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江蘇大家王棟生老師文章《青春之夢不能過于物質化》深有感觸,共鳴強烈。轉頭再談校園文化建設,想說的太多。
影視劇中的校園總是那么浪漫或刺激,《致青春》、《青春派》,那滿天飛舞的夢想勾起了多少師長對往事的追憶。每次觀影后,我總感嘆:校園不應該只是學習,但事實卻是只剩下學習。教育,是為了讓人美好而和諧地生活的一項活動。它應該是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終點。但是我們的教育目的卻跨越了過程,或者說是忽略了這個過程,直接把學生二十年以后的名利融入到了十二年的求學路上。所以中國的學生很辛苦。學生本來都是有夢想的,但有夢的學生進了無夢的學校,如同想飛的人被鎖進了牢獄,沒有夢想,學生不會走得太遠。所以,我們的教育,迫切地需要改變;我們的校園,迫切地需要變成以學生快樂成長為目的的校園。校園文化,其核心應該是“以生為本”的文化,是師生共同實現夢想的地方。圍繞校園文化建設,這里談三個核心詞語:豐富、尊重、自信。
豐富
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校園四季都是美麗的,可以說,文化建設,不能光在綠化、美化校園上下功夫。現如今,真正有價值的事情就是,要讓校園里的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都能有一種成就感。這靠什么?靠我們的辦學者解放思想辦教育。雖說走進校園的同學,絕大多數是奔著走文化成績這條路的。但我們也得給那些成績一般但興趣廣泛、才華出眾的同學開辟出成長的空間。所以校園在每個月每一天中,不能總是單調的課堂教學,而應當多舉辦一些讓學生脫穎而出的活動。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當三年的高中生活流逝的時候,留在學生心中的絕不是哪一節課堂,而是運動會上班級同學矯健的身姿;是辯論賽場正反雙方的唇槍舌劍;是詩詞大會上各位才子佳人的驚人記憶;是演講比賽中選手們的氣貫長虹;是大合唱中高度凝煉的集體榮譽感;是感恩勵志演講中同學們飛舞的眼淚……
我知道,我們絕大部分學校每年都會舉辦上述的各種活動,但是學生仍然覺得不夠。學生關注的是過程,老師與家長關注的是成績。雖然這是一對矛盾,但是有遠見的教育者應該盡量將二者結合起來。文化活動豐富的學校,并不會拖累學生的學習成績。相反,活動有多精彩,學生就會回報以多么勤奮的學習。這就是青春,青春就是一趟任性的旅行,收獲就在那恣意的狂歡。
我們更知道,學生每一天六七節課,這是師生教和學的地方,更是師生彰顯生命激情的地方。課堂的變革如被應試捆綁,去追求所謂的有效課堂、高效課堂,師生都會背上沉重的負擔。課堂應是和諧愉悅的,是自由民主的,是內容豐富充滿激情富有創造的。這樣的課堂才是幸福的課堂,理想的課堂,富有文化的課堂。
尊重
與歐美校園相比,我們學校的硬件設施不比他們差,甚至還比他們好,但我們的校園文化缺少一種氛圍,一種尊重學生的氛圍。有人說中國的一些老師不會微笑,不會傾聽,只會下命令,只會批評人。此話一語中的,有多少老師在跟學生談話時能請學生坐下來和顏悅色地談,有的只是訓斥、責備,甚至辱罵、毆打。
看看別人家呢:
美國中小學值周的老師、校長,早晨站在校門口,面帶微笑,對上學的學生說:你早!先生;你早!小姐。哪怕是對小學生亦如此,讓孩子感覺到一種被尊重。啊!我是先生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任鄉村中學校長時,有這樣一件事:一天,他看到一名低年級的小女孩摘下花房里的一朵玫瑰花,他走過去蹲下,拉著小女孩的手,微笑著問:“你能告訴我,你要拿這朵花去做什么嗎?”小女孩害羞地說:“奶奶病得厲害,她看不到外面的花,我想把這朵花拿回去給奶奶看一眼,等她看完我再送回來。”蘇霍姆林斯基被孩子的話深深感動了,他又摘下兩朵玫瑰花,送給小女孩,說:“這一朵是送給你的,因為你有一顆美麗善良的心,這一朵是送給你媽媽的,感謝她養育了你這樣的好孩子。”
校園應該讓學生獲得尊重,學會尊重。德國著名教育家雅斯貝樂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來喚醒另一個靈魂。”在中國幾千年的儒家思想里,“仁”字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準則。何謂“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這就是說人們在教育教學中要以慈愛為基礎,尊重人的生命與尊嚴。也許,在我們的校園里,就有未來的牛頓、未來的愛因斯坦。假如你預測到了,你還會去責罵他們嗎?問題是我們許多教育者知道尊重學生卻缺少尊重學生的手段和技巧,往往馬列面孔代替微笑,要求代替商討,霸占講臺,要知道學生獲得尊重必須從學生快樂成長這一目標起步。
自信
校園,應該培育學生的自信。一位父親和瘸腿的兒子去參觀攝影作品展。站在埃及金字塔的巨幅展品前,兒子被深深地震撼。他問父親這是什么地方,父親淡淡地回答道:“別問了,我保證你永遠也不可能來到這兒。”20年后,年老的父親收到一張照片,背景正是那座依然雄偉的金字塔。拄著拐杖的兒子站在金字塔前,笑容燦爛,神采飛揚。照片的背面寫著一行字:“人生不能被保證”。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人的潛能無限,所以誰的人生都不能被預測。教育者沒有權利在課堂上貶損學生的人格,妄言學生的前途。培育學生的自信,不僅靠宣傳欄里的名人故事,更應該靠每一位教育者的自覺意識。校園生活,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領悟,而領悟的過程才是真正的成長。成功的校園走出的是自信的學生,他們笑對陽光,也能迎向風雨,無論遭遇什么處境,無論面臨怎樣的困難,都能以從容的態度應對,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得失不計。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無論黃昏把樹的影子拉得多長,它總是和根連在一起。”學生無論走得多遠,總不會忘記他的母校,更不會忘記對他的成長有益的老師,因為那里是他夢想的發源地。所以,校園的文化建設,就是要給師生搭建孕育夢想的舞臺,讓老師有教育夢想,讓學生放飛理想。
(江蘇省濱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