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房雅器

2017-04-29 00:00:00黃海濤
大觀·收藏 2017年1期

人類使用天然香料的歷史極其久遠,最早使用香料的時間可以溯及公元前3000至4000年。

宋代丁謂所著《天香傳》說,香的歷史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用來供奉神明,亦可達到除穢清潔的目的。史前紅山文化的之字紋灰陶熏爐、龍山文化的蒙古包形灰陶熏爐、良渚文化的竹節紋灰陶熏爐,給先人的傳說做了很好的注腳。

熏爐的出現,南方要早于北方,使用也更為普遍。長沙西漢張瑞君墓出土的銅器上就明確鑄刻有“熏爐”二字的銘文??脊刨Y料顯示,廣東發掘的400余座漢墓中,共出土熏爐112件,近半數的墓葬中有熏爐出土。而在洛陽繞溝發掘的220余座墓葬中,僅出土熏爐3件。這說明早期的熏爐生存實用的功能要遠遠大于審美和生活質量提高的功能。但是隨著生產力和社會生活的發展,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環境質量有了更高追求,用香成了人們社會交往禮儀中的重要元素,對熏爐的審美功能也更重視了。

從夏代起,中國進入到事鬼敬神的神秘時代??梢韵胂?,熏香的裊裊飄蕩中,寄托著古人對天神的遐想和憧憬。

中國對香具的利用在周代以前就已開始了,從香的使用上已分出了供香、禮香、藥香系列,而且香文化已融入了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領域。下面讓我們借助歷代各具特色的香爐來了解一下在東方中國綿延不絕的香文化。

一、戰國漢代香熏爐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香的認識進了一步,用香比喻一種高尚、善美的品質,把香文化作為一種日常的禮儀。當時佩戴香囊、沐浴蘭湯、互贈香品,形成一種風尚。

張騫通西域后,絲綢之路開通,大量異國香料進入中國,漢朝樂府詩云:“行胡從何方,列國持何來,氍毹、毾?、五木香、迷迭、艾納及都梁?!彪槊海竺嫠姆N皆是香藥。班固給其弟班超的書信曾說:“竇侍中令載雜絲七百尺,市月氏馬、蘇合香?!笨梢姰敃r香藥已是絲綢之路中外貿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西漢初期,熏香就已在貴族階層廣泛流行起來,而且有了專門用于熏香的熏爐。熏香在南方兩廣地區尤為盛行。漢代的熏爐甚至還傳入了東南亞,在印尼蘇門答臘就曾發現刻有西漢“初元四年”字樣的陶爐。

兩漢早期的熏爐,大多沿用春秋戰國時期豆的造型,淺腹,為了方便出香煙,蓋上鏤有較大并規則排列的幾何形孔隙,蓋頂凸起有圓形或鳥形。雖然還是陶質的,但有的做工已經十分考究,具備了審美的功能。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就出土了一個豆形陶熏爐,做工精致,通體涂黃色,再用紅黃兩色彩繪花紋,蓋頂的一只鳥還可以轉動。鈕周圍飾以雙劃紋兩層折線,內層作三角形,外層作八角形,間有三角形鏤孔。有意思的是,熏爐中還裝滿與高良姜、辛夷和芳香混合在一起的茅草。這種香料的出現,標志著熏香已經從驅蚊滅蟲的俗事變成了賞心悅目、有文化內涵的雅事,具有了把觀賞、工藝、禮儀甚至文學、藝術交融為一體的特點,使熏香成為一項審美活動。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另一種細柄高頸方形豆,在西漢初期的南方亦被發展成熏爐,并逐漸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種樣式。

香文化在漢代的快速發展,漢武帝有很大貢獻。他在位期間大規模開邊,遣使通西域,使戰國時期初步形成的絲綢之路真正暢通起來,在促進東西方交流的同時也便利了西域香料的傳入。漢武帝本人很喜歡熏香,大大帶動了漢代的用香風氣。博山爐最遲在漢武帝統治時期已經出現,并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流行,并且長盛不衰。出土的博山形熏爐中,以河北滿城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博山爐和從陜西興平茂陵葬坑出土的錯金銀竹節熏爐最具有代表性。

“博山爐”出現之后,香爐的使用與熏香的風習更加普遍。除了香爐,漢代還出現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籠”,以及能蓋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爐”,即“熏球”熏爐。

兩漢時期,以鳳形和鴨形為代表的動物形銅香熏爐流行,自唐代起獅形熏爐大行其道,以至于后來狻猊成為熏爐的代名詞。

兩漢時期的鼎形熏爐較少見,進入唐代,鼎形熏爐出土較多,尤其是在唐朝后期。一般形體較高大,有三足、五足或六足,且多為獸面爪形足,爐腹兩足之間常有獸首銜環裝飾,多有蓋,蓋頂有寶珠形鈕。亦有圈足內鏤爐門者,造型頗似佛教中的舍利塔,爐座較高,故又稱塔形爐。其中以五足鼎形爐較常見。

戰國漢代香熏爐賞析

圖1 戰國陶熏爐 尺寸:爐徑12厘米 高14厘米

此器材質為灰陶,整體呈豆形,爐由蓋、腹、足三部分組成,圓腹圓底,形成直唇,蓋面及腹部皆有刀劃、戳點、朱砂彩繪幾何紋飾,刀法嫻熟、色彩強烈,紋飾構圖對稱。爐蓋為覆缽形,蓋上部孔、蓋頂附呈扁圓形的實心鈕,鈕部帶孔,下端擴大成喇叭筒形足,是典型的早期陶豆的造型演變。陶豆始于新石器時代,直至漢代一直延用。陶豆原本作上古陶制食器,《說文解字》豆部:“豆,食肉器也”;《詩經大雅·生民》:“印盛于豆,于豆于登”,“豆醢也,登盛大羹也”。到了商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陶豆逐漸減少,其型逐漸演變為禮器,后因禮制的需要應用于祭祀等活動?!吨芏Y天官醢人》:“醢人掌四豆之實”,“凡祭祀,共薦羞之豆實,賓客喪紀,亦如之”。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祭義》:“宗廟之祭,物之厚無上也,春上豆實……豆實,韭也?!倍剐纹饔米鱿憔哂蓙硪丫?。宋代著名學者林之奇撰《尚書全解》中云:“敬念祭祀之事,嘗考之詩如曰:昻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時(《尚書全解,卷三十四》)?!惫糯让窬褪峭ㄟ^這些“敬念祭祀之事”,取得上帝的安然享用。從戰國之始到終結,神州故國見證了一段征戰殺伐、兼并統一的漫長歷史道路。這作為最先開始使用的神圣之器,歷經了多少我們看不見的刀光劍影、腥風血雨的慘烈爭斗,也有羽扇綸巾、決勝千里的運籌帷幄。

