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是30年后的某一天。
藍天白云,碧草青青,清風徐徐,書聲朗朗,沒有了圍墻的束縛,卻有著無形的守護,建筑設計融蘇派風格與智能創新于一體,既有傳統的典雅,亦有現代的氣息……這是哪里?這是蘇城的學校,這是30年后蘇州教育的風景。
走近學校,傳統的圍墻從有形變成了無形,人臉智能識別技術讓屬于這個學校的師生才能順利進入,保證了師生的安全,也打開了校園的風景。每天清晨,師生們走進校門,智能技術就如同空氣般如影隨形:首先,家長的手機上會自動收到孩子們到校的信息,甚至還包括了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和參加的活動。同時,每位師生的身體數據被自動偵測收集,并統一保存到學校的師生健康云平臺中。每天收集,日積月累就形成了師生的健康數據庫。
可別小看這朵“云”,它可是五彩斑斕,本領強大。你看,這里是“溫故”學習區,那里是“知新”學習區,這里是創新體驗區,那里是社會活動區……一個個主題式的學習區域全由這朵“云”統一管理。所有的師生學習、活動數據全部實時采集,并分類管理,自動分析。告別了一間間傳統的教室,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一個個新穎的學習區。要是你覺得自己的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就請走進溫故學習區。這里的智能教室里不僅有一臺臺實時網絡在線的平板電腦,還有人腦智慧偵測系統。你在學習的同時,人腦中所產生的各類活動也會被自動收集,同時會為你更好地學習提供參考與幫助,讓孩子們在學習上少走彎路,一路向前。要是你覺得需要探索新知,就走進“知新”學習區,這里有翻轉的課堂,還有與世界互聯的信息,你可以按照課程的安排,一課一課地學習,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所至,跳躍式地探索新的知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老師,不再是局限于學校的內部,全區、全市,甚至全世界的人,都可能成為你的老師。你看,這個教室的孩子和英國的師生在共同研討英語的交流;那個教室的孩子正和美國的孩子一起研究太空的探險……同時,機器人也無處不在,教室的衛生,由機器人全面負責,上課的老師,也有機器人在共同參與。標準的發音,規范的動作,不斷博得孩子們陣陣掌聲。孩子們胸前的別致校徽成為了最新式的“武器”,不僅可以錄音,還可以攝像,同時,還可以實現語音輸入及智能控制校園里一切由孩子們控制的東西。若你要問教材在哪里,可以告訴你,我們已告別紙質的教材,多媒體、超媒體技術讓教材變得結構化、動態化、形象化。同時,也不再限于一本或幾本教材,全球的資源,在你需要的時候,都可以成為教材。在這里,教學的個性化與學習的自主化得到了全面而深入的體現,利用人工智能構建的智能導師系統會為你的學習“私人定制”。在老師的引導下,在技術的幫助下,你可以讓學習真正成為一件快樂、享受的事情。每一個學生擁有的學習內容、資料、作業等都會被云計算、大數據技術所服務,老師們不再辛苦地一本本批閱作業,計算機測試與評分、學習問題的實時論斷、學習任務的個性分配等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一個自己的電子學檔,學習更關注過程,更突出評價。
走過了“溫故”與“知新”,不妨來到創新體驗區。多維立體化感知技術讓孩子們可以“足不出戶”走遍天下。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圖書館、虛擬校園等虛擬教育環境只需要你利用物聯技術輕輕開啟,就可以充分享受這些原來想也不敢想的學習內容。想旅游,可以設置“旅游模式”,讓你隨時走遍名山大川,領略異域風情;想閱讀,可以開啟“閱讀模式”。全世界的圖書館一下子到了你的身邊,電子書上不僅有字、有圖,還有視頻與聲音、動畫等多媒體素材,讓閱讀一下子變得生動、立體起來……在這里,不僅可以和同學們一起探索,還可以一對一進行學習,隨處可用的無線網絡,配合智能傳感與多維感知,讓課堂內外充分鏈接,讓過去與現在完全交匯。同時,不僅讓孩子們“玩”,更會對孩子們的學習進行科學、全面的分析,讓大數據技術全面滲透到學習的每個環節。比如,科學課不必再停留在傳統的實驗與講解,可以讓孩子真實地融入到科學實景中去,虛擬的技術保證了孩子的安全,實景的演示提供了真實的感知;音樂課上,你可以和世界鋼琴大師同臺表演,也可以“穿越”到古代來一場古琴獨奏;還有語文課,你可以和作者隔空對話,也可以和文中的主人公同時行走,去體驗那美妙的意境……在這樣的學習中,人,不僅僅是人,而是成為了人機的結合體,不再強調知識的簡單傳授,而是側重思維的真正建模。
在上面的學習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學系統實現了全面的開放,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時空不再局限于校園,本地資源與遠程資源的無縫連接,內容、空間的無限擴張讓世界在校園里得到了有效濃縮;構件化的技術讓教育內容和教育系統得到隨時更新,學校不再教學落后于時代的內容;同時,教育服務實現了按需學習、適時學習與彈性學習。假如你今天生病了,不必急著到時要補課,可以在病床上,在家里借助遠程技術和同學們一起上課;假如你今天有其他的安排,也沒有關系,可以在“云”教學平臺中搜索到相應的學習內容,自我學習,并在師生互動平臺上和師生們一起交流學習心得與體會。
當然,在孩子們充分融入未來的同時,老師們也必須緊緊跟上時代的節奏。他們必然告別“舞臺上的智者”角色,快速成為孩子們學習“邊上的向導”。他們不能再坐擁一桶水、一池水、甚至一湖水的理論,而是要幫助學生去挑選知識,去引導學生消化知識,成為學生心智發展、成長成才的“營養師”。教師和機器人成為了“同事”,同時需要和學生成為“學習的同伴”,在引導學生分組式學習、體驗式學習、融入式學習的同時,要學會制作更為完善的“微課程”“微講座”,將知識從整體切換為碎片,以使學生更好地“消化”,同時再將碎片化的知識借助智能技術重新融合為整體,讓學生的學習成為一個系列,形成一個系統。另外,作為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要逐步學會引導學生創造知識,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參與,發現學習的樂趣,積累成功的經驗,培養學生利用技術,從而達到實現終身學習的能力。
讓我們將思緒輕盈放飛,讓我們請思考重新出發。我們完全有理由可以相信,那一天,人文與技術相互擁抱,傳統與創新攜手同行;那一天,世界與校園在點擊之間悄然切換,教師與學生在協作之間共同成長……讓我們共同期待,30年后的今天;讓我們共同想象,30年后的蘇城教育。
那一天,必將到來。
(江蘇省蘇州市范仲淹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