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廣群 小學數學“助學法”的創建人。碩士研究生,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市瑞北教育集團總校長。曾主持過多項省級重點課題研究,獲江蘇省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比一等獎。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并獲全國小學數學論文競賽一等獎。參編教育教學類著作20多部,主編教研專著《講述:在思考中成長》,出版個人學術專著《數學生態課堂的意蘊》《教學新密碼——小學數學“助學課堂”范式》《小學生數學閱讀》(共六冊)。現主持的江蘇省教育科學重點課題“小學數學助學課堂研究”,是南京市“金陵新課堂”的重點推廣項目,在國內擁有100多所實驗學校,逾萬名實驗教師,并受邀去美國在第七屆國際數學教學研究會上做專題報告。
小的時侯,便常聽老人講起,天上的一顆星總是對應著地上的一個人。好奇的我于是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侯,癡迷地仰望著星空,默默而執著地尋找著屬于自己的那顆星。
轉眼三、四十多年過去了,那顆星當然還是沒能尋找到,自己卻從一個充滿稚氣的孩童長成了一個身板結實而又充滿書卷氣息的中年男子,除去不諳世事的那段求學年代,眨眼間參加工作也已經三十個年頭了。三十年的教學與教研生涯中,我曾彷徨過、猶豫過、迷茫過……但是,卻從沒有放棄過。這三十年間,我一直全身心地投入著、探索著,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經常超負荷的工作,我沒有怨言;經常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也心甘情愿,來自心底的那份執著就是要向著心中憧憬的目標不斷逼近。這情形,和孩提時代執著地尋找著自己心中那顆星星的情形又是何等的相似。
且吟且行:撿起一路散落的群星
三十年前,我從師范畢業分配至縣城的實驗小學任教。至1997年任教的十年間,我教過數學,也教過語文,寫過體育類論文(《對體育學科性質的思考》發表于《中國學校體育》),還參加小學青年自然教師教學基本功全能大賽(獲市一等獎、省二等獎),正是這種廣泛的興趣、扎實的基本功,讓我對小學教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一旦當我定位于小學數學教學研究時,過去的經歷無疑給了我很多的啟示和思考。
回想起來,入職初雖然上了那么多公開課、參加了那么多比賽、獲得了那么多榮譽,但總覺得自己還是像沒根的浮萍、沒線的風箏一樣飄忽著,因為缺少了一種深層次的理性思考,缺少了對“自我”準確把握,終究還是脫不了一個“淺”字。真正把我引向“研究”這一境地、帶入“深刻”這一殿堂的,是參加柳夕浪主持的一個課題“調整活動節奏,改善教育交往”的研究,因為我是課題組核心成員的緣故,主持人對我便“盯”得很緊,每星期都會在不通知的情況下聽我的隨堂課,加上不折不扣的理論學習、實踐操作,無形中給了我相當大的心理壓力。但也正是在為時五年的課題試驗中,我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我們率先倡導教育應研究兒童的身心節律,我們率先提出了“交往教育”的理念,我們率先堅持在小學一至四年級不布置書面的家庭作業,我們率先在小學中高年級實施小組合作教學實驗(研究報告《小學中年級小組合作教學試驗》發表于《中國教育學刊》;《小學高年級實施掌握合作學習初探》發表于《江蘇教育》,該文并獲省“教海探航”一等獎。以上兩篇文章均被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轉載,并多次被學者引用)。也正是在這一段時間,促進了我對諸多教學中問題的研究和思考:我先后進行過教學模式的研究(文章《學導-導學教學模式的構建》獲市一等獎)、學習方式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被南師大教科院評為科研成果二等獎)、教學策略的研究(文章《關于正確運用遷移策略的幾點討論》發表于《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評價的研究(文章《改革考評制度的思路探討》獲省二等獎)、教學組織管理的研究(文章《合作競爭-一種新型的班級管理機制》在《學校管理》雜志上發表)等等。辛勤的探索,豐厚的積累,讓我逐步在小學數學教學這一方領地里有了自己的話語權,并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注重文化、彰顯個性、強調體驗、回歸生活”的教學風格。
聽過我的課的老師都這樣評述我的課:“新”,我總是能繞開一般課堂設計的套路,從學生的學習規律出發,采用新穎的方法來“迷”住學生,讓他們更愿意學、更主動學;“奇”,我會在預設與生成之間把握好一個平衡點,使課堂充滿機巧、充滿智慧、充滿“奇趣”,讓學生在“放松的警惕”狀態下學得輕松、學得快樂;“趣”,我知道兒童喜歡什么,能使課堂洋溢著兒童的情趣,在幽默的、輕快的環境下運行;“美”,我總是能讓學生徜徉在充盈著數學文化的課堂中,感受到一種深邃的美、理性的美,奇異的美,和諧的美,從而讓學生體味到數學所特有的魅力。
上下求索:找尋心中的璀璨之星
時至2001年,適逢我國進入新一輪課程改革,我驚喜的發現,我的教學主張與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竟是那么的吻合,這不由得讓我平添了幾份自信和自豪。我更加堅信,來源于實踐研究這一土壤的成果,必定會有其頑強的生命力。
因工作需要,1997年調至教研室后,我有了更多的機會去向一線的老師們學習,在研究中與一線的教師共同成長。
其間,我便積極倡導我的教學主張,和老師共同切磋,幫助老師尋找屬于自己的那份自信、那種風格。而這一切,也是作為教研員所應盡的職責。
我積極示范,以身作則。幾年來,圍繞小學數學教學的各類專題,做講座上百次,通過“一周兩校”等活動,輔導教師數百人。我也常去學校親自上公開課,參加國標本小學數學教材優課評比,獲省一等獎;參加優秀錄像課評比,獲市一等獎;多節錄像課由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均獲得較高評價。我的勤奮,對教師無疑產生了積極的熏陶作用和引領作用。
