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中國人在海外投資的經驗教訓表明,千萬不要被一些外資大行的名頭蒙住,盲目地買入那些根本不知所云的所謂理財產品,否則很可能遭受巨虧甚至血本無歸。這些用金錢和血淚換來的教訓,非常值得那些希望進行海外配置的投資人借鑒。
前不久,《家族辦公室》記者采訪了一位在海外有11年的資產配置經歷的杜女士(化名),她與朋友在海外投資中的種種遭遇,讓人觸目驚心。為保持采訪內容準確性,本刊特以原生態的形式展現相關內容。
1海外現金轉移非常麻煩
杜女士主要幫助一些在海外上市的公司高管配置資產這些高管在股市套現后,美元現金資產多則上億,少則幾千萬,多數都放在海外大投行里。在為自己與朋友進行海外理財過程中,她與JP摩根、高盛、瑞銀、瑞士信貸、匯豐等大投行都有深度往來。
在海外投資這些年,杜女士的經驗有不少,但教訓更多。這些教訓都是用金錢和血淚換來的,在與本刊記者談起時,她感慨萬千,甚至一時不知從何講起。她說,在海外配置資產第一個就是轉錢特別麻煩,小金額的轉賬是沒有人管的,但是一旦涉及大金額的轉賬,比如100萬美元以上,管控是很嚴的。不像我們在國內,實在是太方便啦,招商銀行一秒鐘就轉到其他銀行了,而且不受任何限制。
據杜女士介紹,在美國,不同人之間匯款,監管特別嚴,因為國外有反恐法和反腐敗法,他需要你提供合同,借錢要提供借錢合同,做生意要提供做生意的合同,買房也要有買房合同:然后還要提供被轉移資金者的身份證號碼,要求調查你有沒有恐怖背景,有沒有案底。“我的一些朋友都是上市公司高管,都是公眾人物,他們轉賬也會受到很嚴格的管控,所以他們在海外的錢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挪動,而且轉起來很麻煩。比如說,我要買個產品,錢半年都轉不到對方的賬戶上,這會很麻煩。當然,這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錢不會轉到什么壞人那里,銀行都會反復跟你核對,轉到壞人賬戶上的可能性很小。”
2海外投資中國人特別容易被騙
當記者問起在和海外投行打交道的過程中,感觸最深的是什么時,杜女士脫口而出,就是中國人在海外特別容易被欺騙。
“我有一個朋友,他在匯豐銀行買基金,1千萬歐元呀,對方竟然要向他收5%的認購費。后來他沒有辦法,只有請一個專業的人士來幫助打理。而專業人士就去詢問,這么大的客戶,你怎么能收取這么高的認購費呢?銀行人就說,客戶沒有問,他當然就按零售客戶處理。”她氣憤地說。
“就是說,銀行不會主動提醒你?”本刊記者特意追問。“那當然,如果收取5%的費用,客戶經理是有很高的提成的。收取傭金事小,但這是明顯地欺負你不懂。像1千萬歐元這么大的客戶是完全可以與銀行談判的,不應該收取這么多。所以,國內一些到國外投資的人士真的好天真啊,根本不知道自己面臨的是什么。”杜女士真是感慨多多。
據她講,在海外做投資,外資行會給你100多頁的全英文合同,你根本看不懂,就算英文還行,但是你不一定懂金融,其中的細節往往也會被忽略。那位朋友買基金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買基金這件事就是在2015年發生的,還不是很早的事,而10年前中國的一些大客戶經常遭遇這種事。
杜女士說,前幾年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比較多,這些公司的老板擁有很多美元,這些人中不少在海外也都是受了很多騙的。第一,這些人很忙,沒有時間看幾百頁的合同:第二,英語好不代表金融水平高,不代表你專業素質好,能夠判別產品好壞,所以到處是貓膩,到處是陷阱。
3不要盲目迷信海外大投行
事實上,像杜女士及其朋友的遭遇并不稀奇,這些年,中國人海外投資吃虧上當的比比皆是。前幾年,本刊記者接觸一些有錢人,他們說在香港被誘騙,購買一家很有名的外資行的一款對沖產品,結果不光本金虧光了,還倒欠不少錢。
對此,杜女士表示,完全可以理解,海外理財這種事時常發生。“2015年我有很多朋友買了一個專門做不良資產的并購基金,JP摩根發的,他們天天給客戶打電話,強烈推薦這個產品,說他們特別看好這個基金。于是,有很多中國的投資者買了這個基金,但這個基金卻在短短的兩個月跌了40%。”
按理說,像摩根這種大型機構推出的產品,不應該出現這種事,因為它有專門部門審核基金,會嚴格控制基金的回撤,沒有很大的回撤的產品他們才會放進自己的籃子中。但這么大的機構,就選了一個這么差的基金賣給中國人。如果說產品不賺錢或者跌一點有可能,但是兩個月跌了40%,這不是一般的差了。杜女士的那位朋友,一次就買了500萬美元的這種基金,因此,說起來,她還是義憤填膺。“這些私人銀行服務的都是高凈值客戶,對于這些高凈值客戶,你就應該給他們穩定性,不應該給他們推薦高風險的產品。一個有這么高風險的產品,怎么會選進理財籃子里呢?這說明他們所謂的標準完全是虛設。”
“這個產品在銷售時講沒講回撤度有多少?沒說賠償之類的嗎?”本刊記者追問。杜女士強調說沒有,事后很多投資者打電話投訴。“最令人生氣的是,基金跌的時候他們不通知投資人,因為正常的產品每天都會發凈值變化信息給投資人的,但是這次他們一個月都沒發。等到凈值跌了40%之后,投資人被告知如果不賣掉的話,他們以后也不會再跟蹤這個基金了。這是多么惡劣的行為啊!這說明,第一,他們的水平不行,第二,他們沒有責任心。”
Q+A
Q根據您的經驗,總體來說,中國高凈值人群在海外配置資產時,需要注意什么?
