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包括社會責任、科學精神、審美情趣等在內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校本課程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和魅力。因此,學校以核心素養體系為基,致力于學科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統籌和融通,更具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一、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體系的構建
1.“大國學教育”概念釋義。
近年來,“國學熱”對青少年的啟蒙修身、人格塑造、素質培養等的確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存在諸多不足,比如對國學教育概念的界定比較狹隘、內容大多為誦讀古典詩詞與經典名篇、重形式輕內容等。
季羨林先生認為,國學不是“漢學”“儒學”等狹隘的國學,而是集全中國56個民族文化財富于一身的“大國學”。鑒于此,我校提出“大國學教育”理念,這是對以宣揚儒學文化為主且以“經典詩詞和經典名篇誦讀”為主要形式的國學教育的超越,具有創新意義。
2.“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的目標與內容。
“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的目標是:通過課程建設,促使學生承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國學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機統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幫助學生培養健全人格,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提升綜合素質。
根據課程目標,我校構建了以文學、史學、科學、藝術、體育、軍事為基本類別,以“基礎性、體驗性、多樣性、合作性、可選擇性”為基本特點,以“必修、選修、自修”為基本學習方式的“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體系。(詳見下表)
二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
一是立足學校現有師資,以項目引領的方式進行課程開發;二是校外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同時,貫徹落實課程開發格式的規范性、課程內容的適切性、課程形式的多樣性、課程目標的指向性、課程實施的可選擇性等“五性”要求。
三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的實施
(一)編制課程實施手冊是“大國學教育”取得實效的前提條件。
課程實施手冊涵蓋課程目錄、課程安排、師生名單、教學日志、課程評價表等內容。同國家課程實施一樣,學生在什么地方參加哪位教師開設的校本課程學習,都能在手冊上找到。
(二)“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的實施路徑。
1.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
必修課程包括《沙上文學》《沙上民風民俗》等,且均有教材、有計劃、有課時、有教師、有評價。而由外聘教授或教師自主開發的講座類課程,則由學生自行選修。
2.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例如,我們在七年級開展“中華成語故事介紹”活動,在八年級開展“中華經典詩詞、段落誦讀與評析”活動,在九年級開展“‘五名(名著、名詩、名曲、名畫、名片)’作品概述與賞析”活動,以及歷史學科的“讓歷史告訴未來——發生在今天的重大事件概述”、音樂學科的“每周一唱——用現代曲調演唱中國古典詩詞”等,這些均已成為課堂教學中的固定環節。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大國學教育”內容,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保留了學科特性,對學科教學的實施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3.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
我們先后開展了“鳳凰優質水蜜桃背后的原因探究”“對梁豐高級中學校園網站的研究”“沙上水文與水利工程研究”“有趣的沙上童謠”等研究性學習活動,20人左右的學習小組必須自主完成人員招聘、職責分工、應急預案準備、成效評估等8個規定環節的任務。活動中,師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巧,開展網絡學習、知識探究,自創了很多草根式、接地氣的研究方式,并對課題進行了二次甚至三次開發,從而超越了一般性的興趣小組、社團活動效果。活動結束后,他們又通過辯論賽、小論文、PPT等途徑,分享獲得的成果。
4.與拓展性課程學習相結合。
“大國學教育”把豐富的社會資源納入拓展性課程學習范疇。近年來,我校先后開啟了“探尋中華悠久文化 感悟華夏燦爛文明——走進市博物館”“中國的名片 民族的智慧——走進市瓷器博物館”等“感悟、懷想之旅”;“在生活中學習美術 美術中感悟生活——走進蘇州迎春書畫展”“獨領明清風騷的蘇州——走進市美術館”等“觀摩學習之旅”;“走進北京交響樂團音樂會”“走進中國名家攝影作品展”等“藝術欣賞之旅”;“感悟科技魅力 放飛創新夢想——走進市科技館”“科技成就經典 創新改變生活——走進智能電力研究院”等“科學體驗之旅”;“我們的幸福就是付出愛”“保護生態環境 塑造潔美家園”等“志愿服務之旅”。(見圖1)
豐富的拓展性課程學習活動,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窗口,提升了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知水平與體驗水平,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5.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
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我校注意將校本課程與主題文化活動相結合、與“三大節”活動相結合、與志愿者活動相結合、與校園文化布置相結合,“孔子小學院”“老聃大講堂”“白鹿新書院”“苦禪小美院”“沈括新空間”“魯班創意坊”等富有國學韻味的功能室牌彰顯出別樣特色,亭臺樓閣、假山噴泉等也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
四、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實施評價
我校對“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施行“五維評價機制”,即主體的多元性、過程的開放性、指標的多樣性、形式的適切性、結果的激勵導向性。評價內容涵蓋了誠實守信、文明習慣、自學能力、創新意識、責任擔當、領導能力等14個方面,超越了單一的以分數作為衡量的標準。并且,自評、互評、小組評和“星數進階式”的評價方式,也使得學生在享受成功喜悅的同時,看到了繼續努力的方向。
五、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階段性成效
豐富、多元、多層級、可選擇性的課程學習平臺,走出了傳統學科教學知識性的狹隘,真正地把“育人”作為學科教學的第一要務。
首先,“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有機滲透,且教學手段多樣,說、找、辯、改、演等被廣泛運用,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性,使課堂變得更加豐滿、靈動、生態,教學效率明顯提高。校本課程學習后的800字感悟,幫助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提升了思辨能力、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并為他們的成長旅程打下了人文的烙印、歷史的烙印、科學的烙印、審美的烙印、健康的烙印、思辨的烙印。
其次,“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培養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進了他們綜合素養的提升,有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此外,“大國學教育”校本課程也引發了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提升了他們的課程意識,增強了他們的教科研能力。在此基礎上,我校的辦學內涵得到了進一步豐富,辦學水平有了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