我先后參加了教育部重點課題“教育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省級重點教研課題“構建與教師共同成長的教學研究模式”的研究;先后主持市級教研課題“小學研究性數學學習試驗”、省級課題“小學數學學習標準的應用性研究”和省級重點教研課題“創建小學數學生態課堂的研究”等,并有課題獲省教研課題評比二等獎。所撰寫的課題研究成果《二十年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之回顧與反思》、《略論我國現代數學教育對傳統的揚棄》等文章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通過課題研究,鍛煉了一批教師隊伍,增強了實驗教師的科研意識,提高了實驗教師的教學技藝。
我努力改進教研方式,使之更貼近教師的實際,更能幫助教師進行教學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先后研制出“對話式教研”“菜單式服務”“參與式視導”“敘事式研究”等教研方式,有效繁榮了小學數學教研事業,促進了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我還通過開展“結對子” “骨干教師沙龍”“青年教師BBS論壇”“專題演講”“課堂教學升格”等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給青年教師搭臺子、壓擔子,有效地培養了一大批青年教師。十年間,我指導了二十多位數學教師在市級以上競賽中獲一等獎。其中涌現出像賁友林、許衛兵、儲東升、仲海峰、仲小紅等一百多位青年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圍繞小學數學教研活動,所撰寫的《新課程背景下教研方式的創新》《“對話式教研”案例及反思》《對創設教研情境的探索與思考》等文章分別在《中小學教師培訓》《當代教育科學》等雜志上發表,并被人民大學資料復印中心全文轉載。這一研究成果,被評為江蘇省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比一等獎。本人也因成績突出,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
十三年的教研生涯,讓我既深入了解了一線教師的所想所思,也有了超越于一線教師的“第三方”視角。此時更為關注的是,如何找到一個更有效的教學模式,以指導更多的教師的專業成長,這樣的想法,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強烈。
格物致知:裝扮屬于自己的一片藍天
2010年,我調到南京工作,短短六年時間,四易工作崗位,從教師到主任,從教研員到校長,職務的變化對記憶而言,似乎并沒有留下多深的痕跡,若是有人問起,六年中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我會毫不猶豫的說:我終于做成了我夢想中的課堂——助學課堂!
2010年我們提出并實施小學數學“助學課堂”研究,基于以下思考:其一,學生的數學學習沒有“后勁兒”,核心素養的培養難以真正落實;其二,我們雖擁有許多先進的理念,但尚未找到在建構教學理論時的可操作模式;其三,不少起步時轟轟烈烈的實驗,卻未能經得住“七年之癢”的時間考驗,應引起我們對“什么是好的教學實驗”的深刻檢討和反思。
對癥下藥,我帶領團隊,展開了持續的探討和研究!
“助學課堂”的核心要義是改變教師“主宰”“控制”的意識,改變學生“順從”“依附”的地位,把機遇和挑戰交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正發揮出支持、促進、助推的作用。
“助學課堂”進行了“教”與“學”的雙向建構。在“學”的層面,對學生的角色進行了重新設定:小偵探、小老師、小記者、小辯手,倡導“以研立學”,讓學生面對開放性的大問題展開研究;在“教”的層面,倡導“因學而教”,真正讓學生獲得“帶得走”的東西,以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助學課堂”是對新課程標準的精彩詮釋,是獻給二十一世紀教師和孩子的珍貴禮物,教法創新和學法創新充盈于整個實驗。我們著重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改革:(1)優化教學內容:從“數學教材”走向“數學+”;(2)改進教學方法:從講授、灌輸走向自助、互助、師助;(3)調整教學結構:由學科知識體系為脈絡的邏輯結構到學生學習為線索的邏輯結構;(4)回歸師生角色:從教師中心走向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5)改寫課堂審美:從精致美、細膩美、流暢美走向主體美、力量美、震撼美、解放美;(6)提升教育價值:從應試、升學走向生命成長、成為自己。由于“助學課堂”突出了“一個核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化了“兩個視角”(學科視角、兒童視角),做到了“三個為主”(學生為主、研究為主、合作為主),這便為學生的主動發展找到了支撐。課堂不僅有自信的展示與交流,好奇的提問與補充,更有激烈的爭辯與質疑……我們能聽到學生成長“拔節”的聲音。
二十幾個省市的100多所簽約實驗學校的研究表明,“助學課堂”可以成功解決傳統教學中的諸多頑疾,在“授人以漁”、培養學習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均顯示出獨特且明顯的優勢。學生會自學、會探索;愛提問、愛合作;善辯論、善反思,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地生根。
如今,“助學課堂”是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重點研究課題,是南京市“金陵新課堂”的重點推廣項目。研究專著《教學新密碼——小學數學“助學課堂”范式》中文版由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英文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旗下的“全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光明日報《教育家》雜志等十多家媒體雜志對“助學課堂”的成果進行了專題報道,迄今已成功舉辦了五屆全國“助學課堂”研究大會,影響持續擴大。我也應邀去美國,在第七屆國際數學研究會上做了專題報告。
驀然回首,孩提時代的我雖未尋找到屬于我的那顆星,可現在的我卻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那一片教學的藍天。所謂“一朝聞道,終身不移”,我還會一如既往的潛心于我的工作、我的事業,把屬于我的那片藍天裝扮得更加精彩、更加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