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為什么我們學校老師們如此辛苦,付出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但家長和社會各界卻總是不給我們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
“校長,為什么近年來我們老師投入時間和精力比原來少了,但學生、家長、社會對我們的評價卻不斷提升?”
以上是新學期開學時老師和家長們問我最多的兩問題。曾幾何時,作為一所傳統鄉鎮學校,為能趕上區域教育大發展步伐,全校上下在“負重拼搏、只爭朝夕”口號引領下,老師們表現出無比堅韌的意志——起早貪黑、爭分奪秒,為了孩子學業的提升,舍小家顧大家、加班加點、玩命工作,學校取得了較好發展,歷年教學質量一直保持著同類學校領頭羊地位。隨之而來,也招致學生、家長及社會的質疑和責難。
當這些問題愈加凸顯時,必須重新思考學校未來發展思路。三年前,學校開始提出“勇做規范辦學、改革轉型排頭兵”口號。規范,意味著用于教學的時間將大為壓縮,教學過程將無法再通過“精耕細作”來提高學生成績;轉型,意味著必須重新尋找學校可持續發展新思路、新舉措。
教育改革轉型的根本是必須回歸對人的關注和思考。如何讓教師更好定位自身地位和作用?如何讓學生能夠找回催生自身全面主動提升的內驅力量?針對此追問,一中人開始了對學校未來發展的全新探索。
基于傳統、重塑品質
建校之初,一中便將儒家思想的“仁人合和”作為學校辦學理念。目的是把她真正辦成“以人為本、仁愛和諧、互助合作”的現代學校。然而,由于應試壓力,這一辦學理念僅為墻上的口號。如何讓這一美好初衷重新喚醒?如何重塑此理念文化?讓它真正發揮教育引領功效,煥發出全新的生機和活力,考驗著我和學校管理團隊的智慧。
因此,學校提出“仁和”(RH)文化品牌發展戰略和未來發展愿景——“一中一品,仁和致美”,并適時提出“仁和人、智慧堂、靈動園、幸福家“四大行動方略,全方位搭建師生核心價值追求。三年來,我們努力踐行,逐漸讓此理念成為師生共識,其催生的教育魅力正逐步顯現。
四大行動方略 “四梁八柱”
“仁”字,從人從二,基本涵義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信”則指“誠實、可信”。
“和”者,“諧”、“相應”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與他人建立、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但堅守“真我”,給人以“誠實、可信”之感。小人則相反,沒有獨立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甚至放棄原則、底線。
“仁和人”培養目標的實現,意味著學校所有相關人員(學生、教師、管理者、教輔、家長等)間建立“尊重、誠信”的工作、人際氛圍,甚至生活氛圍。
尊重是一種品格和追求,也是一種生活和工作方式。學校管理應當尊重每位教職員工,以尊重贏得信任。“一句話讓人笑,一句話讓人跳!”笑,意味認同和支持;跳,意味沖突和對抗。老師必須認識到師生人格平等,尊重學生,方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學校尊重家長,以真誠換取信任和支持,從而實現家校聯動的教育場景。學校也應培養學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建立和完善學生的“誠信”品質。
研究+人本的“智慧堂”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核心載體和場域。“智慧課堂”的建立和形成,既包括教師課堂教學管理中的“智慧”,也包括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智慧”。
而這必須堅持“人本”理念,強調“以生為本”,依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各科育人目標和任務,增強課堂教學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適宜性、可操作性,打牢學生終身發展基礎,滿足持續發展、個性發展需要。
對“學生”、對“課堂教學和管理”的“研究”是實現以上目標的基礎。提煉和精選學生全面和終身發展必備基本知識內容,教師須充分挖掘和發揮自身“智慧”,創新呈現形式、轉變學習方式,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密切聯系其生活經驗,使學習內容更加生動、新穎、活潑,增強吸引力,從而最終培養和提高學生智慧,建立“智慧堂”。
卓越+習慣的“靈動園”
“靈動園”,就是積極發動師生,行動起來,靈巧、靈活地開展各種動心、動人活動,培育智慧、鑄就靈魂,形成活力四射一中校園。
活力源于“追求卓越”,以良好個人素養培育成就學生的卓越人生訴求。使學校成為適宜學習、成長之所,讓師生愉快走進校園。在師生卓越習慣養成同時,必須提高其自主性,以學校辦學特色引領學生素養提升和教師的自我提升,把“追求卓越”內化為師生共享習慣,把一中打造成“靈動校園”。
規范+和諧的“幸福家”
“幸福”,是每個人應享有權利和人生追求。“家”,則意味著“溫馨歸屬、支持港灣”等。一所學校就是一“大家庭”,每一成員都有責任義務創造和維護她的幸福——存續和發展的基本規范和訴求。“家和”才能“萬事興”——“和諧”是其興旺的基本保障。
把一中建設成師生員工的“幸福家園”,每位師生都沐浴其幸福之光,都成為追求、守望幸福的能動主體,都成為創造、傳播、維系幸福的使者。
“走在約束里,行在共識中”,我們學校追求一崇尚規則的自由。“學校咋說,家長就咋回應;教師咋教,學生就咋學”的時代已過去。“舊”法已過時,新規則亟需定義。今日家長,大都受過系統教育,這是很多學校正面對的“新常態”——對老師和學校敬畏回落、對教育有自我想法和訴求。維護自我利益,也尊重他人訴求;堅持己見,也傾聽他人聲音。走在約束里,行在共識中,方能達成最大限度的和諧。
只有社會各界對一所學校文化的廣泛認同,讓更多人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改革、過程評價中來,學校教育才能催生源源不斷的協同效應,形成“我們都是一中人”共識。積極行動起來,以“仁和人”為培養目標、以“智慧堂”為發展核心,以“靈動園”為成長氛圍,我們就有足夠信心把一中建設成為所有一中人的“幸福家園”!最終實現“一中一品,仁和致美!”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