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為了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初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教師可充分利用反例教學,引導學生從反例求解,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關鍵詞 初中數學 反例 邏輯思維
數學問題中的反例,通常指一些雖然符合原命題條件,但不符合原命題結論的命題。反例與證明推動了數學學科的發展,反例具有的簡潔直觀、說服力強等特點,決定了其在數學教學中無法替代的作用。在數學課堂上,恰當運用反例,可引導學生從反面來思考問題,由此幫助學生提升邏輯思維能力與數學素養。
一、用反例深化知識理解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經常會產生一些較為抽象的理論知識,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假如只從正面來論述,初中生經常會覺得無法理解,或者出現模糊不清等現象,此時配合一些反例,就可達到良好的效果。在日常學習中,概念與公式屬于理論知識的基礎,學生很容易混淆。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就需要對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構建反例,從反面消除學生的模糊認識,由此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但引入反例時,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學習基礎,同時注意反例的合理性。
案例1 在引導學生學習“無理數與有理數”的概念時,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兩個無理數的和(差)必然是無理數么?”有些學生回答是,有些學生回答不是。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并舉出反例來說明,最終總結出一個反例:互為相反數的兩個無理數的和(差)為有理數。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可繼續提問:“兩個有理數的和(差)是否一定是有理數?兩個無理數的積是不是一定是無理數?”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無理數以及有理數的概念,同時還可幫助學生理清無理數與有理數間的關系。
案例2 在學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時,有很多學生對條件中的夾角理解不透徹,如果將夾角改為一邊的對角,兩個三角形是不是全等?為了幫助學生深入思考,教師可構造如下反例:
在△ABC中,點D是BC上的一點,已知AD=AC,在△ABD與△ABC中,AB=AB,AD=AC,∠ABD=∠ABC,滿足兩個三角形的兩邊與一邊的對角相等,但這兩個三角形并不是全等。通過這一反例,學生就可深入體會夾角的必要性,避免產生慣性錯誤。
二、用反例培養邏輯思維
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假如教師能夠恰當運用反例,就能順利突出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性。對于反例教學,關鍵要重視引入反例的合理性,初中生并未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思維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想要引入反例,就必須要考慮到反例的可行性。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反例的構建也非常關鍵,這需要將整個思維過程展示出來。反例與推理過程的結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縝密思維。構建反例的方法非常多,比如想象、推理等。
案例3 在講解判斷題“對于自然數,n2-3n+7都是質數”時,教師在課堂上可引導學生舉出反例,學生最容易聯想到的就是代入特殊的數值來演算,如從0開始代入演算,當學生演算到6時,就會發現n2-3n+7不是質數。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再次提出命題:“對于自然數,n2-n+11都為質數。”引導學生構建反例,但一般還未驗證到10,就會有學生認為結論正確,此時就會出現思維漏洞,不難發現,n=11時,這個命題不成立,n2-n+11不是質數。
在課堂上,引入反例,能夠使學生發現自身的錯誤,及時改正,同時還可補充數學知識,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對于教師來說,則可通過反例總結教學經驗,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由此提高教學效果。
三、構建反例,揭露錯誤
在數學教學中,構造反例在辨析錯解方面具有直觀、說服力強等特點,因此在列舉反例、揭露錯誤時就能夠使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
案例4 例如在講解“求關于x的方程x2-(k-2)x+(k2+3k+5)=0的兩個實根的平方和的最大值”時,假設原方程有兩實根x1,x2,由韋達定理可得:x12+x22=(x1+x2)2-2x1x2=(k-2)2 -2(k2+3k+5)=-(k+5)2 +19,當k=-5時,兩根平方和有最大值為19。乍一看,運算好像沒有錯誤,而且韋達定律運用得很正確。但實際上,這并沒有考慮到韋達定律運用的重要前提是方程有實數根。此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構建反例:當k=-5時,△=-11<0,原方程無根。
通過反例,證明原解法是不正確的,造成失誤的關鍵原因是忽略了兩根必須是實根的條件。正確的解法是Δ=[-(k-2)]2 -4(k2+3k+5) =-(k+4)(3k+4)≥0 ,解得-4≤k≤-時,原方程存在實根。由x12+x22=-(k+5)2+19 ,可知當k≤-4時,兩實根平方和有最大值18。通過這一反例,學生發現了解題錯誤之處,也加深了對韋達定理的認識。
四、用反例培養逆向思維
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假如學生總是采用固定的思維模式來思考問題,就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影響解題效率。當學生遇到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時,從正面角度思考問題,較難解決,但假如運用逆向思維的形式就能夠迎刃而解,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構造反例。
案例5 在數學課堂中,命題判斷證明是較為常見的一類題目,也是學生很容易出錯的題目。有時候學生會按照常規的思維邏輯來推理,解題的過程會更加復雜,很容易影響學生的判斷能力。例如“如果2x+y=0,則x=y=0”,從常規的思維邏輯入手,判斷這一命題為假命題,過程如下:當x=-1,y=2,滿足2x+y=2×(-1)+2=0,但x≠0,y≠0,因此這一命題是假命題。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列舉反例來推翻這一命題,此時僅需找到x≠0或y≠0的情況,且滿足2x+y=0的條件,如此便可證明命題是假命題。這一題目假如按照常規的邏輯思維來判斷,很難找到突破點,且證明的過程也非常復雜。但借助反例來判斷,從逆向思維角度來分析,就能夠輕松得出證明結果,如此便可提高解題效率。
綜上所述,在數學課堂上引入反例,可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以及基礎知識的理解,發現并糾正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性,引導學生從反面去思考問題,逐步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學習效果。
(作者為江蘇省高郵市甘垛鎮澄陽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