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是天使,在家是“魔鬼”,是什么造就了雙面的然然?尋找背后的原因,還要從然然的環境談起。
寒假結束,開學的第一天,然然媽曾跟我訴苦:“孫老師,你要說說然然,老發脾氣,還罵人、摔東西……,簡直是不讓人活了!”
然然是個輕度智障的孩子,從長相上根本看不出來,算是非常帥的一個小伙子了。在學校他可是個乖孩子,教室的衛生他打掃的最干凈,最讓我滿意,從來不大聲說話,不管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然然膽小的樣子令人心疼,從他一到班級,我就發現了這個情況,極力鼓勵他大膽說話,效果也有,但不大。讓人捉摸不透的是他在家里竟然是一個令家人心驚膽戰的小“魔鬼”形象。
晚上我正在整理材料,忽然電話響了,是一個沒標記的號碼,接起來才知道是然然的姐姐。然然姐姐在電話里給我告狀:“孫老師,然然簡直要瘋了,這段時間老說一些不著調的話,我也聽不懂,還發脾氣,說要砸電視、扔板凳。氣的我奶奶心臟病要犯了,我的孩子小,我怕嚇著孩子。唉……”從然然姐姐的話里,我知道她的父母又外出干活了,家里只有她和年邁的奶奶、幼小的孩子,還有就是令她頭疼的然然。
然然姐姐的話,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已經沒有心情整理材料,滿腦子都是然然。然然又好久不來上學了,雖然班里只少了一個孩子,可感覺空蕩蕩的,好像少了很多。然然不上學,不是他不喜歡上學,而是家長因為工作的緣故,沒法接送他(可能父母又去了離家較遠的地方干活)。我理解然然的父母,他們要吃飯,要生存,要養活一大家人,我沒法強制他們放棄用以維持生計的工作。但他們放棄孩子正常的學校生活,我打心底里不贊成他們,可我也沒有辦法幫他們解決。
在校是天使,在家是“魔鬼”,是什么造就了雙面的然然?尋找背后的原因,還要從然然的環境談起。
然然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有奶奶疼,父母愛,姐姐寵。小的時候,對于然然個別任性的行為,家人都采取聽之任之,不加管束的狀態。他們總以為然然小,不會做太出格的事,然然任性地嬉戲打鬧是正常的,忽視了習慣的養成。約翰.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說:“被溺愛、嬌寵慣了的孩子必然學會打人及罵人,必定會鬧著索要他想得到的東西,必定會悍然去做他一心想做的事情。這樣一來,由于父母迎合遷就、溺愛嬌寵之故,在孩子幼小時候破壞了自然的法則,他們自己在泉水的源頭播撒了毒藥,日后親自喝到苦水,卻又感到大惑不解。因為他們的孩子長大后,這種種惡習如影相隨,那時孩子已經長大,他們的父母不能再將他們當作玩物逗樂了;于是他們就開始埋怨,說孩子太剛愎倔強,恣意妄為;那時他們才惱怒看到孩子的任性執拗,被他們的種種邪惡氣質劣行所困擾,然而這些缺點都是他們親自注入、養成的;直到那時,他們才愿意鏟除他們親手種植的雜草,然而雜草已根深蒂固了,這時想鏟除也許已為時太晚?!?/p>
進入青春期后,然然父母的工作開始變得忙碌起來,時常外出工作,一去就是好幾天,把然然留在家里,等父母干完那一單活回到家里,再送然然上學。父母外出打工期間只有年邁的奶奶陪著,偶爾已出嫁的姐姐會帶著孩子走娘家,此時的姐姐也把精力全放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無暇顧及然然,也沒法送他上學,然然就成了真正的“留守”兒童。想當初集寵愛于一身的“小皇帝”何嘗受到如此冷落!
同時然然到了青春期,正處于一個需要倍加呵護和關愛的關鍵時期,卻時常遭遇情感孤寂,不被人重視,不被人關注,自然他的心理就會產生變化。本該上學的時間,卻留在家里無所事事,遠離了同學,遠離了老師,正常的生活規律被打亂,他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于是就用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出現了一系列的暴力言行,給家人帶來了無限的困擾。
相較孤寂的家庭生活,然然在學校的時光是快樂而有規律的,有能互相交流的玩伴,還有喜歡他的老師。然然在家里缺失的情感,在學校這個有溫度的大家庭里得到了彌補。
其實我很理解然然的姐姐,普通孩子進入青春期不可避免的都會有狀況發生,何況是智障的孩子,心里想的表達不出來,只有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引起別人的注意,發泄心中的不滿。但問題的癥結還在家里,我和然然姐姐進行了溝通,告訴她然然已經進入青春期,俗稱的叛逆期,對然然這種情況,不能著急,只能慢慢和他說,適時引導。而且需要按時送孩子上學,不能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而把然然留在家里,棄之不顧。在我苦口婆心的勸說下,然然姐姐接受了我的建議,同意想辦法送然然上學。
在正常的上學期間,然然的家人沒有再給我打電話。沒想到,在這個清明假期的第二天,然然已經堅持不住了。晚上,然然姐姐的電話打了進來,跟我說然然是不是有“神經病”!我非常嚴肅地告訴她,然然沒有這種狀況,不要隨便給然然貼標簽。
孩子的好習慣沒養成,反而家長給孩子“慣”出來了許多壞毛病,這些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需要一個長期而且艱難的過程,其中有家長的問題,也有孩子的問題,當然家長的問題是最大的。解鈴還需系鈴人,需要家長轉變觀念,配合老師,共同把孩子的工作做好。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中心路小學
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特殊教育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