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教學往往平淡乏味,不像文學作品教學那樣生動有趣。走進諸多的說明文閱讀教學課堂,我們會有一種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非語文”的東西占據了課堂,而“語文味”則被沖淡了。如何教出說明文的“語文味”?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一線教師。下面,以《蘇州園林》的教學為例,談談我的實踐與思考。
《蘇州園林》是葉圣陶先生為一本攝影集寫的序文,作者把各個園林加以比較分析,透過其獨出心裁的布置,找出了它們共同的特征——圖畫美。
根據文本特點,本課的教學設計是以引導學生準確把握蘇州園林的特征為教學主線,從理解語言文字入手概括特征,在品味語言中把握特征,在運用語言中體驗特征,緊扣說明文閱讀的特點,落實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教出說明文的“語文味”。
一、提煉語言,概括特征
所謂“特征”,即一個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標志,不管是什么類型的說明文,說明對象的特征總是說明的核心。如何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呢?抓中心句或關鍵語句是常用方法之一。
試看教學片斷一:
師:請同學們回憶預習,思考:作者筆下的蘇州園林總的特征是什么?請找出文中的原句回答。
生:“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師:能不能說說你選擇這句話的理由?
生:這句話中有明顯的語言標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作者后面用了冒號特別提醒,并且全文也是圍繞這一特征來寫的。
師:理由真是太充分了!相信其他同學也和他“英雄所見略同”吧。請大家自讀這句話,體會一下:句中哪些字詞應重讀?為什么?
生:“務必”應重讀,加強肯定語氣,表示蘇州園林追求標準之高。
生:“無論”表示“無條件”關系,強調蘇州園林每個地點都是美的,沒有不美的地方,應重讀。
師:葉圣陶先生自小生長在蘇州,他對蘇州的一草一木充滿了深厚的感情,特別是與馳名中外的蘇州園林結下了不解之緣。課文本是葉老欣然為一本蘇州園林的圖冊所作的序文,原題為“拙政諸園寄深眷”,葉老對蘇州園林的深情厚誼顯而易見。“務必”“無論”“完美”體現出葉老對蘇州園林的深刻體會與精準把握。請同學們齊讀體會。(生悟情品讀)
師:同學們能不能從這句話中提煉出一個關鍵詞表述蘇州園林總的特征?
生:完美的圖畫。
師:能不能再簡練些?
生:圖畫美。
(師板書:圖畫美)
通常的教學,我們往往滿足于學生找到體現特征的語句,不再引導學生深入、準確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片斷中,教師在學生抓住關鍵句的基礎上提煉關鍵詞,引導學生拎出貫穿全篇的線索“圖畫美”,訓練學生概括語意、錘煉語言的能力;在對句中重讀詞語的品讀中,指導學生感悟體會葉圣陶先生對蘇州園林深厚的感情。課文寫作背景適時恰當的介入,學生悟情會意的品讀,讓說明文的語言學習變得鮮活有味起來。
二、品味語言,理解特征
《蘇州園林》是一篇說明文,主要用解說的方式介紹蘇州園林,但它并沒有排斥表達方式的多樣性。根據表達內容的需要,文章融說明、描寫、議論于一體,使文章眉目清楚、生動形象,又耐人尋味、激人興趣。因此,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體會本文表達方式靈活多變、語言簡潔生動的特點,應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一。
教學片斷二:
師:本文是篇說明文,為了讓讀者能夠準確地理解“圖畫美”這一蘇州園林的總特征,作者以說明為主,輔之以描寫、議論,這不僅有助于說明,還能增加文章的生動性和可讀性。請同學們在課文中圈畫出描寫、議論的句子,體會其表達效果。
(學生自讀思考,圈畫批注,然后小組內交流,推選出最佳詞句進行賞析。)
師:哪個小組的代表愿意首先發言?