圖2 東漢綠釉博山爐 尺寸:通高21.2厘米 口徑7.1厘米 盤徑21.6厘米

1977年長沙漢墓出土。

這是一件仿青銅博山爐式樣而燒造的低溫鉛釉陶博山爐,其用途為明器。低溫鉛釉陶制品誕生于西漢,流行于東漢,以鉛為助溶劑,以鐵和銅礦物為著色劑,經過600至900度的溫度,燒成醬、褐黃、淡黃、綠、黃綠等色。從低溫鉛釉陶問世之日起,其功用一直未變,為陪葬器物。唐代厚葬之風盛行,低溫鉛釉陶器也迎來了它的巔峰之作,即眾所周知、絢麗多姿的唐三彩。

圖3 西漢銅博山爐 尺寸:通高28.6厘米 盤徑29厘米

1995年永州鷂子嶺出土。

熏香用具。斂口,鼓腹,腹部用鏤空和線條組成龍紋等圖案,柱作雙手叉腰的怪人站立于怪獸頭頂,好似人在擎著爐具。怪獸共有4個,尖嘴曲頸翹尾,把怪人襯托得更加神秘。有蓋,蓋頂捉手為孔雀。孔雀被視為“百鳥之王”,是最美麗的觀賞鳥,也是吉祥、善良、美麗、華貴的象征??谶吪c蓋邊有紐,用鏈相連,蓋上有山峰形突出和鏤空紋飾,山峰中有線刻的怪獸,爐內焚香時青煙繚繞,山景朦朧、群獸浮動,使人仿佛進入了神話傳說般的仙境。

圖4 漢代彩繪陶博山爐 尺寸:爐徑11.5厘米 高21.2厘米

此件爐具為漢代彩繪陶博山爐之精品。從外觀來看,它由早期杯豆之器延伸而來,灰陶質,由爐蓋、爐身、承盤三部分組成,爐蓋為博山形,爐蓋頂部臥有一只香鳥,爐身豆式,爐身與爐柄融為一體,承盤托底。承盤內堆塑彩繪盤龍,寓意四海騰龍。爐蓋浮雕山巒,危峰兀立,挺拔俊俏,鏤孔隱于山勢起伏之間。其間又浮雕人物、動物等彩繪造型,山間獵人騎馬游走,神獸虎豹出沒,仿佛正上演一場激烈的狩獵活動。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博山爐”的名稱,即由海上升起仙山的造型理念而始。宋代考古學者呂大臨《考古圖》有錄:“爐象海中博山,下有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象海之回環。”博山爐是漢代社會文化思潮與香文化發展結合的產物,兩漢時期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它薈萃了早期黃老思想的初始精華,同時產生獨具特色且兼容并蓄的文化形態,其豐富性、包容性及創新精神皆體現在漢代遺留的藝術作品之中。

圖5 漢代青銅熏爐 尺寸:爐徑24厘米 高45厘米

此件漢代青銅熏爐展現出一種很獨特的青銅器制作工藝水平,質地敦厚而堅實,造型古樸而典雅,反映了漢代興盛的青銅鑄造業和精湛的工藝水平。蓋頂塑引頸臥鳳,鏤空蓋及爐身布滿蟠曲螭龍,活環雙耳對稱分布兩側。三只S形螭龍龍首托舉爐底,爐座為喇叭口形,局部以龍鳳獸形替代,使熏爐有一種雕塑藝術的質感。試想,在那時幽雅靜謐的書齋或居室中,香霧縈繞,為室主人雅致的生活又增添一份詩趣。兩漢時期博山爐的誕生與發展與當時的社會思想及主流意識形態有著密切的互動關系。從早期對海上升仙思想的描述,到四神四靈形象的借鑒,及朱雀玄武概念的引入,都對漢代熏爐造型的藝術主題有著巨大影響。可貴的是,爐膛內尚有香灰存留,與爐蓋上煙熏的焦黑共同述說著那逝去的輝煌。

圖6 漢代綠釉博山爐 尺寸:爐徑14厘米 高26厘米

此件漢代博山爐通身綠釉,施釉均勻,釉面有不少細小顆粒。爐蓋手工鏇刀刻火焰紋,既似山形又似火把,爐蓋上火焰紋有鏤空孔,爐身半球形,子母口,爐體上下兩層,可以自然啟合。下半部分承盤為托,淺折腹,敞口,平折沿,整體做工精巧美觀。當爐腹內焚燒香料時,煙氣便從鏤孔中飄逸而出,煙霧繚繞,給人以置身仙境之感。齊劉繪《詠博山香爐》詩云:“上鏤秦籃子,駕鶴乘紫煙?!碧评畎住稐钆褍骸吩娫疲骸安┥綘t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泵枥L的都是用博山爐熏香時煙霧繚繞的迷人意境。博山爐出現在漢代,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燃香原料有很大關聯。古人習慣席地而居,常用熏香的方式除潮防濕、祛穢辟疫。漢武帝時,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樹脂類香料逐漸盛行,人們將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郁,煙火氣小,因此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開始風靡起來。

圖7 漢代青銅博山爐 尺寸:爐徑8.5厘米 高17.5厘米

青銅熏爐最早在漢代見之于文獻者如劉向《熏爐銘》:“ 嘉此正器, 嶄巖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睗h代青銅博山爐造型更多的體現出宗教化的色彩。此爐蓋、爐吻合,渾然一體,立體模鑄而成,猶如一含苞欲放的花朵。蓋為鏤孔云霧山峰紋飾,爐身飽滿,身外有花蒂紋。爐柄細矮,便于持握。器身子母口,座底帶承盤,淺腹、折沿、平底,底座與承盤銜接處有龍騰四海紋飾圖案。爐身側出一曲形短鋬,鋬頭雕塑成螭龍形,有神龍舒展之意。綜合考察這件博山爐的造型,升仙的含義亦十分明顯。屈原《九歌》中有“乘龍合磷磷,高馳兮沖天”之詞,此爐的造型似乎就是詩詞的寫照。

二、魏晉南北朝香熏爐

魏晉南北朝時,熏香在上層社會更為普遍。同時,道教、佛教興盛,都提倡用香。這一時期雖戰亂不斷,但香卻仍然獲得了較大發展,合香配方的種類大為增加,并且出現了一批專門用于治病的藥香。而用香風氣則從王公貴族擴展到士大夫文人中間,并出現了許多寫香的詩文,如曹丕的《迷迭香賦》、劉繪的《博山香爐》,膾炙人口,流芳千載。

在南北朝,西漢中期流行的山巒起伏、叢林蔽障、野獸神人出沒其間的博山形爐蓋、爐盤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被蓮花、寶珠所代替。

除銅制外,兩晉時期發展起來的制瓷業中也有熏爐燒造。它們多為一體,不分爐體、爐蓋,呈圓形,爐身上半部鏤有三角形、花葉形孔,下半部無孔,或留有添香料的爐門,爐下多附有承盤。南北朝時期的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及安徽一帶還流行提籃形熏爐。還有一種熏爐,在熏爐底部加喇叭形高足,高足下有承盤,爐門沿部無提梁或耳,爐身亦鏤有圓形或三角形孔。

