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錦上添花”是好事,人人喜歡做;“雪中送炭”是善事,不見得人人愿意做。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惡,怎么選擇,都無可厚非;但對于教育者來說,卻不是這么回事,教育者更應該擁有的是“雪中送炭”的情懷,“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做學生、家長的貼心人,學生成長、發(fā)展缺少什么,我們就應想盡辦法給他什么。站在育人這個角度來看,“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有價值。
教育者應有遠見卓識
當今社會,對于什么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這一問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最功利的想法,就是讓孩子“有出息”,將來能謀一份好工作。但問題是“將來的事”有誰能說得清?中國人歷來講究學而優(yōu)則仕,在這種傳統文化土壤的培育下,催生出了“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車馬多如簇”的普世價值觀。這種觀念延續(xù)到當代,仍然沒有發(fā)生本質上的改變,只不過異化為“書中自有好大學”。考上好大學的本錢,就是高分數。直至今日,這種觀念依然沒有任何改變。于是,悲劇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學校只顧眼前“應試教育”大行其道,而中學尤其高中則是重災區(qū)。
用“雪中送炭”的情懷育人,就需要有遠見卓識的眼光。教育者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現在,關注學生的成績,更要著眼于學生的將來,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的各種能力。學生花費了人生四分之一左右的時間來學校接受教育,絕不僅僅是為了學會“應試”,更要學會“應試”以外的各種素養(yǎng)。他們需要具備良好的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需要鍛煉強健的體魄,擁有健康的心理;需要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賴以生存的一技之長、待人接物的社交能力……所以作為教育者,應該要有長遠的眼光,看到學生的未來前景,竭盡全力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教育,而不僅僅是迎合“應試”的需求。其次,每個學生接受教育的需求是不盡相同的:有的文化學習困難,有的不善言辭,有的動手能力差,有的缺乏合作精神,有的耐挫能力弱……放出眼光,雪中送炭,“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才是學校教育的應有之意啊。
教育者要有博大胸懷
平心而論,同等條件下,學生成績高下好壞,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水平的差異、教育質量的高低。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評價一所學校的教育質量,往往會不自覺地忽視其他的重要因素,單以分數作為評判學校教育的唯一標準。然而,學生在獲取“分數”這一方面的天賦是有差別的;再加上到了高中階段,往往會對學生根據學業(yè)成績進行人為分層,每個學校生源存在差異在所難免,所以單一用分數來評判教育質量,其實意義不大。再者,當前不同區(qū)域、不同學校的學生享受的教育資源也是有差別的,這就造成了無論出臺多少政策都無法撲滅的瘋狂“擇校”現象,放眼全國,還有部分地區(qū)連“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要求都尚未達到。而且,每年升入大學尤其是“好”大學的名額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滿足每位高考生的需求,因而無論基礎教育總體質量是“好”還是“不好”,每年總是那么多人考進理想的大學,也總有那么多人名落孫山,這種現象在高等教育資源足夠豐富之前是永遠無法改變的。面對這樣的現實,教育者更要有博大的胸懷,學會摒棄這些社會偏見,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的機會。
用“雪中送炭”的情懷育人,需要博大的胸懷,需要擔當的勇氣,不被世俗的觀念綁架,讓教育公平體現在“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的理念中。學業(yè)成績本來就不錯的學生,能幫助他更上一層樓,這樣的“錦上添花”我們并不反對。但不能忘了,還有那些分數不行卻在其他領域有特長的學生,還有更多的哪方面都很“一般”的平凡的學生,甚至還有存在某些缺陷的學生。有胸懷的教育者,就是要正視每一個學生的存在,敞開自己的胸襟去關心他們的需求,扎扎實實為他們的發(fā)展打基礎,切切實實為他們的未來謀出路。我們絕不能讓任何一個學生成為“分數”的殉葬品,畢竟哪怕是在教育相對發(fā)達的地區(qū),憑借“高分”進入理想大學的也只能是少數。所以,我們不應過多在乎世俗評價的壓力,給每一個孩子“雪中送炭”吧。
教育者必需大智慧
站在務實的角度,無論從學校教育的現狀,還是從社會對學校教育的期盼來看,沒有分數是肯定不能令人滿意的。但是,站在“人的發(fā)展”的需求角度來看,光有分數同樣也是不行的。雖然目前分數還是升入重點高中、進入高等學府的“剛性敲門磚”,但是作為教育者,我們就要堅守教育良知,學會捫心自問:我們除了給學生“分數”外,還給了他們什么?社會已經給了我們太多的警示:馬加爵、藥家鑫、留學生刺母、大學生殘害大熊貓……與此相類的哪一件事,沒有人對教育提出拷問?即使在“我爸是李剛”這種據說是炒作出來的假新聞事件中,教育同樣避免不了被“審問”的待遇。這就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面前的難以回避的現實。
用“雪中送炭”的情懷育人,是可以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是需要我們運用智慧。放下架子,傾聽學生和家長的心聲,關注他們的需求;俯下身子,發(fā)現學生的長處,診斷存在的不足;真誠溝通,找到努力的方向,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上,運用我們的“專業(yè)本領”,找到合適的方式,通過合適的途徑,利用合適的資源,給學生提供所需要的課程,為促進每位學生的最大限度發(fā)展提供支撐。有機會升學的,不讓他因為“分數”而留下遺憾;有某項特長的,要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上用心送他一程;有志于成為高級工匠的,要幫助他進入理想的職業(yè)學校深造。最起碼,我們應該運用自己的智慧,教給學生適應社會基本生活規(guī)則的能力,并獲得一技之長或者培養(yǎng)一點興趣愛好,讓他們享用一生。
吳康寧教授曾舉過一個例子:在傳統的班級組織體系中,一般都會選擇讓具有較強組織管理能力的學生擔任班干部。而實際上真正需要鍛煉的,恰恰是那些組織管理能力相對較弱的孩子。是啊,育人的本質是服務于學生的成長,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基。這是需要“雪中送炭”的情懷的,而“雪中送炭”,是需要遠見、需要胸懷、需要智慧的。愿所有的教育者都能有給“在雪中”的學生們送一點溫暖的情懷。
為了孩子……
(江蘇省無錫市立人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