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細化朗讀指導,讀出意象的豐美。
2.借用助讀資料,讀出意蘊的醇厚。
二、教學方法:
誦讀、對話、合作。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詩歌選自詩集《白玉苦瓜》,引出《白玉苦瓜》詩句:“鐘整個大陸的愛在一只苦瓜!”由“苦瓜”引出詩歌意象,讀《鄉愁》。
2.讀出意象的豐美。
(1)讀詩歌,提煉出四個意象。詩歌變形與原詩比讀。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明確:結構美、韻律美。
(2)詩歌變形,讀出詩歌的時間悠遠,讀出歷史感,讀出傷痛。
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
而現在……
(3)再讀,注意“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等句,讀出詩歌的空間距離,讀出內心的沉重。提醒:穿插創作背景。
(4)讀好修飾語,說說“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中所包含的意思。
3.讀出畫面的豐富。
(1)四個小節,其實就是四幅畫,說說你喜歡的那個小節,展開想象,把你所看到、聽到的寫下來,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2)余光中所表達的鄉愁是深沉的,豐富的。想一想,我們曾經學過哪些鄉愁詩。
比讀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3)追問:余光中的《鄉愁》如果沒有第四小節,你覺得怎樣?
明確:意象表達情感。余光中的詩從個人情思升華為家國情懷;意蘊更加豐富,格調更為高遠。
4.讀出情感的豐厚。
(1)介紹時代背景,理解特定背景下詩人的情懷。
(2)補充余光中的詩《當我死時》,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深化主題,升華情感。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余光中《當我死時》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聞一多《七子之歌》
5.總結。
(作者為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現任教于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