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通知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
隨著通知的發出,中華大地上國學經典班、詩詞朗誦會遍地開花。教育部門開始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從小學的中華文化幼兒讀物開展“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系列教育活動,不少中小學甚至開始規定每學期必須背誦多少篇古詩文。高校也開始規劃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不少學者驚嘆:優秀傳統文化的春天來了!
忽如一夜春風來,傳統文化好像一陣風一夜之間就在祖國大地各個角落普及了,細細一想,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承也要避免跟風走形式。惟有持久,惟有創新,惟有生活化和教育化,惟有多部門聯動、多方合力,才能走出另一番天地,打造出傳統文化的傳承新景象。
首先傳統文化的傳承要理解文化,認識傳統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需要具體分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優秀傳統文化是關于對人、對社會的認識,對社會行為規范的追求、革故鼎新、吐納調息思維方式的追求。文化更多的是以文化人,對人思想認識、價值觀養成的積極促進作用。儒家學者們強調“禮”,追求“禮”,即是要樹立一種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用以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
其次,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在傳承中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在這里,悠悠古韻與勃勃生機是有機結合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
再次,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具有生活化和教育化。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從娃娃抓起,從最基礎的典籍著手,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和規范做起。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具有社會化,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入社區和社會,改造和發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傳承。同時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更要具有教育化。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小學、中學的重要課程。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在全國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更要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把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落實在行動上。曾經的老人摔倒無人扶的事件折射出國民人性的冷漠;食品安全透露了商家唯利是圖的貪欲;大小老虎的貪腐暴露了價值引領群體的短板。
最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多部門聯動,多方合力,才能達到好效果,成就好局面。是集教育部門、社會、家庭的合力才能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之外,更要在實踐與養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一是建立健全各類公共場所和網絡公共空間的禮儀、禮節、禮貌規范,推動形成良好的言行舉止和禮讓寬容的社會風尚;二是把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理念體現在社會規范中,弘揚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誠信文化等,開展節儉養德全民行動和學雷鋒志愿服務;三是倡導和鼓勵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通過教育、社會、家庭的合力形成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
以繼承、吸收的客觀態度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以恒久創新的方法對待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以多部門聯動、多方合力形成齊抓共管,使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生活化和教育化,必將形成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新局面。
(湖北省宜城市朱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