魏晉南北朝香熏爐賞析

圖8 晉代青釉瓷博山爐 爐徑8.2厘米 高18厘米

此爐為晉代,質地青釉瓷,釉質瑩潤。晉代出土的博山爐有逐步向佛道藝術滲透的趨勢,仍舊由爐蓋、爐身、爐盤三部分組成,爐蓋與爐身子母口咬合相扣,爐蓋自上而下有刀刻花瓣形紋飾,蓋身布有透氣孔。爐盤深似缽形,托起爐座。晉代出土的博山爐雖仍稱之為“博山爐”,但其在形制和材質都已和漢代風靡之時的味道大相徑庭,爐蓋的造型意蘊已經不再似山,更不見了隱于山中的人獸追逐的動態場景,取而代之的是靜態的待放蓮苞的造型。從一件器物裝飾母題意蘊的變化我們可以強烈的感受到魏晉以后社會思潮的流變。漢代中央集權的瓦解,為具有個人化思辨色彩的玄學開始盛行提供了自由的土壤。魏晉社會進一步繼承了先秦道家宇宙觀的基本思想,吸收外來佛教思想,突破了漢代沉悶的經學風氣。這蓮苞待放的意象不正是由仙境崇拜到佛教崇拜的標志嗎?

圖9 南朝青釉瓷博山爐 爐徑12.2厘米 高34.7厘米

南朝博山爐,皆保持著博山的基本造型,爐蓋造型復雜,占整個爐的三分之一,爐蓋作群山、樹林、人物、龜、獸等動物雕刻造型,人物造型尤其夸張,表情故作乖戾,爐頂站立一只展翅欲飛的香鳥。爐蓋與爐身相扣處留有一梯形口作爐門。爐身造型簡約,下接承盤。此爐呈多層結構,在制作工藝上相當繁復,需要用拉坯、捏塑、堆塑、鏤雕等方法。到了南朝時期,爐蓋上的造型又逐漸演變為“乳尖狀”。這件青釉瓷博山爐通高34.7厘米,體量遠大于同時期的青瓷博山爐。這個爐子的氣韻和制作用材,都是貴族風范的體現,應為漢代神仙博山敬仰的延續。

圖10 南朝褐釉瓷博山爐 爐徑10厘米 高15.5厘米

此器褐釉斑駁處露出灰胎,年代久遠。爐蓋與爐身嚴絲合縫,渾然一體。爐蓋造型如含苞欲放的花形也像爐火中燃起的火焰,爐蓋中部浮雕有火形紋,爐柄造型已完全消失,爐身接直口承盤。時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思想自由奔放,這一時期文人雅士的詩文尤為豐富,其中不乏有贊詠博山爐的佳作。這些辭藻華麗的詩文不僅佐證了實物,也映襯了當時的個人現實狀況。

圖11 晉代青銅博山熏爐 尺寸:爐徑8厘米 高10厘米

此爐蓋上有幾何紋,頂部有山形,鏤空蓋可開合,有手柄可執,做工精巧。足為三只“鼎足”,足底接折口承盤,爐膛內尚存當年燃香灰燼。博山爐發展至晉代,仙山神秘之氣全無,這與魏晉時期文人率直任誕、特立獨行的行為風格有很大關系。魏晉名士任性、自負,普遍崇尚飲酒、清談、縱情山水,在思想上已跳出漢代拘謹的政治氛圍與神秘崇拜的桎梏。阮籍詩云:“獨坐空堂上,誰可與歡者?出門臨永路,不見行車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曠野。孤鳥西北飛,離獸東南下。日暮思親友,晤言用自寫?!?/p>

圖12 晉代陶熏爐 尺寸:爐徑12厘米 高15厘米

此爐為陶制,未施釉。由爐蓋、爐身和底座三部分組成。蓋身形似籠,口外立沿,鼓腹,上半部鏤雕三排三角形排氣孔。蓋體下半部以平緩弧度收至爐身,底座似缽形,深而廣。紋飾簡潔,線條流暢,以此單一色彩營造出上古之風。魏晉南北朝時期,香爐造型主要朝著兩種形式發生變化:一種是形制簡化了的博山爐,另一種是有鏤孔的爐身和底盤組成。同時這一時期,熏香在文人貴族階層也更為普遍,其熏衣之風更盛?!稏|宮舊事》曰:“太子納妃,有漆畫手巾熏籠二,又大被熏籠三,衣熏籠三?!北饼R文學家、教育學家顏子推《顏氏家訓》云:“梁朝全盛之時,貴游子弟多無學術,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p>

圖13 晉代黑釉瓷熏爐 尺寸:爐徑11厘米 高14厘米

此爐通身黑釉,由爐體和底座兩部分組成。爐體似籠,口大無沿,鼓腹,爐體上部鏤刻兩排均勻三角孔,下接闊口承盤,立沿。熏爐的出現,南方要早于北方。因南方潮濕,人們需席地而坐,最好的辦法即是熏香,最先用熏香祛除濕氣、凈化空氣,而后將熏香逐漸演化為一種賞心悅目、有文化內涵的風流雅事?!堆瑺t銘》有載:“嘉此正器,嶄巖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贝藸t為熏衣用爐,古人衣料一般為絲、麻、葛、布等,易遭蟲蛀,因此熏香不僅滿足社交禮儀生香爽身,而且注重實用功能熏香驅蟲。

圖14 晉代褐釉瓷博山爐 尺寸:爐徑11厘米 高21.5厘米

博山爐是漢、晉時期民間最常見的焚香器具。此爐通體施褐色釉,由爐身和承盤兩部分組成,爐身呈山形,頂部臥有一只待飛的香鳥。上半部有鏤雕三角形排氣孔,下半部有一鏤空心形孔,應為通風排煙之用。爐身下接承盤,海上升仙的意趣仍比較明顯。晉代熏爐造型、線條簡約明快,呈現了瓷質和釉色之美,更是魏晉崇尚恬淡悠然的審美取向使然。魏晉時期雖時局動蕩,但思想文化界卻是開了清新之風,它孕育了魏晉人覺醒的主體意識和自由主義審美取向。

三、唐代香熏爐

熏香在隋唐時期雖然還沒有完全普及到民間,但這一時期卻是熏香文化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香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一個成熟、完備的香文化體系。

隋唐之前,雖然中國的上層社會對香已推崇備至,但由于大多數香料,特別是高級香料并不產于內地,且多為邊疆、鄰國的供品,所以可用的香料總量很少,對上層社會來說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級別稍低的官吏也難以享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香文化的發展。

唐代之后,局面就完全不同了。隨著唐王朝成為一個富強的大帝國,其對外貿易及國內貿易都空前繁榮起來,西域的大批香料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運抵中國。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興盛起來,從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經兩廣、福建進入北方。香料貿易的繁榮,使唐朝還出現了許多專門經營香材料的商家。社會的富庶和香料總量的增長,為香文化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在唐代,人們對香的研究和利用進入了一個精細化、系統化的階段。對各種香料的產地、性能、作用、配制等都有了專門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層出不窮。

