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類必需的文化環境
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對靈魂的鑄造功能融合起來,成為人們對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是他們自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由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當然,作為教育基礎的能力、語言、記憶內容除外)。真正的教育決不容許死記硬背,也從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游戲和不斷嘗試。
全部教育的關鍵在于選擇完美的教育內容和盡可能使學生之“思”不誤入岐路,而是導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質言之,教育是人多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通過教育使具有天資的人,自己選擇決定成為什么樣在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誰要是把自己單純地局限于學習和認知上,即便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強,拿他的靈魂也是匱乏而不健全的。如果人要想從感性生活轉入精神生活,那他就必須學習和獲知,但就愛智慧和尋找精神之根而言,所有的學習和知識對他來說卻是次要的。教育職能是強迫學習這種觀點,常常占據統治地位,因為人們相信,受教育者當時獲得他并不了解的知識,但終有一天他會理解這些知識,并將它富于靈性之中,逐漸接近循跡于知識背后的精義,就如人們初讀路德的宗教小冊子時,并不理解其深意所在,然而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心向神牽,不知不覺地轉化為信仰內容。但這種對強迫的盲目信任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說法。只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才能對教育產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對學生精神害處極大,最終會將學生引向對有用性世俗的追求。在學習中,只有被靈魂所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瑰寶,而其他含混晦暗的東西則根本不能進入靈魂中而被理解。然而,也要注意另一種錯誤的觀點,就是過分強調精神性,而無視學生的體驗性,認為人通過人的歷史而顯示其存在意義,并僅僅在著作、書本和學校中成長起來。
控制并非愛,控制固守著人與人心領悟交流隔絕狀態的距離,使人感到控制者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在使用狡計,并已被控制者個性泯滅為代價。愛則是對人不自由的束縛的解脫。正是因為有個性泯滅的人的存在,而人與人之間通過教育二批功能等交流就是驅逐愚昧和塑造人格的最有利的形式。
愛與交流的形位是人的天性中的重要一維。與人的愛的天性相對的是怯懦,然而怯懦恰恰會助長別人對自己的控制,人的良知和在良心規則之下的愛與交流是逐步減少怯懦的重要途徑。
人們應警惕最極端的傾向,即控制變成了人對人行為的約束而使教育的愛落空。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類型
首先,蘇格拉底相信真理會在正確的發問中顯現出來,自知無知就不會無知,相反會產生決定生命意義等知識。其次,蘇格拉底的虔誠表現在他對古希臘眾城邦神明的信仰中。最后,蘇格拉底的虔誠也表現在對守護神的敬意里。
蘇格拉底從不給學生現成的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探索去作結論。他讓那些自以為是的人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并讓他們發現真知,因此人們從內心深處得到那些自以為還不知道,實際上都早已具有的知識。因此可以說:知識必須自我認識,自我認識只能被喚醒,而不像轉讓貨物。一個人一旦有了自我認識,就會重新記憶起仿佛很久以前曾經知道的東西。
所謂頓悟,是與人的理智相關的一個概念。他并不呈現在別人的給予、或目所能及之類的感官層次。相反,是靈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內,內在地透視自己的靈肉,知識也必須隨著整個靈魂圍繞著存在領域轉動。因此教育就是引導“回頭”即頓悟的藝術。由于教育的這一神圣本源,因此在其藏而不露的力量中一向存在著精神體認的財富,但教育只有經由頓悟才能達到整個人生的拯救,否則這種財富將失去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