幫助、好友的攙扶、老師的鼓勵……”我說:“說得真好,這些不也是亮麗的風景線嗎?這些才是應該詳寫的!”指導過后,他再一琢磨,最后的作文有了這樣的結尾:“我雖小胖了些,但卻成了那天我們班最亮麗的風景線,因為我的不放棄、我的堅持、我的自強不息。然而,我的亮麗,絕不是我一個人的努力結果,還有我心中最美的那一道道‘風景’的成全。”
作文不能只停留在記錄或描寫生活,更應表達個人對生活、人生的個性化情感與感悟。但并不是所有的情緒記憶都是積極的、有意義的,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有選擇地揀取、加工、提升材料,將那些美好的、有意義的、感人的事件或形象展現出來。
三、創設多維的體驗平臺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要解放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清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社會中的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在作文教學中,我設計的體驗大致可分為三類:課堂體驗、生活感悟、綜合實踐。我經常鼓勵學生走出家門和校園,在具體實踐中親歷體驗、涵養性情、積累素材。如以“一日生活流水賬”和“一周感動小事記”等多種形式,促使學生去留心生活、觀察點滴、積極體驗并感悟。我還多次組織各類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如“月亮文化”“流行語言的張力運用”等,并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老師合作,指導學生將活動體驗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文字。一篇篇佳作如雨后春筍般涌出,刊登在了《常州教育報》上。
在一系列的體驗活動中,我對學生進行素材提煉、加工、運用的訓練,日積月累,學生的能力、情感、思想水平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推動高效的閱讀體驗
體驗水平的高低決定創作源泉的榮枯。初中生的生活圈子和生活經歷是十分有限的,他們對現實人生的體驗和認識同樣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學生的習作往往描物枯燥、敘事平直、議論膚淺、抒情生硬。靈動的筆觸源于豐富的心靈,而閱讀是營造豐富心靈最有效的工具。閱讀具有豐富學生體驗庫存和豐盈學生情緒記憶的雙重功效。高效的閱讀體驗就像自然界中的水,是可再生的資源,可以循環使用,而且常用常新。
在寫作訓練中,我時常將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帶讀。我充分利用語文教材的讀寫功能,在閱讀教學中將部分教學目標指向寫作,著力運用體驗手段,促使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自我對話,從而把學生的閱讀生命引到課外、引向生活。學生讀得越多,體驗得越深,文本中的一詞一句便都會在他們的心底掀起漣漪,他們會被深深地牽引、感動、浸潤、升華。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我手寫我心”,以有溫度的文字記錄自己在閱讀中的生命狀態。有學生在作文《我的語文》中這樣寫道:“李清照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讓我了解到她凄涼的情緒;納蘭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見’讓我體悟到他幽蘭般的情懷;柳三變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讓我感受到他細膩的情感……”這樣的自主表達并非源于眼觀或耳聞,而是來自閱讀。學生在閱讀中浮想聯翩、物我兩忘,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提升自身境界,再外化為文字。
綜上所述,體驗式作文教學的實施過程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成長過程。如果我們語文教師能把體驗性式作文教學進行到底,那么,學生寫作與生活的隔膜就會慢慢消失,生活的清泉也會源源不斷澆灌作文的田地,滋潤這片田地產出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