在這個時期,對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備細致的分類:會客用的香、臥室用的香、辦公用的香、修煉用的香,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煉法門都有不同的香……可以說在唐代已經是專香專用了。

唐代的許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對香料十分鐘愛,而且依仗國力雄厚,在用香的品級和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代的帝王。香檀木之貴以斤兩相論,唐皇宮內仍取之制作香床、香幾等大件物品;皇帝經行之處,甚至“以龍腦、郁金鋪地”,還常用沉香、檀香、龍腦、麝香等配入涂料涂刷皇宮內的樓閣殿柱。

佛教在唐代的興盛對香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推動。佛家的教理經書對香大加推崇,幾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動中都要用香。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參加佛事活動甚為頻繁,其用香量之大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唐代引進和開發了能用于各種場合的香具:如鎮壓地毯一角的重型香爐,帳中熏香的鴨形香爐、被中香爐,懸掛于馬車和屋檐上的香球,出行使用的手持長柄香爐等。唐中宗時,出現了專門用于品香的聞香爐,這標志著焚香已經從生活附屬品和修行附屬品開始上升為一門藝術。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現了大量的金器、銀器、玉器、石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爐的制式,外觀也更加華美。熏球、香斗等香具開始廣泛使用。在敦煌壁畫里就常能見到香斗、博山爐等豐富多彩的唐代香具。同時,熏爐的制式也隨之發生了新的變化,即由淺膛直接點燃草木香料的熏爐,向“隔火熏香”的深膛香爐演變。正是由于唐代的發展,后來香文化的普及成為一件自然的也是十分必然的事。

唐代香熏爐賞析

圖15 唐代洪州窯瓷香爐 爐徑24.1厘米 高14.2厘米

今人看爐一般分為兩種,一種封閉式爐,另一種為敞開式爐。敞開式香爐的形制式始于新石器時代出現的一種炊器陶鼎。陶鼎是一種漢族煮飯用的炊器,其形狀一般為侈口,有三個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熱。此爐的基本形制即是由陶鼎而來,圓形深腹,腹外圈有重疊淺浮雕蓮花造型紋飾,侈口平沿,平底六足,材質為瓷,爐釉色為淺褐色,是典型的洪州窯特征。自南北朝以后,中國有足器物發生變化,由三足至四足、無足,甚至多足,這與絲綢之路打通之后,西來文化浸入中原有關。爐底足造型為中國傳統“獅首含足”紋飾造型,此種紋飾造型一般應用于器物腿足、建筑基座的裝飾上,起源于先秦時期青銅器的饕餮紋足,至唐代形成固定的裝飾紋樣,并廣泛應用在鼎式香爐的足部。此爐應用的“獅首含足”,上部為獅首狀,獅子怒目圓睜,血口大開,口中含足,呈S形彎曲,底部作獸爪狀。整體造型生動,活潑精致。

圖16 唐代滑石博山爐 爐徑10.5厘米 高33厘米

滑石博山爐通體青灰色,帶有黑色石墨斑紋,滑石是一種常見的硅酸鹽礦物,質軟且具有滑膩的手感。爐蓋近似圓錐體,浮雕手法刻畫出蓮花寶塔狀,花瓣處均勻隱有排氣孔。蓮花頂部有一鈕,呈葫蘆狀,飽滿圓潤。爐身為豆形,深弧腹,爐身也雕仰蓮。子母口相合,蓮花造型渾然一體。高柄,自上而下飾有多道螺旋紋,呈錐形柱體立于承盤之中。下部為喇叭口圈足,較為矮壯,增強了穩定感。此爐整體造型匠心獨具、技法純熟,不失秀美大氣之感。進入唐代,熏香風氣更盛,博山爐的造型意趣為禮佛儀軌所用,因此器形莊嚴中也帶有珠光寶氣風韻。

圖17 唐銅鎏金鏤空五足香熏爐 尺寸:高12.5厘米

此銅鎏金鏤空五足香熏爐整體造型巧妙,典雅沉穩,端莊規制,器形上繁下簡,以銅為胎,色澤光潤沉郁,給人典雅莊正之感。熏爐器身呈圓形,上設爐蓋,其間鏤雕祥云等,爐口,圓形蓋扭。器身沿口方折,壁身直下漸收,下設五足,足彎曲似象鼻,爐身無雕飾。整尊熏爐于沉郁銅色之上,間染鎏金為飾,視覺對比強烈,金氣燦然,更添華麗精致之感,其與規整形制相互融合,于雅正中現華貴之貌,二者相得益彰,精妙至極。

圖18 唐代銀制熏香球 直徑10厘米

古人將熏香作為一種美的生活方式,當然也將如何熏香發揮到極致,熏香器具的發明總是伴隨著生活中更加細微的需求而誕生,被中香爐即是如此。被中香爐,又稱“香熏球”、“臥褥香爐”、“熏球”。據《西京雜記》卷一記載,“長安巧工丁緩者,為常滿燈……又作臥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本出房風,共法后絕,至緩始復為之。為機環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為名?!北恢邢銧t原本出自于一個叫房風的人,后來絕跡了,到了漢代長安巧工丁緩這里又再度逢生。丁緩是一位漢代偉大的發明家,他才思敏捷,聰慧過人,發明的很多作品都出神入化、匠心獨具,如“滿堂寒顫”的七輪扇、“七龍五鳳”常滿燈盞、“奔馬飛旋”的走馬燈等等。小小的一枚“被中香球”也是他的奇作,他運用物理學原理,以精湛巧妙的機械結構,使物體保持平衡的同時也能自動旋轉,從而開創了人類運用機械的奇跡。

至唐代,金銀器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發展的高峰,主要是有幾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一是貴金屬冶煉技術和工藝的成熟,唐代與外藩的廣密交流,促使工藝技術的傳播與進步;另一方面金銀器是當時社會身份地位的象征,貴族階層對金銀器的欲求反應了其社會文化特質。且上層貴族階層更有甚之,會將金銀器作為炫富的手段。