A第一,防止經紀人的個人道德風險,小心他不告訴你所有的條款。比如,他告訴你一只債券基金每年有8%的收益,卻不告訴你該基金凈值會大幅波動甚至虧損。
第二,小心私人銀行的利益驅動風險。要搞清楚海外銀行賺的是什么錢,他們賺的都是傭金,特別是長期的傭金。所以他們所有行為的目的就是促成交易,最好是頻繁的長期的交易,他們最喜歡推薦7年或者10年這樣的長期產品了。為什么呢?因為像高盛、摩根這些公司都是上市公司,每年都要公布半年報和年報,經常會有業績考核壓力。如果他們推薦一只股票給你,他們只能收取一次傭金:如果讓你買一只長期基金,他每年都可以收取傭金。但大家千萬不要買這種基金,買了就相當于把你套死在里面了,很難出來。
第三,要注意私人銀行倒閉或被并購的風險。當年的富國銀行并購瑞士信貸的美國私人銀行,如果中國客戶不跟著經紀人_起跳槽,馬上就會淪為無人服務的客戶。因為中國客戶的經紀人一般都會講中文,而新的經紀人全是美國人,大多不會中國話,一旦他們跳槽了,中國客戶就傻眼了。這時,要贖回的話,不僅手續極為繁瑣,對方態度也很官僚,資金到賬更是極慢,一般要3個月-6個月,甚至是一年,真是欲哭無淚。
第四,不要盲目買入明星基金。要注意私人銀行與一些無良基金勾結,故意讓中國客戶在不恰當的時間購買一些名人的基金。即使對外資投行一些表現好的基金,也不要買多。2014年,不少中國人都被忽悠購買一位美國前財經高官名下的一只并購基金,結果虧得一塌糊涂。
第五,不要隨意買信托,外資投行非常熱衷于向中國富豪推薦設立信托,在節稅等諸多幌子下收取信托管理費,一收就是30年-50年。最惡劣的是,他們甚至按照信托資產的比例收費,把每年只需收取數百最多數千美元的費用,變成了每年收取數萬甚至十余萬美元的生意。
Q照您這樣說,大家真的不要輕易買海外基金。那么。究竟應該怎樣看待海外理財呢?
A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我個人認為:
首先,不要期望太高。所謂的穩定投資根本不存在,如果你想高收益,你的風險就很大。每年能有一個5%左右收益的產品就很不錯,很難找到有10%收益的。
其次,盡量不要買長期鎖定的產品。這類產品套進去了就很難退出,收益怎么樣不知道,每年2%的管理費已經收走了。再次,盡量不要買珠寶、石油等衍生產品,里面的套路太深,基本上都是上當受騙。
最后,盡量不要去買結構性產品,風險都是你的,收益大頭在銀行。
此外,就是在同一年內不要買同一類型的基金,因為從長期看,這些基金的業績不會有很大差別,如果你在一年內購買的同類基金過多,一旦風險聚集,就有可能面臨很大的損失。
Q除了上面所講的注意事項,您還有其他需要提醒的嗎?
A高凈值人群最好不要自己盲目與外資銀行打交道,合同最好找專業人士看清楚,不光要看投資條款,還要看贖回條款:盡量用自己的錢投資,不要向銀行貸款:中國客戶要團結,共同聘用專業人士談判,爭取最優條件與最大保護。