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則報道引發熱議:一則是某中職學校要求學生放學“像軍人一樣排著整齊的隊伍,邁著統一的步伐,安靜地去食堂吃飯”;另一則是某小學規定學生“課間上廁所不得奔跑,只能走著去”。
兩個奇葩校規,引來了大家的批評指責、口誅筆伐,說這不夠人性化,沒有尊重學生,體現以人為本;幾乎異口同聲,極盡貶斥之詞。其實,面對如此校規,我們不應頤指氣使,簡單批判,而應考量校規背后的動因,更應有深層的思考:學校到底該有怎樣的紀律要求,如何制定有共識和認同的校紀校規?
在實施人本管理、創建和諧校園的今天,我們需要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確保學生人格健全,需要營造寬松的環境空間,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不過,這并不意味不要紀律,沒有紀律的約束是絕對不行的。對當下喜歡個性張揚、期盼無拘無束、充分享受自由的孩子們,千萬不能丟棄紀律大談自由。
但校紀校規應符合法律法規,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也不能以學校的管理方便和面子好看而擅提要求、隨意設定。那種校方擅自制定的不切學生實際、侵犯人權、壓抑人性的校紀校規,只會引起對立和反抗,引來麻煩和混亂。
如何在自由與紀律的博弈中找到平衡呢?無疑應在嚴格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多方征求意見建議,由學校、家長甚至學生共同參與校內規章的制定;最好實施論證制,不把學校單方面的意愿強加給學生。要根據學校實際和學生實際,本著“利己不損人是前提”,“利己又利人是追求”的原則,制定出既有利于每位孩子個性發展又有利于全體學生共同進步,既有認同共識又切實可行的校園紀律,從而實現有效管理,促進校園和諧。
且看一則高中校規。某市屬中學為保證校園交通安全,明確規定學生上學只能騎自行車或電瓶車,不得騎行摩托或駕駛汽車進校。校規得到了認可,執行效果不錯。不料新學年剛開學,一位“無知”新生騎著摩托車進校,停放于公用車棚之下。校長巡視中發現了這輛摩托車,很是驚訝。對門衛提出批評,責令他們讓學生回家換車,不得再騎摩托來校。沒想到,第二天學生居然又將摩托騎來。門衛遵指示將車輛扣下,讓家長來校領取。孩子父親到了學校,說起話來振振有詞,毫無愧意。先辯說住家距離遠,孩子無法騎自行車來回,又質問“不讓騎摩托是哪家的規定”,后揚言到市教育局告狀;搞得沸沸揚揚,圍觀甚眾……果然,校長很快接到教育局領導電話,要求學校就這一校規召集家長進行論證,確保宣傳到位,讓每一位家長知曉。學校于是邀請家長代表、學生代表與學校教師三十多人(那位父親也在被邀之列)座談,讓大家就學生能不能騎摩托車上學進行分析討論,各抒己見。結果很明確,除了那位家長,無人贊同學生騎行摩托車。理由很簡單——學校里師生高度聚集,自行車、電瓶車都無法避免磕碰傷害,何況體型大、速度快、難以控制的摩托車!面對眾口一詞,那位家長也不再強辯,給予默認。校方最終印發了“告學生家長書”,就這一校規的論證出臺、價值意義等詳細告知家長,請家長理解、支持、配合。顯然,經過論證而發布的這條校規,合情合理合法,凝聚了大家的共識,體現了開放和民主,意義非同尋常。
再看一則爭議話題——學生課堂發言要不要舉手?多少年來我們一直要求并強調,學生課堂發言需先舉手,老師同意后才可站起來發言。但幾年前,上海市就此明確規定“中小學生課堂發言,不需要舉手,可以直接站起來發言。”這無疑是對傳統教育的松綁,是簡化程序、提高效率、打造高效課堂的舉措。仔細研究我們也會發現,這里也有紀律約束,那就是要學生“站起來”。其目的是維持課堂的正常秩序,防止學生在臺下自由發言,各說各話而引起無序和混亂。近年來,上海市組織中學生參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在65個參與測試的國家及地區中,上海學生成績突出,連續兩屆高居榜首;讓西方教育強國既沒面子又羨慕嫉妒。我想,如此成績固然是“考試機器的錘煉”和中國式“虎媽”調教的結果,與上海教育理念先進,敢于大膽革新,破除教育積弊也不無關系。這個規定較好地體現了協調與平衡,既讓教學課堂保持了良好秩序,又讓學生問題能夠及時說出,得到快速解決,確實值得推崇。
回到兩則奇葩校規。
放學后還要學生“像軍人一樣排著整齊的隊伍,邁著統一的步伐,安靜地去學校食堂吃飯”,無疑是學校想表現自己的紀律嚴明、管理規范、領導有力。看上去很美很給面兒,實質卻是形式主義的作秀,完全沒有必要;學生的順從必是極端高壓下的無奈,心底必然不服,充滿了壓抑郁悶甚至鄙視敵對。校長大概是軍人出生或有強烈的軍人情結,要么就是死板教條、思想僵化、愛擺架子、好大喜功之人。面對現在的中職生管理難,有人不禁會問:“為什么不能將部隊管理移植到中職學生身上?”道理很簡單,部隊只有國家意志,確保能打仗,打勝仗,有戰斗力;而戰斗力來自于鐵一般的紀律,必須保持步調一致,絕對統一。校園不同于軍營,中職生是需要嚴格要求,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習慣,但過于苛刻的要求會引起學生逆反,造成對立和反抗。更主要的是,學生發展是第一位的,中職生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年齡尚小,彼此個性不同、特點各異,需要自主選擇、多元發展,決不可統一模式,強制要求。
小學生“課間上廁所不得奔跑”,本意是好的——為了防止匆忙奔跑中摔倒、磕碰造成傷害;避免與人相撞,危及他人。但校長有沒有想過,學生內急嚴重怎么辦?面對生源驟增,學校資源不足,學生如廁要長時間排隊等候又該怎么解決?顯然,我們不能因為怕出安全問題而妨礙學生的生理需求,限制學生的應有權利。與上例不同,此校長是懂些教育的。但遠不夠用心負責:面對頻繁出現因奔跑而致的傷害,豈能用一句口號式的校規簡單應對?校長真正要做的是:引導學生認識奔跑可能造成的傷害,教育學生“輕聲漫步靠右行”,課間主動帶領教師走出室外到學生中間,給予奔跑中的學生以溫暖的提醒和警示;同時,切實解決好學生如廁難等學校現實短板。
自由與紀律的博弈就像玩蹺蹺板游戲,需要兩端重力均衡,彼此相當。因為博弈兩端的失衡,出現了“嚴管死、放開亂”的現象,導致一些學校或死氣沉沉,或雜亂無章。
校規應根植于認同,找到擁有廣泛共識的平衡點!
(安徽滁州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