此件唐代銀制熏香球,整體造型是一個圓球,此類金屬香球外殼,多為鏤空鏨花工藝制成,而此件藏品卻是盤銀絲工藝制成,實為罕見。盤絲工藝是中國古老的一種工匠技藝,以白銀為材料,運用花絲和點鏨技法,按照設計要求,交互用填絲、累絲、炭絲、穿絲、搓絲和在銀片上鏨出點、線、面浮雕圖案組合而成。其結構嚴謹、造型別致、虛實相間、富麗堂皇,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紋飾圖案為寶相花紋,造型別致,紋飾細密瑰麗。唐代寶相花即是寶蓮花,是佛教吉祥三寶之一,有圣潔和美好之吉祥寓意?;y間有若干小孔,以供煙和香氣溢出。球體頂端有一根銀鏈子掛著,一來方便取拿,隨身攜帶或入被褥中;二來用它懸掛在支架上。司馬相如《美人賦》中載“寢具既陳,服玩珍奇,金鉔熏香,黼帳低垂,裀褥重陳,角枕橫施”。其中,“鉔”字,南宋章樵作了下注:“鉔音匝,香球,袵席間可旋轉者?!泵枋隽吮恢邢銧t在當時生活中的應用場景。在被中焚香的主要是為了消毒、解穢或殺菌,同時也發揮馨香助眠的功用。其實,香球在唐以后興盛,使用的場合非常的廣泛,如《宋史·禮志》中載“殿上陳錦繡帷鸞,垂香球”。陸游《老學庵筆記》有載:“京師承平時,宗室戚里歲時入禁中,婦女上犢車,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而袖中又自持兩小香球。車馳過,香煙如云,數里不絕,塵土皆香?!庇纱丝梢?,香球是古代統治階層宮殿、廳堂、車轎、閨房之雅器,也是富貴人家出行、狩獵、游玩隨身攜帶之物。其設計小巧便利的特點,可供當時的人隨時享受氣香遍布周身的樂趣。

此種香爐的獨特之處在于其構造,它的球形外殼和位于中心的半球形爐體之間有兩層或三層同心圓環。爐體在徑向兩端各有短軸,支承在內環的兩個徑向孔內,能自由轉動。同樣,內環支承在外環上,外環支承在球形外殼的內壁上。爐體、內環、外環和外殼內壁的支承軸線依次互相垂直。爐體由于重力作用,不論球如何轉動,爐口總是保持水平狀態。這件銀質掐絲的被中香爐不僅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從今天的構造學的角度看,也是一項富于創新的創造。

香球結構分成兩半,可以打開,里面有三個控制平衡的套環,最里邊的一個套環上,妥放著一個“焚香盂”,香料就放在“焚香盂”里燃燒,可以左右上下任意轉動,“焚香盂”始終保持平衡,燃燒著的香料不會外泄,置之于寢具之內,無論如何轉動翻轉或攜帶行走,亦不會發生危險。由于半圓形“焚香盂”與兩個交錯的同心圓機環及腹壁通過內軸相連,因此,可利用同心圓機環造成的機械平衡以及“焚香盂”自身的重量,使球體內永久保持水平狀態。唐代元稹詩云 “順俗唯團轉,居中莫動搖,愛君心不惻,猶訝火常燒”。詩文準確地形容了香球的結構原理、使用方式,也暗喻了被中男女的愛戀之情。

在感嘆中國古代科技偉大和絕妙的同時,我們也需從古人哲學思想來管窺對其造物理念的重要影響。中國古代哲學將人視作宇宙的一部分,“天人合一、和諧統一”是中國古代最富創造性的思想,是人類最高的智慧。擬天道以成人文的《周易》、《老子》、《論語》等都以不同方式反復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最根本的思想基礎。由天道而及人文,它們為中國后來的一切人文活動,為政治、建筑、科技、教育、工藝等等領域都制定了最高的理念標準。中國古代對“天”的崇拜和“天道圓”的觀念衍生出以“圓”為完美的藝術觀。此件唐銀制熏球技術原理的創造性發明,即是古人長期對自然的觀察及思考,結合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以“圓”為完美的藝術觀?!墩f儲》中漢儒趙歧《孟子注》云:“凡物圓則行,方則正。”即凡事物惟圓則無障礙,故曰圓通;惟圓則無缺,故曰圓滿;惟圓其機嘗活變化出焉,故曰圓轉,又曰圓融。由此可見,此件熏球即當時能工巧匠物由心生的產物。

“被中香球”后來經由絲綢之路傳至歐洲,歐洲人學會了香球中套環平衡裝置原理,用于羅盤和陀螺儀的萬向支架設計,為歐洲十五世紀開始的大航海做了技術儲備。除此之外,被中香球在前往歐洲途經伊斯蘭國家的過程中,也與伊斯蘭文明發生了交融,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收藏一件敘利亞13世紀晚期至14世紀早期的鏤空、刻花、嵌金、嵌銀的黃銅“香球”,其原理結構與中國的“被中香球”相同。大英博物館也收藏有一件產于敘利亞的鏤空、刻花、嵌銀黃銅“香球”,其內部結構及外部紋飾組成與中國“被中香球”也相同,僅外壁鏤刻紋飾內容結合了本土色彩,略有不同。這說明了早在唐代,香球就已經傳入埃及、敘利亞一代。當時的馬穆魯克王朝與中國有著絲綢、瓷器等多方的貿易、文化往來,中國的工藝技術被馬穆魯克王朝借鑒,而香球也應是此時傳入并應用于他們的工藝品技術中的一種。

四、宋代香熏爐

及至宋代,香文化也從皇宮內院、文人士大夫階層擴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出現了《洪氏香譜》等一批關于香的專著。宋代三足鼎式香爐是北宋復古的產物。宋代一些官宦士大夫家比較流行的是鴨形和獅形的銅熏爐,稱為“香鴨”和“金猊”。宋代獨特的文化特色使香爐成為當時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宋代之后,不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

北宋時居室廳堂里有熏香,在宴會慶典上,也要焚香助興,而且還有專人負責燃香的事務;不僅有熏燒的香,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佩掛,在制作點心、茶湯、墨錠等物品時也會調入香料;集市上有專門售香的店鋪,人們不僅可以買香,還可以請人上門作香;富貴之家的婦人出行時,常有丫鬟持香熏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則多設香齋,不僅用香品香,還親手制香,并呼朋喚友,一同鑒賞品評。如此等等,香已無處不在。

在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關注和引以為豪的自然是瓷香具。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銅器,或是另有創新。由于瓷爐比銅爐價格低,所以很適宜民間使用。宋代最著名五大官窯都制作過大量的香爐。瓷爐雖然不能像銅爐那樣精雕細琢,但宋代瓷爐卻自成樸實簡潔的風格,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宋代香熏爐賞析

圖19 遼、宋銅行爐 尺寸:長28厘米 寬9.5厘米 高14厘米

行爐的叫法,由“行香”而來。據《大宋僧史略》卷中記載,中國“行香”之制始于晉代道安法師?!靶邢恪痹欠鸾谭〞x軌之一,在中國民間正月初一清早,舊有\"行香\"之俗。《敕修百丈清規·法器章》有載:“住持朝暮行香時,鳴(鐘)七下。”又有《南史·王僧達傳》載:“何尚之于宅設八關齋,大集朝士,自行香,次及王僧達?!狈鸾淌⑿袝r,行香作為一種修持方法,一般是手捧香爐圍著佛像繞行三圈、七圈或更多,因香爐可以手持行走使用,故稱之為行爐。此爐全形猶如蛟龍銜一朵蓮花,銅制,通體黃褐色。爐身為深垂腹,無蓋,爐口折沿呈蓮花瓣狀,爐身外圈浮雕蓮瓣造型,尖角處凸起。下承喇叭形底座,底座依舊輔以蓮瓣浮雕。腹部邊緣一側伸出一蛟龍形柄,龍頭銜穩爐身,龍爪俯抱爐座。龍身矯健,呈弓形落于一端,便于持握。龍尾蜷曲形,下接片足,完美地保持了整個器形的穩定性和協調性。

