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平等;公平;權利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55-0069-01
每一屆總有一些學習基礎和行為習慣相對較差的學生,他們被稱為“雙差生”。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師教育理念逐步更新,我對這些學生的認識、感情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我意識到初中階段的學生還處在不斷變化和發展中,不宜給他們戴上“差生”的帽子。于是,我和科任教師共同配合,給予這些學生更多的關心和幫助。課堂上,我們常把回答簡單問題的機會留給他們,如果他們回答正確了就特別表揚一番。而一些思維要求高、難度大或綜合性強的問題,我們則會請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解答。我以為,把容易成功的機會給予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是對他們的關愛,可以讓其在成功中獲得積極體驗,激發他們學習的自信。
這樣的做法剛開始是奏效的,可時間一長,問題就來了。每當有簡單問題時,學生們的目光就自動轉向那些成績差的同學;當問題比較難時,大家的目光又自然轉向成績好的同學,中等生干脆成了“旁觀者”。我想抓兩頭、帶中間,可結果并不理想,中等生和后進生非但沒有取得顯著進步,而且他們還與我在情感上形成一層隱隱的隔閡。
有一天,我讀到這樣一篇回憶文章:小時候,作者因為生病留下了后遺癥,一條腿瘸了。一次英語課上,老師要教“lame man(瘸子)”,怕傷害他的自尊心,老師借故讓他離開教室一會兒,其間教了這個單詞。當時的他十分感激老師的良苦用心。可長大后,他的想法卻發生了變化,認為老師的愛心固然可貴,但不讓自己學習也不讓自己聽他人讀這個單詞,這是不讓自己直面挫折,磨煉意志,建立自尊、自信。他說,只有當自己大聲朗讀“lame man”時,才能真正建立自尊和自信,才有勇氣面對生活……
于是,在后來的教學和班級管理中,我改變方法,堅持問題面前人人平等,讓人人都有解決問題的權利,努力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體驗。數學課上,我常常會讓學習懈怠或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思考解答有一定難度的題目。當他們解答不出,而別的同學舉手要幫助時,他們內心一定會產生這樣的想法:“為什么人家行,我不行?”相信這能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這樣,全體學生在學習面前不再是幾個壁壘分明的陣營,而是都成了平等的學習的主人,他們相互激勵,不斷進步。
班主任工作同樣如此。我們班的黑板報原來只是固定由幾個書法、繪畫和寫作比較好的學生負責,班里的其他學生只能袖手旁觀。后來我意識到這是增強學生集體責任感、鍛煉能力的一個好平臺,于是我把學生分組,讓他們輪流負責出黑板報,并引入評比機制,讓大家都能得到鍛煉。小周,原來字寫得不好,而在小組分工中卻需要承擔抄寫任務,他怕影響小組成績,課間一有空便在黑板上練字。小于,他們小組的成員都不太擅長設計報頭和版面,可輪到他們小組出黑板報,怎么辦?他和小組同學一起到書店選購報頭設計方面的書學習、研究,設計草稿,一遍又一遍修改,甚至還主動請教美術老師。最后,他們呈現了一期非常精彩的黑板報。
我體會到,要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有進步,要平等地對待他們,給予他們機會,讓他們在困難和挫折中自覺歷練。畢業時,我們班的每個學生都真心留戀班集體,帶著美好的感情和自信走向明天,這應該也與我以上的工作理念和教育方法有關。(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