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師板書課題、作者;上課鈴響,師生問好。)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宋學孟的一篇散文(師手指板書)。
(生齊讀課題——“柳葉兒”。)
師:假如我們把這里的“兒”字去掉,請大家再來讀一讀。
(生齊讀——“柳葉”。)
師:這兩者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
生:從“柳葉兒”這個標題中,可以看出作者和柳葉之間的關系非常親切,他們就像是好朋友一樣。
師:我們能不能從文中找到一些句子,直接看出作者和柳葉兒的關系非常親切呢?
生:“又是柳葉兒抽芽的季節了……慢慢品嘗一番那苦中略帶些澀的滋味兒。”
師:好,你請坐。找得很準確,讀得也很好。這一段文字是在“我”見到柳葉兒之后,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的對柳葉兒的一種親切之感。除了開頭的這一段文字以外,這篇文章中還有沒有這樣的文字呢?
生:“多虧了那些樹葉……它能夠讓你活下去。”
師:這是文章的結尾部分,表現了作者對柳葉兒的一種怎樣的情感呢?
生:對柳葉兒的愛和贊美。
師:除了贊美以外,還有怎樣的情感?
生:感激之情。
師:作者贊美柳葉兒、感激柳葉兒。這樣看來,文章開頭部分寫的是作者見到柳葉兒,文章結尾部分寫的是作者贊美柳葉兒。
(師板書:見、贊。)
師:同學們,大家一起來看一看文章的中間部分寫的是什么呢?
生:寫的是搶柳葉兒和吃柳葉兒。
(師板書:搶、吃。)
師:這樣看來,柳葉兒在這篇文中有怎樣的作用呢?
生:柳葉兒是線索。
師:作者感激柳葉兒,因為“柳葉兒救過我的命”,柳葉兒在怎樣的情形之下救過我的命呢?
生:那個時候沒東西吃,鬧饑荒,就在那個時候柳葉兒救過他的命。
師:大家一起來看一看這一段話。如果把這一段話改動一下,同學們看看有什么不同。
PPT:【原文】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樹皮吃光了,大家又搶柳葉兒……
【改文】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前一年的干地瓜秧、榆樹皮都吃光了,大家又搶柳葉兒……
生:這樣改動不行,原文中用了好多個“吃光了”,說明了那時候鬧饑荒;假如沒有這么多個“吃光了”,就顯得太單調了。
師:還有哪位同學也來說說看?
生:原文中這么多“吃光了”,突出了當時饑荒的嚴重,而改過之后就不能給人這樣的感受了。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我們從這三個“吃光了”可以看出,可以吃的東西都被吃光了,人們再也找不到什么吃食了。同學們,我們來想想看,這個時候的人們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啊?
生:焦慮、無奈、絕望。
師:老師還要教給大家一點,原文中運用的排比和反復的修辭手法,更加突出了人們當時的這種焦慮、無奈和絕望的心情。
師:下面我們來把原文的這一句話一起讀一讀,同學們要注意體會當時人們的心理。
(生齊讀。師出示圖片:挖野菜、剝榆樹皮。)
師:地里的野菜吃光了,榆樹皮吃光了,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中間少了一樣?
生:還有“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
師:有沒有同學知道干地瓜秧是什么啊?
(生搖頭。)
師:同學們大多是大豐人,老師用你們大豐的方言告訴大家,干地瓜秧就是曬干了的“飯芋藤”。
(學生們會心地笑。)
師:我們接著看圖片,大家又開始搶樹葉兒了。
(出示圖片:搶樹葉兒。)
師:樹葉兒吃光了,人們又開始吃一種泥土,叫作觀音土。這種泥土吃下去雖然可以緩解饑餓的感覺,但它不能被消化,也不能被排泄。我們來看看這個小孩子,因為吃了觀音土,他的肚子脹得特別大。
(出示圖片:觀音土,吃觀音土的小男孩。)
師:看過這些圖片,我們再來把這一部分的內容一起讀一讀,同學們要注意體會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生齊讀課文。)
師:我感覺到同學們的語氣明顯變得沉重了。同學們,我們剛才讀到文章中的“那一年我八歲”,這里的“那一年”指的是哪一年呢?
(板書:我八歲。)
師:告訴大家,作者宋學孟出生于1953年,同學們算算看。
生:那一年指的是1960年或者是1961年。
師:這是一段非常苦難的歲月。什么東西都吃光了,人們甚至連不怎么好吃的柳葉兒也開始搶了。下面請同學們瀏覽一下文中寫“我”和三叔搶柳葉兒的這部分內容,在閱讀的過程中標出給你感觸最深的文字,說說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學生瀏覽課文,獨立思考。)
師:我看到有些同學已經把自己的想法寫在了字里行間,下面請四個同學一小組,互相交流一下想法。
(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師:好,現在請幾位同學來展示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我對第11小節的一段話感觸比較深,“我說:‘一個大櫻桃,鮮紅鮮紅,全是肉做的。’”說明當時“我”很饞,正在鬧饑荒,想要吃到肉對“我”來說肯定是個奢望。
師:此時作者在哪里?
生:作者爬在高高的柳樹枝上。
師:作者爬在高高的柳樹枝上,看到一輪紅日正從東方升起,可是因為他腹中饑餓難忍,眼前的這輪紅日就已經不是紅日了。我們前面學過一篇文言文《幼時記趣》,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我們能不能用這里的情境仿寫一句話?
