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有藏友聚會,有藏友拿了新買的一件清代青花民窯一統(tǒng)瓶,找我看看它的價值和文化背景。記得前幾年,曾有一對清同治堆塑粉彩博古紋一統(tǒng)瓶上拍,直徑23厘米,高60.5厘米,以12萬元成交。時下,民窯精品一統(tǒng)瓶的價格都在6位數(shù)。
一統(tǒng)瓶,瓶的一種樣式,明代萬歷年間創(chuàng)燒的一種瓷器造型。瓶形為敞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身如直筒狀,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又因“筒”與“統(tǒng)”諧音,有“大清天下一統(tǒng)”的寓意。一統(tǒng)瓶多見于明末及清初順治、康熙兩朝,品種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種,還有用堆塑工藝的。一統(tǒng)瓶通常成對出現(xiàn),目前成對難找。
以清同治 堆塑粉彩博古紋一統(tǒng)瓶為例。清同治堆塑粉彩博古紋一統(tǒng)瓶一對,成對保存,品相完好。工藝、規(guī)格、紋飾相同。敞口,筒身修長筆直,臥足,平底。這種形制的瓶因有天下一統(tǒng)的含意而著稱。口沿內(nèi)外和脛部以粉彩飾開光花卉,腹部則用堆塑造型與粉彩描繪相結(jié)合的技法飾各種祥瑞花果、八寶、瓶花、香幾等題材。陶瓷的堆塑工藝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一些原始陶器上出現(xiàn)的貼敷紋飾,就是這種工藝的前身,清代中后期堆塑工藝制作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再以崇禎青花一統(tǒng)瓶為例,瓶高44厘米,瓶口的內(nèi)徑為17厘米,撇口,束頸,肩以下垂直至底部,平底無釉。胎釉潔白細膩,青花發(fā)色青翠,繪有人物故事紋飾,近底有二道弦紋,沒有款識。
崇禎瓷器胎體潔白、細膩,從釉面上看,白中微微泛青,而釉面肥厚、滋潤,這是貫穿于明代瓷器的一個普遍的特征,稱為亮青釉。它的特點:白中泛青,青中透白,青花的發(fā)色非常艷麗,是典型的浙料。所謂浙料是指浙江的青花料,其配比十分完好,所以能燒制出這樣青翠的青花瓷。
從瓷器的紋式上看,龍第一,人物第二,花卉、走獸往下排。龍是代表皇權(quán),皇帝是真龍?zhí)熳樱栽诖善魃夏芤怨俑G而論,只有官窯的五爪龍代表皇權(quán),而四爪、三爪之類則不是皇家專用品。人物的紋式為一圈的方向圖,配有樹木、竹子、山石等。這種紋式屬于比較好的紋式。有的人物紋飾,如明代晚期經(jīng)常見的五子登科也是一個很好的寓意,但這種東西太多,又多出現(xiàn)在粗糙的瓷器中。官窯的龍,自然比民窯的人物要好,但民窯的龍絕對比不了民窯的人物。
崇禎青花瓷的花色鮮亮青翠,富有層次,,同時將器形、紋飾與書法和諧地結(jié)合在一起,立體感很強,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它的青花紋飾主要有人物、山水等,又以人物、花卉題材最為珍貴。到了明代崇禎后期,一些民窯突破了皇家的限制,也燒造出了與官窯同樣精細的青花一統(tǒng)瓶。這種瓷器既保持了明代青花的傳統(tǒng)味道,也孕育了后來清初青花濃艷、深沉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