圖20 宋代青白釉瓷香熏爐 爐徑7.9厘米 高8厘米

此器由爐蓋、爐身兩部分組成,整體造型呈扁球形,上部爐蓋鏇刀刻畫出卷草紋,爐蓋上的鏤空即為出煙所用。爐身下部浮雕仰蓮葉紋,有三足。球形熏爐是宋代很獨特的一種熏爐制式,宋代球形熏爐是受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比較盛行的鏤空三足陶瓷熏爐的影響而來,整體器形簡約,爐蓋的多余部件已不見,尺寸減小,釉色清雅。但局部施以精致細膩的雕刻技術,彰顯了宋代非比尋常的瓷器雕刻工藝。北宋的劉敞《戲作青瓷香球歌》中有云:“檬檬夜氣清且蟾,玉縷噴香如紫霧。天明人起朝云飛,仿佛疑成此中去。”宋人制器,造型簡潔、細膩、婉約、優美,這與宋時文人的沉靜、內斂的心境頗有關系。

圖21宋代青白釉瓷香熏爐 爐徑11厘米 高11.8厘米

爐蓋扁圓形,以鏤空卷葉紋為主,爐內香煙從葉間之孔溢出。爐身子母口,弧腹,高圈足外卷。下腹刻重瓣仰蓮紋,內外施青綠色釉,釉色飽滿凈潤。其構思奇特,秀麗典雅。宋時香爐的尺寸普遍縮小,這與宋人的使用習慣及空間觀念有很大的關聯。宋時國土面積不如前朝那時博大,尚文不重武,文人士大夫階層也不再追求富麗堂皇的宮殿廟宇空間,而多是寄居在閑適雅致的書房、閣堂,雖空間不大,但卻依照自我的審美情趣,追求精致化的生活狀態。所以,焚香這一雅事自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有詩為證,南宋詩人葛紹體《詢人上房》:“自占一窗明,小爐春意生。茶分香味薄,梅插銷枝橫。有意探禪學,無心了世間。不知清夜坐,知得若為情?!?想象這種古典場景,文人摒棄瑣事羈絆,與自然寧靜相會的柔和恬淡之美自然而生。

圖22 宋代越窯瓷熏爐 爐徑10厘米 高15厘米

爐蓋鏤空卷草紋,刻畫草葉莖線。爐身半圓形,子母口,弧腹,有腰線,低矮圈足外卷。此器是宋代越窯的青瓷,釉色青灰色,類玉似冰,有開片。越窯最早始于東漢時期,至唐宋日臻成熟,北宋為最盛。北宋越窯瓷器非常注重紋飾的裝飾效果,主要是以刻花為主,胎質淘煉精細,釉厚而且透明光澤度好。北宋早期越窯一改前朝注重整體造型線條的審美風格,在洗練的造型上運用大量裝飾技法在器物表面做文章是其一大特征。據文獻記載,宋代從開寶到太平興國十余年間(968—984年),越國控制下的越窯曾為北宋朝廷燒制青瓷貢品達17萬件之多,北宋初年越窯生產的青瓷不僅質精而且量大,許多珍品還作為禮品被宋廷贈與遼國,所以在北方遼代貴族墓葬中也常有越窯瓷器出土。

圖23 宋代白釉瓷熏爐 爐徑13厘米 高22厘米

熏爐,是為實用功能發展而來的稱謂。漢代以前出現,至宋代熏爐樣式較多,有蓋,蓋上有孔,爐內焚香,香煙裊裊從孔內飄出。此熏爐造型依舊為博山式,爐蓋部如山形,鏤空出煙孔較大,蓋頂有一橢圓錐形旋鈕。爐蓋與爐身子母口相扣,爐身飽滿,底部為束腰型喇叭口底座,底座口徑與爐身相當。因時代的變遷及社會形態的發展變化,宋代博山爐的造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線條逐步簡潔、抽象,局部的細部刻畫如人獸浮雕造型也不見了蹤影,底部承盤的造型也失去了觀海的意義,漸漸轉為實用的底座造型功能。至宋代,中國的陶瓷工藝逐步走向了巔峰,五大名窯逐步定型,不僅在日常生活用品類陶瓷的燒制數量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宋人開始對陶瓷的釉色、裝飾、質地等有了更高的追求。此件熏爐瓷質瑩潤光滑,溫潤如玉,保存一千多年依舊能夠光照見影。

圖24 宋代青白釉瓷博山爐 爐徑9.5厘米 高13.5厘米

全器通施青白釉,釉色青瑩,胎體堅致,釉面光潤。青白釉色又叫影青釉,是北宋年間由景德鎮工匠制作的一種介于青白二者之間的釉色。爐蓋線條簡潔,附有山形浮雕,凸顯博山造型,蓋面布滿出煙孔。下部為爐身兼底座,深腹,闊口寬折沿兒,爐身表面塑有人面形浮雕,下部淺雕一圈水紋造型,爐底接水紋足。經過對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所吸收的大量外來及少數民族器形的消化和吸收,宋代的香爐造型紋飾進入一個含蓄優雅的時代風貌之中。由于瓷器的繁榮,宋人喜好香事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也逐步將瓷器的優雅氣質在香事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宋代楊庭秀《焚香》一詞中便有詩句:“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銀為葉輕如紙?!笨梢姰敃r宋代的文人對于仿古形制、釉色影青的陶瓷香爐可謂情有獨鐘。

五、明代香熏爐

元代香爐不脫宋代風尚,數量與品種繁多,以中小型香爐為主,此文不做詳談。

明代的繪畫中出現“爐、瓶、盒組合的爐瓶三事”。明朝嘉靖官窯還有所謂的“五供”,即是一爐、兩燭臺、兩花瓶的成套供器,使用于祭祀及太廟、寺觀等正式場合。

到明朝時,線香開始廣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術。《本草綱目》不僅論述了香的使用,而且記載了許多制香方法,如書中所記:使用白芷、甘松、獨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黃、黃芩、柏木等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粘和劑,做的香“成條如線”。這一制香方法的記載是現存最早的關于線香的文字記錄。

明代瓷爐大多數香爐以青花瓷為主,明嘉靖青花香爐,也出現了色彩斑斕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藝術家,對色彩十分敏感,五彩、斗彩瓷得到空前發展。

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參與設計監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為了制作出精品的銅爐,在宣宗朱瞻基的親自督促下,整個制作過程,包括煉銅、造型必須自《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數百件宋元名窯中,精選出符合適用對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將之繪成圖樣,再呈其親覽,并說明圖款的來源和典故的出處,經過篩選確定后,再鑄成實物樣品讓其過目,滿意后方準開鑄。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時,為滿足玩賞香爐的嗜好,特下令從暹邏國進口一批紅銅,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設計和監制香爐。簡潔的造型、高度抽象的線條、精準的幾何圖案,這些在宋瓷里被運用得爐火純青的美學元素,在宣德爐上也能尋見端倪。