生:心之所向,則鮮紅鮮紅果然肉也。
(學生會心地笑。)
……
師:我有兩個問題想和同學們討論一下,今天在校園里走的時候,也想摘一片柳葉兒,我發現我隨手就可以摘到,可是文中寫要爬到很高的樹上才能摘到,這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低處的柳葉兒已經被大人們搶光了,低處已經沒有柳葉兒了,只能到高處去搶。
師:第二個問題,我們看到文中的“我”只有八歲,這一家人為什么讓一個只有八歲的小孩子爬那么高的樹去搶柳葉兒呢?
生:因為“我”從小就喜歡上樹爬高來逞能。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文章的第8小節“我的淘氣……鞋飛出去……”
師:哦,還有同學要接著讀,好吧,你來讀。
生:“猴一樣……心里卻是美滋滋的。”
師:你為什么想接著上一位同學把這一段讀完?
生:因為這整個一段都是在寫“我”爬樹本領高超,只讀前面一段不完整。
師:后面的一部分有“底下人”和“家里人”啊?
生:這是從側面來表現“我”爬樹爬得非常高,爬樹的本領非常高超。
師:這樣看來,“我”和三叔去搶柳葉兒,起得非常的早,走了很遠的路,而且天氣非常的冷,肚子非常餓。我們吃盡了苦,搶回來的柳葉兒是怎樣吃的呢?
生:“柳枝兒抱回家來……滿心里香得不行。”
師:這是奶奶制作柳葉兒的過程,請同學們一起來把這個部分讀一讀,注意體會奶奶制作的柳葉兒味道怎樣?
(學生讀課文。)
師:我有個問題想和大家討論一下,文中說“有時候還會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幾口粥,吃到一個豆兒,滿心里香得不行”,我覺得這句話應該是“吃到一個豆兒,滿嘴里香得不行”。
生:這里說明菜糊糊粥不怎么好吃,而同時吃到一顆豆兒,內心里有一種驚喜,他說的不僅僅是嘴里的一種感覺,更是內心的一種感覺。
生:作者想說的是柳葉兒菜糊糊粥并不怎么好吃,當他吃到菜糊糊粥的時候,內心里是一種苦澀,而吃到這個豆兒的時候,內心里是一種樂,這里實際上是一種苦中作樂。
師:這樣寫更加突出了柳葉兒是很難吃的。同學們再來看看這一小節里有哪些字是比較難寫的,請你們把這一段文字瀏覽一遍,把比較難寫的字做上記號。
(學生瀏覽課文。)
師:請兩個同學上來,把你們認為難寫的字寫在黑板上。
(生板書:捋,攥。)
師:這兩個字怎么讀?
生:luō,zuàn。
(師拿出準備的柳枝,請兩位同學分別演示捋柳葉和攥柳葉的動作。)
師:這個動作的目的是什么?
生:是為了把柳葉兒里面苦澀的水分給擠出來。
師:奶奶處理柳葉兒的過程說明了什么呢?
生:說明柳葉兒肯定很難吃。
師:好,關于怎么吃柳葉兒,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到了呢?
生:還有“最好吃的當然是用它來包菜包子……吃到肚子圓鼓溜溜的”。
師:從下面“每當這時,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亂跑”一句話中,我們又可以看出什么?
生:可以看出他很餓,所以拼了命地吃,還可以看出他很瘦,肚子上沒有肉,只要吃一點點東西就會把肚皮撐得鼓鼓的。
師:我發現同學們對這篇課文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篇文章在字里行間傳達給我們生活的絲絲苦澀,然而文中作者又說“那些天全家最樂的是我”,為什么呢?
生:因為那時候“我”還年幼,只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還不知道家中的困難。
師:年少無知。
生:因為全家只允許“我”一個人放開了吃,“我”享有家中的一種特權。
師:可以吃飽。
生:這里有長輩對他的關愛,我覺得這是讓他最快樂的。
師:家人疼愛。
生:因為“我”為這個家庭立下了汗馬功勞。
(生笑。)
師:立下了汗馬功勞,說得不錯,就算有一點小小的錯誤,也沒事兒。
生:他喜歡爬樹,而家里每天都需要柳葉兒,他就可以每天都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師:可以讓他去逞能。
師:這篇文章中除了我們剛才讀到的以外,作者是否還想告訴我們一些什么呢?
生:“我想告訴人們……它能夠讓你活下去。”作者想告訴人們他對柳葉兒的贊美和感激。
生:作者還想告訴人們,在苦難之中要有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心中要永遠充滿著希望,勇敢克服困難。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這時候,太陽出來了……像要把人化了進去”,這句話寫“我”和三叔要去搶柳葉兒吃,不吃就活不下去,這是一種苦難;而太陽新生代表的是一種希望,苦難中的人們看到了希望,就有了信心和堅定的意志活下去。
師:你的表達太精彩了,我覺得你用智慧的火花點燃了我們在座的每一位的生命之火。是啊,其實作者還想告訴我們,在這樣困難的歲月里,人們要想活下來,不僅僅需要食物,還需要有一種樂觀的心態和堅韌的精神,這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板書:活下來,樂觀,堅韌。)
師:“柳”,“留”也。《柳葉兒》一文是作者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柳葉兒救過“我”的命,“我”對柳葉兒充滿了感激之情。讓我們帶著作者的這種情感,把文章的標題再輕聲地讀三遍,讀出那種樂觀、堅韌以及對柳葉兒的感激。
生(齊):柳葉兒、柳葉兒、柳葉兒……
師: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