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校是學生追逐夢想的地方,也是學生精神發育的家園。學校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功效,主要在于學校是文化的場域,是文化生長的土壤。在這里,學生的生命因文化的浸潤和給養而變得晶瑩剔透、熠熠生輝。可以說,學校是因文化而讓學生如此眷戀,并成就學生生命的絢麗和精彩。但文化之于學校而言,不是靜態和固化的,需要在堅守中發展,在傳承中創新。這是優秀學校文化的特質,也是學校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和要求。
對于一所學校而言,文化就是它的生長之根,發展之源,也是學校發展的基因。根在哪里,文化就在哪里;基因是什么,學校的文化就是什么。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校文化是需要傳承的。一所老的學校能夠辦到今天,是有其過人之處的。其中一點可以肯定,就是這所老校堅守了自己的文化根脈,雖歷經世事滄桑,但風骨猶存,志向不改,依然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那么,學校文化的根和魂在哪里呢?我們需要從哪些方面進行學校文化的傳承呢?我想,學校文化的根脈首先是它的校訓。校訓是什么?陳寅恪說:“校訓是一個學校的精神和靈魂”,它是學校文化的內在品質和追求。一所學校校訓的確立不是主觀臆想或隨意而為,是需要精心揣摩和反復考量的。校訓的提出,既要切合時宜、應勢而為,更要切準當地的文化取向和人文訴求,也就是說,一所學校的校訓,要合乎當地人的文化心理和發展需求,具有堅實的人文積淀和心理基礎,能夠為本校師生理解、認同并積極吸納和執行。因此,這種在尊重和呼應學校地域文化風尚及心理發展需求基礎上確立起來的校訓,就具有不變的氣韻和風骨,也具有強大的生命和力量。北京大學創辦之初確立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校訓,歷久彌新、代代相傳,儼然成了北大師生的精神品質和文化氣質。
學校文化需要堅守自己的辦學思想和主張,這是學校辦出自我、辦出特色的關鍵所在,也是學校不斷提升自身內涵和品質的必然要求。一所學校一旦確立了自己的辦學思想或主張,它就會窮其所能、廣開門路,通過相應的改革舉措和實踐活動,專注地打造自己的校園文化,讓校園文化為學校的辦學目標服務,為既定的師生發展服務。近年來,位于華西村附近的華士實驗學校,不因身處鄉村而閉塞狹隘,卻因思想開放和理念創新而享譽全國,原因在于學校對自身辦學思想的恪行和堅守。一百多年來,學校校舍及周邊環境都變了,但學校創辦之初確立的“辦新學,開民智”的辦學思想依然沒變,正是這種辦學理念和主張,深深地激勵著華士人胸懷世界、勇立潮頭,一直走在全國教育改革和探索的前沿。
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作風,這是學校的工作節奏和行走姿態。所謂學校的“三風建設”、師生形象及辦學宣言等,都屬于學校的作風建設。學校作風,是學校師生的文化態度和文化習慣,也是學校師生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形象。常言:一所學校有了好的學習和工作作風,學校就有了自由行走的機制和力量。一所有良好作風的學校,一定具有良好的文化生態,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是一種文化符號,都是一種文化行走。無論學習還是工作,每個人都不需要誰來督促和提醒,都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該做成什么樣,學習和工作都成了一種文化自覺和文化習慣。一些參觀過春暉中學的同仁都有這樣的體會:走進春暉中學,一種久別的文化氣息深深地浸潤到你的心里,讓你不得不循著它的節奏學習著、工作著。這是春暉老前輩留給春暉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無論是創辦人經亨頤,還是當年在春暉執教的夏丐尊、朱自清、豐子愷、朱光潛,他們治學上的嚴謹求實、教學上的民主開明、生活上的清明獨立,都成了學校特有的作風,并深深地影響著一代代春暉學子。
當然,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學校文化也必須順應時代要求,在傳承的基礎進行必要的改革和創新,這是學校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是新時期培養人才的需求。那么,學校文化需要從哪些方面進行創新呢?這是學校文化創新必須首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我以為,學校是通過文化孕育來培植學生的精神世界的,而學校文化的主體,或者說,學校文化的核心資源是課程。因此,學校文化創新必須首先從課程創新開始,為學生提供不同發展的選擇,這是課程創新的根本所在。為此,學校課程建設,要在充分調研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拓寬課程領域、豐富課程內容,為每個學生設計課程,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程的學習中,自主選擇、自助發展。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創新不是改變,更不是對傳統的否定和顛覆,而是在傳統基礎上的拓展和延伸,是對傳統文化的改良和發展。坐落于江南小鎮的華士實驗小學,在課程建設和創新上始終走在全國的前列,但不管課程如何豐富和創新,依然堅守一百多年來“人文素養”的發展主線,只是這種“人文素養”的培育已從過去的“忠義愛國”,發展到“兼具世界公民的優秀品質”。
學校制度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師生發展的重要保障。學校制度不是靜止的,而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制度在于發展人、成就人,而不是束縛人、控制人。學校制度要因時創新,因人發展。在當下信息瞬變和科技迭起的環境里,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越來越多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學習環境變了,網絡學習、即時學習、交互學習越來越多地沖擊著傳統的學習方式。面對新的媒體和信息發展,學校制度需要即時作出新的調整和創新,需要在學生學習上進行新的探索和嘗試,讓制度成為開辟學生學習途徑、引領學生學習方向、喚起學生學習需求的積極干預。比如:在學習上,學生既可以線上學習、即時學習,也可以線下學習、互動學習;在作業上,既可以是線上答題,也可以紙質作業;在閱讀上,既可以是電子圖書,也可以紙媒閱讀。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便捷學習、自主學習。
校園環境是學校的物質形態,也是學校文化的標識和形象表達。時代在發展,學校環境也應有新的元素注入。創新學校環境,需要立足于學生的審美傾向和發展需求,創造切合學生心性和文化旨趣的校園環境。當然,環境創新必須植根于傳統文化的基礎,這是學校文化的本色追求。比如:有的學校在傳統游戲的基礎上,創建了新的游戲門類及游戲活動;有的學校將傳統的七巧板玩法進行創新設計,拼成了校園內不同的文字和造型景觀;有的學校將過去單一的“操場”功能,改造成了豐富的“夢想舞臺”和“秀我舞臺”;有的學校將過去班級固定的圖書角,做成了全校流動的“圖書大篷車”;有的學校將紙質圖書,換成了學生可以隨時翻閱的電子屏;有的學校將過去的學習小組,變成了更具個性化學習的俱樂部和學生社團;有的學校將過去的廣播體操,改編成極具美感的形體操和擊劍舞;有的學校將過去單一不變的鈴聲,改換成了各種好聽的童謠和兒歌。……這些都是學生個性化學習和生命成長必需的環境創新。
(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