為保證香爐的質量,曾有人戰戰兢兢地稟告皇上,欲制造出好香爐,銅還得精煉六遍。煉一遍,少一些,六遍下來,原料只會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財大氣粗,精品意識超強,他當即下旨精煉的次數不僅不減,還要翻番(煉十二次),并加入金銀等貴金屬。于是工藝師挑選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經過十多次的精心冶煉。經過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極品銅香爐終于制作成功。

大明宣德爐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圓唇,頸矮而細,扁鼓腹,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襠空足,口沿上置橋形耳、了形耳或獸形耳,銘文年款多置于爐外底,與宣德瓷器款近似。宣德爐重韻味,不管是整體或者細部的設計,都耐人尋味。

宣德銅爐經6煉到12煉之后,基本接近純銅,顏色為紫紅色,雖然添加了金銀等材料,但數量較少,對制成品的色質改變不大。所以宣德以后的仿品在鑄爐中不把金溶入銅料中,而把金材料用灑金﹑鎏金﹑錯金﹑割金等工藝裝飾在爐表面,達到美觀的效果。

這批紅銅共鑄造出3000座香爐,以后再也沒有出品,宣德帝見到這批自己親自過問的香爐,每只均大氣異常,寶光四射,很有成就感。這些香爐,其絕大部分陳設在宮廷的各個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賞賜和分發給了皇親國戚、功名顯赫的近臣和香火旺盛的廟宇。 這些宣德爐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見其形。經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已極為罕見。

明代香熏爐賞析

圖25 明宣德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爐

此爐高9.7厘米,口徑15厘米,足徑12.3厘米。清宮舊藏。

爐敞口,銅鍍金龍首吞彩色云紋雙耳,垂腹,圈足。爐身通體以藍色琺瑯為地,掐絲填紅、黃、藍、白等色琺瑯的纏枝蓮紋計2層,呈“∽”形上下相間排列,足上以彩色蓮瓣紋為襯。足底鍍金光素。

此爐胎壁厚重,造型規整,琺瑯顏色純正,色澤蘊亮,有寶石般光澤,雖然作品無款,但宣德時期掐絲琺瑯工藝特征非常明顯。

圖26 明宣德 銅沖耳乳足爐

此爐高11.2厘米,口徑14.3厘米。

銅爐口外侈,收頸,鼓腹,下腹圓收,三乳足漸起自器外底??谘厣献笥腋髁⒁粵_天耳。器外底有減地陽文3行6字楷書“大明宣德年制”。

此爐秀雅古樸,經長年累積,包漿極厚實堅固。無絲毫澆鑄范縫與焊疤,應是以古老的失蠟法鑄造。

該器款識在法度謹嚴中見自然,結字用筆頗有其神韻。

圖27 明宣德 銅嵌銀絲蟬紋獸吞耳圈足爐

此爐高8.1厘米,口徑11.3厘米。清宮舊藏。

銅爐為簋形器。口外侈,收頸,鼓腹,左右飾獸吞式雙耳,圈足。器表飾嵌銀絲蟬紋,頸、足飾回紋,頸下飾蟬紋。

此爐器形古拙周正,制作精良,紋飾粗中有細。包漿厚重自然,幾乎掩蓋了嵌銀絲裝飾。鑄嵌工藝精湛,在歲月的侵蝕下仍然不失神采,令人稱道。宣德爐最初是擬古器式樣鑄成,并非出于臆造,所以青銅簋也屬原形之一。1977年10月,耿寶昌、王文昶先生鑒定此爐為明代器。

六、清代香熏爐

清朝中前期香熏文化的發展雖不及隋唐和宋代,但在宮中和達官貴人中的流傳也十分廣泛。

清代服飾特有的披掛制度,為用香方式增添了新的特色。按清制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一律要懸掛朝珠,而朝珠多以珊瑚、琥珀、密蠟、象牙、伽南香(沉香)制成,每串計一百零八顆。除朝珠外,清代婦女亦有帶腕香珠的習慣,而男子日常服裝配飾也多達十四事,其中就有貯香用的香囊、荷包等。

清代“行香”已經深入日常生活之中,爐、瓶、盒三件一組的香具已成為上層人士文房清玩的典雅陳設。

清代使用香爐的造型也和朝服一樣,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從錢漢東所著的《日照香爐—中華古瓷香爐文化記憶》就能窺其一斑。清代康熙時陳夢雷等主編的《古今圖書集成》中專設有香部,而張玉書等編纂的《佩文韻府》也編有香療方面的內容。清代著名醫學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收集的香藥遍及海內外,也補正了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之誤。

清代香爐風格上可謂多樣,取材之廣泛為歷代之最,制作手法精細、繁縟為歷代所不及,雖漢唐雄渾內斂的大格局已失,然其中亦多有精美雅逸之傳世精品。

清代香熏爐賞析

圖28 清代白玉香爐 爐徑8.5厘米 高4厘米

在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從未離開過玉的身影。歷史上中國產玉的地點有兩百余處,其中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和闐)。新疆和田玉分布在新疆所轄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一帶,西起喀什地區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中經和田地區,東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若羌縣,北至塔里木盆地邊緣,南到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主峰,全長約1300公里,寬約80~150公里,地域范圍包括14個縣市。據《山海經》記載,“密山之上,丹水出焉,其中多玉膏,其源沸湯,黃帝是食。玉膏之所出,玉色乃清,五味乃馨,堅栗精密,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庇纱丝芍褡钕仁亲鳛槭澄锒嬖诘?,由黃帝的專供食物玉膏化成,玉有五色,玉的質地緊密堅硬,溫潤純良,天地鬼神都食玉為生。在古人心中和田玉同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天地鬼神是連共生存的。因此,古人賦予了它規避災難、逢兇化吉的功能。古傳“白璧無瑕”即是指白玉的優質品種,韌性和耐磨性卻是玉石中最強的,入土數千年,也不會全部沁染。白玉浸泡在昆侖山下荒原或綠洲的地下水土中千百萬年,產量稀少價值很高。羊脂玉,又叫白玉,古人用了比擬手法——“白如截肪”,其意是好似羊脂油一樣的玉石。此件清代白玉香爐的玉質雖達不到羊脂級別,但也細膩瑩潤少瑕疵,皎潔似月,可謂是白玉玉器的上佳品。香爐爐形扁矮,整體渾圓不腴,唇口飽滿,頸部深峻,鼓腹突碩,圓垂腹墜,下接圈足,底部有“乾隆御用”四字篆書,表明其身份為清代乾隆時期皇家御用的玉器。香爐為佛教“五供”之一,也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置于廳堂或擺于書房案頭,讀書時焚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美妙意境。大師以爐火純青的工藝展現了白玉的天資靈性,玉爐以冰肌玉骨承載了一份圓滿之美。