生:我們組重點研讀了一處描寫的句子:“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欣,可是沒法說出來。”“一幅好畫”緊扣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總特征,通過對藤蘿生機盎然的描繪,烘托出園林的繁華氣氛。其中,“珠光寶氣”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顯示出藤蘿花的典雅和繁茂。
師:這句話的確寫得情文并茂、意蘊深遠,同學們可試著像導游一樣,帶著贊美的語氣讀一讀。
(發言學生試讀,師生評議,齊讀體會。)
生:我們組研讀的句子是“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讀到詩句“魚戲蓮葉間”,我們仿佛看到了清澈的水中,魚兒嬉戲著,似與游者相樂;同時又感到游覽者以魚自比,悠然自得的情趣。
師:作者引用文言詩句,讓語言顯得典雅端莊,與蘇州園林的美相得益彰。同學們可試著讀出這種安閑舒適、陶醉其中的感覺。
(發言小組其他學生試讀,師生評議,齊讀體會。)
生:我們組品讀的是“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 。這句話強調假山的堆疊,在體現技術成分的同時,更多的是體現人的精神創造和審美情趣,是更高一層的精神活動。
師:這句話能不能換個說法——“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是技術” ?
生:不行,換后的說法違背了作者的原意,因為假山的堆疊首先是技術,然后才是藝術的追求。
師:作者的評論不但準確,而且簡潔,飽含著對古代勞動者的贊美。請同學們齊讀感受。
(生齊讀。)
師:由以上分析可見,本文的語言既準確簡潔,又生動形象。由于說明、描寫、議論的綜合運用,便構成了這篇文章具有說明性的小品文的特點,使我們有欣賞了一篇優美散文的感受。
其實,像《蘇州園林》一樣,很多說明文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枯燥乏味,它們往往也具有一定的文學性。深入研讀,我們會發現不少說明文寫得生動活潑,作者或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或引用詩句名言,或錘煉語言,以增強文章的文學味與可讀性。在教學說明文時,我們要重視凸顯文學性,引導學生品味說明文字背后所蘊含的語言美和情感美,讓學生領悟到說明文原來也充溢著濃濃的語文味。
三、運用語言,體驗特征
《蘇州園林》既介紹了園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園林建筑的原理。閱讀本文,我們仿佛跟隨葉圣陶先生欣賞了一幅幅優美的圖畫,也從中獲得了一些欣賞園林藝術的知識。如何引導學生將獲得的欣賞園林藝術的知識有效地遷移呢?
教學片斷三:
師:作者對于這樣富有“圖畫美”的蘇州園林是如何評價的?試著找出文中的原句回答。
生:“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
師:“標本”是什么意思?在這里如何理解?
生:“標本”原指實物原樣或經過整理、供學習研究時參考用的動物、植物、礦物。這里有典范、代表、樣本的意思。
生:“標本”這個詞非常簡練地說明了蘇州園林在各地園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各地園林的廣泛影響。
師:“標本”形象地表明蘇州園林繼承了古代園林的藝術傳統,濃縮了中國園林的藝術精華,具有典范性、代表性。蘇州園林到底是不是各地園林的“標本”?請同學們試著說出圖畫中體現的蘇州園林的設計特征元素。
(教師出示豐縣多個公園的圖片,學生搶答。)
師:課文結尾作者說“可以說的不止以上這些”,說明蘇州園林美的地方還很多,是設計者和匠師們用智慧和勞動給游覽者帶來了美的享受,應該感謝他們。這也正是作者寫作本文的“深眷”所在。我們也要感謝作者,是他用簡潔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揭示了蘇州園林美麗的奧秘。其實,我們身邊也有許多東西要我們親身去體驗、用心去品味。
投影展示:
豐縣有“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之說。今天的豐縣積極開發漢文化資源,先后修建了劉邦廣場、鳳鳴廣場、鳳鳴園、護城河公園等,請同學們運用從本課中習得的一種欣賞園林的方法,介紹你最喜歡的一處家鄉景觀,注意體現“圖畫美”的特征。
(師再次投影展示豐縣多個公園的圖片,學生練寫,交流展示。)
以上教學設計把學生思維的觸角引向生活,把文本中的抽象知識和學生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在片段寫作中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閱讀教學強調為遷移而教,讓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這樣,才能真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教學說明文,我們教者要善于發現“讀寫結合點”,設計適宜的寫作活動,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
語文是“多味兒”的,即便是說明文文本,其中的語文內涵也是極其豐盈的。我們教師的智慧在于探尋說明文文本中蘊涵的生動表達、縝密結構、豐富情感等元素,并能通過恰當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體會和品悟這些語文元素,“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這樣,“語文味”便自然而然地回歸說明文課堂了。 (作者為江蘇省豐縣初級中學教師)
【參考文獻】
[1]吳壽健. 說明文閱讀教學:想說愛你不容易.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J],2014(11).
[2]梁增紅. 非文學類文本也要教出語文味. 語文月刊[J],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