圖29 清代紫金釉瓷熏爐 爐徑10厘米 高8厘米

清代紫金釉瓷香爐,爐體通施醬紫色釉,醬紫色釉面上加金箔釉,整爐金光沉凝,寶氣華麗。紫金釉,又稱醬釉。是一種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總量較高,達5%以上。此種釉色的器物,甚有銅器的掠影。清代制瓷業仿銅器大為興盛,這與清帝雍正的禁銅令不無關系。雍正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流通貨幣——銅錢,而此時卻出現了“各省未得流布,民用不敷”的狀況,制幣所用的主要原料黃銅的數量明顯不足。銅錢鑄造質量差,甚至到了影響流通的地步。因此,清雍正帝下達禁銅令長達四年之久,禁止民間及官方大肆使用銅器。這一政策直接刺激了瓷器仿制銅器質感技術的進步,奠定了景德鎮官窯瓷器雍正至乾隆時期最后的輝煌。紫金釉的名字也是后來獲得了帝王的認可而得來的藝名,原本叫醬釉,醬釉產生于宋,宋人制造這種釉色符合其含蓄、優雅的審美意境。

此爐蓋與爐體子母口相合,蓋頂塑兩層靈芝。靈芝有延年益壽、福祿安康的寓意,在古代詩詞中,靈芝也是圣潔與美好的化身。曹植曾寫下“尋湘漢之長流,采芳岸之靈芝”贊美它的清純高雅。爐腹兩側塑狻猊,狻猊,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所生九子之一,排行第五,形如獅,平生喜靜不喜動,又喜歡煙火,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足部裝飾常用它為造型。

圖30 清光緒 景德鎮窯青花香爐 尺寸:口徑36厘米 高34厘米

直口,筒形,圈足。胎體細白,釉面潤澤。通體以青花裝飾,所繪內容為龍鳳紋。

龍鳳呈祥是中國古代寓意吉祥的題材,繪畫工整細致,具有較強的表現力。雙鳳之間書寫有“萬壽無疆”四字楷書。另一側書寫有“觀世音菩薩蓮花座前”楷書供奉款,并有“光緒六年戊寅季春日吉日立”落款。從題記中我們可以知道,其應該是供奉于觀世音座前的香爐,供奉的目的是為了求得長壽,雙鳳之間書寫“萬壽無疆”,則表明了其應該是為了祝愿慈禧太后壽誕而向觀世音菩薩敬奉的,時間應該是在光緒六年春天。

圖31 清乾隆 古銅彩雙耳爐 尺寸:口徑8.9厘米 足徑7.3厘米

爐平沿,短頸,扁圓腹,頸、腹間有對稱雙耳,圈足。通體以茶葉末釉作地,器內光素,器外以金彩為飾,口部平沿及近足處繪卷草紋,口沿下繪回紋,肩部繪如意云頭紋,腹部主題紋飾為夔龍紋,底心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印章款。

此爐造型、釉色、紋飾皆仿銅器,工藝精巧,紋飾描金,充分顯示出了乾隆官窯高超的制瓷工藝。

香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獨特,它既是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作為創作的題材融入了文人的大量作品之中。中國的哲學思想與文化藝術中,有一種“博山雖冷香尤存”的使人參之不盡、悟之更深的內涵,或許其中也有香的一部分作用??梢哉f,文人與香有著不解之緣,中國文化與香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密切而微妙的關系。

大約魏晉以后,文人的生活中開始有了“香”這樣一位雅士相伴。而文人與香的關系在北宋之際更是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讀書以香為友,獨處以香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莊嚴,松閣之下以香裝點其儒雅。調弦撫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導其韻;幽窗破寂,繡閣組歡,香云一爐可暢其神而助其興;品茗論道,書畫會友,無香何以為聚?……確乎是書香難分了。難怪明朝的周嘉胄慨嘆“香之為用大矣”。

從宋代的史書可看到,當時香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已十分密切。這一時期,合香的配方種類不斷增加,制作工藝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豐富多彩。除了香餅、香丸、線香等,還已廣泛使用“印香”(也稱“篆香”,用模具把調配好的香粉壓成回環往復的圖案或文字),既便于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還被用作計時的工具。

既然案頭焚香,自然筆下也要寫香。北宋文人所寫關于香的詩詞歌賦不計其數,其中的許多作品都極為精彩,如蘇軾的《和黃魯直燒香》:“四句燒香偈子,隨風遍滿東南。不是聞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萬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閑?!崩钋逭盏暮芏嘣娫~也都寫到香,其中就有千古名作《醉花陰》(詞中“瑞腦”即龍腦香;“金獸”即獸形銅香爐):“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香對文人的意義,明朝屠隆的一段話可算是一個很好的概括:“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拓帖,揮塵閑吟,篝燈夜讀,焚以遠辟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爐,焚以熏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坐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靄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p>

幾千年來的屢屢馨香,始終像無聲的春雨一樣滋潤熏蒸著歷代文人的心靈。但不知是被忽略和遺忘,還是人們有意回避,對傳統文化的諸多研究中,極少有人談及香對中國文人品格的塑造所起的特殊作用。而研究中國文化,如果不研究香,就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也難以揭示中國文化的精髓與真諦。

香,靈動高貴而又樸實無華;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它陪伴著中華民族的歷代英賢走過了五千年的滄桑風雨,走出了華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燦爛歷程。它啟迪英才大德的靈感,濡養仁人志士的身心,架通人天智慧的金橋,對中國人文精神的孕育與哲學思想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催化與促進。香在馨悅之中調動人們心智的靈性,于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妙用無窮。正是由于深諳此理,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皆惜香如金、愛香成癖。香既能悠然于書齋琴房,又可縹緲于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于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閑里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既是一種精英文化,又是一種大眾所好。

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多舛,香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抑,漸漸被局限在廟宇神壇之中。以至當今有很多人都將香視為宗教文化之一隅,甚而歸入封建迷信的范疇,實為時代之遺憾。

中國香文化歷經千年風雨,留給民族與歷史的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21世紀的中國人,正開始以更加清澈的目光審視傳統文化的是非功過,對其精華燦爛報以更加睿智的熱愛與珍惜。

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發展特別需要一個安定繁榮的“盛世”環境。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品香、用香,并對香的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有更多愛香、懂香的人開始致力于對傳統香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伴隨社會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繁榮昌盛,中國香文化也必將煥發出勃勃生機。

(本文參考了互聯網《中華香文化》文章中部分資料,特表感謝,并請相關人員與作者聯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一级片网址|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啪啪网|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91| a毛片在线| 欧美性色综合网|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欧美|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激情亚洲天堂| 九九久久99精品| 国产后式a一视频|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美女啪啪无遮挡| 91九色最新地址|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国产精品va|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狠狠色丁香婷婷| 国产a网站| 欧美精品在线看|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亚洲视频一区|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18禁黄无遮挡免费动漫网站|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网| 一级福利视频| 免费无遮挡AV|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免费在线a视频|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欧美亚洲欧美|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亚洲欧美不卡|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视频|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国产丝袜啪啪| 丝袜亚洲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